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陆贽拜相
贞元八年四月十一日,德宗在下诏罢免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窦参的同时,任命尚书左丞赵憬、兵部侍郎陆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时,朝中有三位宰相: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董晋和赵憬、陆贽。
赵憬,字退翁,他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赵仁本的曾孙。代宗宝应年间,朝廷修复泰陵(唐玄宗的陵墓)和建陵(唐肃宗的陵墓),花费很大,又遇上吐蕃入侵,天下饥荒,赵憬以平民身份上书代宗,请求一切从俭,深受舆论的赞美,被朝廷任命为江夏县尉,后逐渐晋升为太子舍人。德宗即位后,赵憬被提拔为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上表请求以赵憬为副使,李承死后,赵憬就接任了观察使。经李泌推荐,德宗召见了赵憬,赵憬思路清晰,应对敏捷,学贯古今,德宗大为高兴,当即下令拜其为给事中。咸安公主出嫁回纥时,赵憬以御史中丞的身份担任副使,随关播出使回纥。到回纥后,随行的很多人都私下买了马匹,回到中原后专卖牟利,唯独赵憬没有这么做。当时,赵憬尚在回纥,尚书左丞出现了空缺,德宗说:“赵憬胜任此职。”遂任命其为尚书左丞。年终考核,赵憬自称自己推举的果州刺史韦证因贪污受到惩处,要求给自己降格,校考使刘滋认为赵憬知错,反而提高了他的考核等级。窦参当政时,曾想将赵憬贬为刺史,但德宗没有答应。《刘宾客嘉话录》记载,赵憬之所以能够爬上宰相高位,主要是因为他是姚广(生平不详)的女婿,姚广与独孤问俗(曾是安禄山的部下,安史之乱被平定后被赦免)是好友,因独孤问俗时任湖南观察使,经他的推荐,赵憬才得以担任湖南判官。萧复继任后,赵憬留任;萧复入朝,赵憬担任留后。
陆贽上任以后,就提出令朝廷各部首长举荐各自的下属,在诏书中列出举荐人和被举荐者的名单,以便将来考核之用,决定举荐人和被举荐人的奖惩。五月十四日,德宗下诏执行。但没过多久,就有人对德宗说:“各部门推荐的人选大多都是自己的亲朋旧交,有些人还收受贿赂,推荐的并非真才实学。”德宗暗地对陆贽吩咐道:“从今以后再有任命,你自己决断,别再交给各部门的首长了。”陆贽上奏,称:“我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下诏任命,这些人都是经过宰相商议上报后,皇帝认可的人选;六品以下的官员任命,则是由吏部考核后上报皇帝,皇帝只在诏书上签字同意,不再审查他们的能力。开元中,起居郎、拾遗、补阙、御史等官的任命权,尚且在吏部,此后,幸臣把持朝政,舍弃了众人磋商和各部门推举制度,独揽大权,即便是一些品行方正的人,如果没有宰相的同意,也无法得到任用。”又说:“自从陛下颁布诏书后,才举荐了数十人,他们的资历和声望,与同僚相比并不差;论其政绩,也没有失职误事,可是,议论的人却不断地说三道四,扰乱陛下的判断。大道难行,由此可知了啊!让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具体说明有什么不妥,说清到底是哪个人收受了贿赂,哪个人举荐时存了私情,交给有关部门处理,查个水落石出。举荐有误的当然要受到惩处,而那些信口开河、诬陷忠良的人也要接受惩罚。为什么要宽恕那些作奸犯科之人而不加以核实呢?又为什么把应当拿到朝廷之上公开讨论的事情当作隐秘之事,不说出他们的姓名呢?让有罪之人逍遥法外,无辜之人无故受到怀疑,是非不明,人们还能依靠什么呢?另外,宰相不过几个,岂能对全天下之人都非常了解?假如让宰相们确定人选,宰相们就不得不去四处征询了解,这是把朝廷公开的推荐变成了私人的推荐,更会产生徇私舞弊的情形,弊端会更多。如果按照过去的办法任命官员,很少不受到抨击的。虽然各部首长标准不一,甚至有的自己卖个人情,也因私自寻访亲友,受到欺骗,但弊端并不大,陛下对此是清楚的。”又说:“如今的宰相就是昔日朝廷各部的长官,而今日各部的长官就是将来的宰相,只是职位不同而已,并非办事有什么不同。哪有当各部长官时就没有举荐一两个下属的能力,当上宰相之后就突然具备了举荐成百上千官员的能力呢?舆论纷纷,竟然糊涂到这个地步!地位尊贵的人负责全面,地位低下的人负责具体,所以,君王挑选宰相,宰相挑选主管,主管选择佐官,在选人用人方面,再没有比这种办法更好的了。寻访人才贵在范围广,考核政绩贵在精。过去,武曌为了收揽人心,在选人用人方面打破常规,不但平民百姓可以举荐,甚至本人也可以自荐,然而,在考核他们的政绩时又非常严格,晋升和贬谪非常之快,当时的人们都称赞武曌有知人之明,后世也有赖于那些人才做出的贡献。武曌的用人办法虽然过于简易,但却能够得到真正的人才,而陛下选人用人之法过于谨慎、精细,却会失去人才。”尽管陆贽说得头头是道,但德宗还是取消了五月十四日的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