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五百一十二、陆贽去后(1)

陆贽对德宗的性格实在是太了解了。

德宗颇有文才,也读过一些书,琴棋书画都有涉猎,同时,他还“好用兵”,有了这些本事,他自己也颇为自负,“好与人较量理体”,以显示自己的才能。朱泚之乱后,他变得非常贪财,喜欢外官的进奉,对裴延龄将国库的公款化为皇帝的私房钱,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大权独揽,谁都不相信,把朝廷大小官员的任免权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猜忌成性,个性极端,一个时期信任一两个人,一旦这一两个人失宠,就永远打入地狱,要么被杀,要么被贬,终生不再任用。显然,朱泚之乱让他觉得人性无常,害怕那些曾经受到冷落的人会对自己怀恨在心,兴风作浪,其实,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德宗自大和自卑心理在作祟,对比唐太宗,我们就会发现,伟大的君王往往能化敌为友,用个人魅力征服那些曾经的敌人,身边聚集的都是忠臣良将,一起完成伟大的事业,像彪炳青史的名臣魏征、秦叔宝、尉迟敬德等等都是昔日的对手,最终心甘情愿地辅佐太宗,开创一代盛世,反观德宗这种平庸之辈,才会产生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最终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独夫寡人,身边聚集的都是些奸佞、无能之徒,不亡国就已经是侥幸万分了。

德宗继位以来,杀刘晏、杀杨炎、杀崔宁、杀窦参,一旦他觉得此人得罪了自己,就一定要千方百计予以诛杀,这都是陆贽亲眼所见。陆贽被贬之时,也一定感到自己的命运是凶多吉少,如果不是裴延龄早死、朝中阳城等人极力谏诤,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手握重兵、在吐蕃前线屡屡获胜又每天进奉贡品博取德宗欢心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回护,陆贽极有可能会步前四人的后尘。

陆贽贞元十一年四月被贬,到八月十七日,三公之一的司徒、兼侍中、北平王马燧去世,终年七十岁。德宗废朝四日,下诏以京兆尹韩皋监护丧事,追赠为太尉,谥号庄武王。马燧是德宗朝与李晟、浑瑊齐名的名将,史称,其“雄勇强力,常先计后战,又善誓师,将战,亲自号令,士无不慷慨感动,战皆决死,未尝折北,谋得兵胜,冠于一时。”然而,他在讨伐田悦时原本能彻底消灭田悦,却未能取胜,导致了王武俊和朱滔加入叛军;又收受不义之财,相信吐蕃的谎言,力促平凉之会,致使朝廷蒙羞,这两件事也是他人生的最大污点。马家富甲天下,马燧有马汇、马畅两个儿子,马燧死后,马畅继承了家业。朝廷亲贵、幸臣、宦官经常巧取豪夺,到马畅晚年家产荡尽,马畅死后,其子竟然无房居住,经常忍饥挨饿。

次年,即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八月,赵憬去世,终年六十一岁。陆贽罢相后,朝中宰相只剩下赵憬、贾耽和卢迈三人。贞元十二年年初,贾耽、卢迈休假,只有赵憬一人在延英殿向德宗汇报工作。德宗问:“近日起居注都记载了什么事?”赵憬回答:“古代,左史记载皇帝的话,君王的一举一动,说的一些有意义的话,都随时记录,这就是所谓的起居注。我朝永徽年间,负责起居注的史官只能参与公开场合,听不到皇帝与重臣私下的密谋,所以,起居注只是编篡一些诏书而已,因此,长寿年间,姚璹执政时就曾建议由宰相记录军国政事,称之为时政记,每月抄送给史馆,但不久,时政记也停止了。”德宗说:“君王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记载下来,目的是为了对将来有所劝诫。既然过去就曾有时政记,那么宰相也该予以恢复。”但数月后,赵憬就死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史称,赵憬“特承恩顾,性清俭,虽为宰辅,居第仆使,类贫士大夫之家,所得俸入,先置私庙,而竟不立第舍田产。”德宗废朝三日,追赠其为太子太傅。其子赵元亮官至左司郎中,次子赵全亮官至桂管防御判官。

赵憬去世时,卢迈也中风了,而另外一位宰相贾耽又遇上父祖逝世纪念日请假在家,朝中没一个宰相,德宗只好命宦官把主书(从八品上到从七品上)召来,由皇帝当面给主书安排工作。九月十八日,户部尚书、判度支裴延龄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九岁。听说裴延龄死了,朝野人士一片欢腾,唯独德宗深感惋惜,追赠其为太子少保。同年,德宗的另外一个幸臣、礼部尚书李齐运也死掉了,终年七十二岁。史称,李齐运“无学术,不知大体,但甘言取信而已。”他曾经推荐李锜为浙西观察使,收受了李锜数十万贿赂,但德宗对其依然非常信任。李齐运卧病在家,德宗还经常派人到家中征求他的意见。

陆贽罢相后数年间,唐朝朝中重臣分别为:

贞元十一年,司徒马燧(八月去世);侍中浑瑊;同平章事赵憬、贾耽、卢迈;度支使裴延龄;盐铁使王纬(去年十一月以浙西观察使兼任);监神策左厢兵马使窦文场;监神策右厢兵马使霍仙鸣。王纬,字文卿,太原人,是王之涣的同族兄弟。王纬以明经及第,历任长安尉、金部员外郎、剑南租庸使、检校司封郎中、彭州刺史、检校庶子、兼御史中丞、西川节度营田副使。大历年间,路嗣恭为江西观察使,陷害判官李泌,将要杀掉李泌,经王纬搭救,李泌才逃过一死。等到贞元三年李泌为相后,就破格提拔王纬为给事中,仅仅过了几天,就又把他提拔为润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贞元十年,加御史大夫,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史称,“纬性勤俭,历官清洁,而伤于苛碎,多用削刻之吏,督察巡属,人不聊生。”属于一个严苛之吏,贞元十四年去世,年七十一岁。

贞元十二年,侍中浑瑊(二月加封为中书令);同平章事赵憬(八月去世)、贾耽、卢迈、谏议大夫崔损、给事中赵宗儒;度支使裴延龄(九月去世),以户部侍郎苏弁继任;盐铁使王纬(去年十一月以浙西观察使兼任);左神策护军中尉窦文场;右神策护军中尉霍仙鸣。贞元十二年年年初,德宗为了取悦各地节度使,给大家普遍加官进爵。在加封浑瑊为中书令的同时,也晋封王武俊为中书令;又加封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魏博节度使田绪、卢龙节度使刘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为同平章事;各地节度使、观察使全部加封检校官。六月六日,德宗下令任命监句当左神策窦文场、监句当右神策霍仙鸣均为护军中尉,又以监左神威军使张尚进、监右神威军使焦希望均为中护军。最初,德宗设置了六个统军,职位与六部尚书相同,均为正三品,用来安置撤换下来的各地节度使,根据惯例,朝廷的委任状都是写在麻纸上,以示尊荣,至此,窦文场也暗示宰相在发布中尉诏书时,也比照统军使用麻纸。翰林学士郑上奏称:“根据惯例,唯独封王、命相用麻纸,如今任命中尉用麻纸,不知陛下仅仅是因宠爱窦文场才破格的,还是要重新设置一项新的制度呢?”德宗这才对窦文场说道:“武德、贞观年间,宦官最多不过当上员外将军同正罢了,穿四品、五品红袍的寥寥无几。自从李辅国以来,制度败坏,朕今日重用尔等,不能不说是出于私心。如果再用麻纸颁布诏书,公之于天下,天下万民一定会说是你胁迫我的。”窦文场听后赶忙跪下叩头谢罪,德宗遂下令销毁了原来的麻纸诏书,命从今往后,连统军的任命诏书都交由中书省颁布诏命。次日,德宗对郑说:“宰相们不敢违背宫中宦官们意思,朕听了爱卿之言才有所醒悟啊!”当时,窦文场和霍仙鸣二人权倾内外,藩镇将帅大多都出自神策军,甚至朝廷各部的清要之官也出自二人之门。郑,字文明,是翰林学士郑余庆的叔父辈,擅长写文章,所交结的都是天下名士。张延赏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征辟其为书记,后入朝担任起居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宪宗即位后,他被拜相。

赵憬、李齐运、裴延龄相继去世,卢迈中风,贾耽沉溺于写作地理著作,德宗急于挑选宰相,遂在十月十七日,任命正四品下的谏议大夫崔损和正五品上的给事中赵宗儒担任了宰相。崔损,字至无,博陵人。大历末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咸阳尉。崔损的岳父是京兆尹王翃(卢杞一党、激起泾原兵变的那位),改大理评事,累迁兵部郎中。贞元十一年,晋升为右谏议大夫。史称,崔损性格“龌龊谨慎”,素来与裴延龄关系很好,等赵憬去世、卢迈中风后,裴延龄就向德宗推荐了崔损。史称,崔损既没有名望,又没有什么才能,“南北两省清要,损皆历践之,在位无称于人者”,没有做出一点政绩。任命诏书下发之后,“中外失望”,果然,在他拜相之后,尸位素餐,每当在延英殿讨论政事,“未尝有言”。他的母亲去世后,长期殡于野外,姐姐落发为尼,去世后,也不去凭吊。其人为人过于谦恭,与人见面点头哈腰,在德宗面前更是如此,毫无一点节操可言。臭味相投。德宗也听说外面对其评价甚低,但对其溜须拍马却很是受用,对他“怜而厚之”,建中以来,德宗任命的宰相大多数年就被罢免了,唯独这个尸位素餐的崔损却当了八年宰相,直到贞元十九年去世。赵宗儒,字秉文。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校书郎、陆浑主簿、右拾遗充翰林学士。当时,他的父亲赵骅为秘书少监,父子二人同在近职,一时传为佳话。此后,他又历任屯田员外郎、司门、司勋二员外郎、考功郎中、吏部郎中。贞元十一年,晋升为给事中。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小说在线阅读_第70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第70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