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打击的重点是两河(即黄河南北)的李惟岳、田悦和李正己三个藩镇,因此,对于盘踞在襄阳的梁崇义,德宗一开始是想采取拉拢的策略,稳住他。梁崇义虽然与李正己等人相互勾结,但他的地盘最小,兵力最弱,所以对朝廷也最恭顺。过去就曾有人劝他入朝,但他却说:“来瑱来大人对国家立下大功,上元中,受到宦官的陷害,一直拖延不敢入朝。等代宗即位后,来大人未等征召就入朝了,可是,仍然难免被灭族的命运。像我这样一直不听朝廷的人岂敢入朝!”淮宁【德宗即位后,将淮西改为淮宁军,以示恩宠】节度使李希烈曾多次上书请求讨伐梁崇义,梁崇义得知后,更是提心吊胆,加强战备。一个叫郭昔的流民向朝廷告发梁崇义要造反,梁崇义听说后,上书谢罪,德宗遂将郭昔杖打一顿,流放到了边地,并派遣金部员外郎李舟前往襄阳安抚。刘文喜之乱时,李舟就曾奉命前去说服刘文喜,刘文喜将他囚禁起来,不久就发生了刘文喜的部将杀掉刘文喜投降朝廷的事。事后,各地就风传李舟能破城杀将,因此,朝廷这一次又派李舟来到襄阳,梁崇义一见,顿生厌恶。李舟来到以后,又恳切地劝说梁崇义入朝,这让梁崇义更为不满。等到朝廷派遣使者到各地安抚慰问时,凑巧又派了李舟来襄阳,梁崇义拒绝李舟入境,理由是:“军中怀疑恐惧,请朝廷换人来。”德宗想安抚梁崇义,就于建中二年四月,晋升其为同平章事,其妻子儿女均一一封赏,还赏赐给他铁劵,另派遣御史张著携带德宗的亲笔书信征召其入朝;同时,为了瓦解梁崇义集团,还任命其部将蔺杲为邓州刺史。
张著来到襄阳之后,梁崇义更加恐惧,全军戒严,然而才予以接见。蔺杲接到德宗的诏书后,不敢擅自拆封,飞马向梁崇义汇报。梁崇义对着张著嚎啕痛哭,始终不肯奉诏入朝,张著只好回京复命,德宗遂决定同时讨伐梁崇义。建中二年六月六日,德宗下诏晋封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加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都督各道军队讨伐梁崇义。杨炎劝谏道:“李希烈是董秦(即李忠臣)的养子,董秦对其亲近无比,可最终他还是将董秦赶走,取而代之。李希烈为人残暴冷酷,没有战功尚且骄横不法,一旦他讨平了梁崇义,朝廷将如何能约束住他!”德宗不从。杨炎一再劝谏,最终让德宗非常恼火。梁崇义盘踞在讨伐两河的唐军侧背,在两河战事打响之前,德宗提前除掉这颗毒瘤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任何战事都要分个主次,有攻有守,如果要先消灭梁崇义,那么,在两河战线上就要暂时采取守势,避免两个拳头同时打人,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德宗的战略是正确的,但在战术运用上却犯了致命的错误,这可能是他一开始就高估了朝廷的实力。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调动军队,西从关中、巴蜀、汉中,南到江淮、闽越,北至太原,而李正己的军队则扼守徐州甬桥(今安徽省宿州市)、涡口(今安徽省怀远县),梁崇义驻军襄阳,朝廷从江淮运往关中的粮道被切断了,人心一片恐惧。从江淮北上的上千艘运粮船滞留在涡口,不敢继续前进。德宗任命和州刺史张万福为濠州刺史,处理此事。张万福火速赶往涡口,跨马立在岸边,下令运粮船起航,淄青镇的将士们站在对岸,眼睁睁看着船只,却不敢行动。张万福,为官七十年,没生过一天病,曾担任过九个郡的刺史,把当地治理得都很好,后享年九十岁去世。
四百三十九、烽烟再起(1)
就在战云密布之时,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一代中兴名将、汾阳忠武王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郭子仪在生前和死后都享有大名,他最大的特点是:对上忠诚,对下宽厚,隐忍为国,这确实很难做到。郭子仪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官,玄宗时他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将,肃宗、代宗两朝,他逐渐成长为朝廷依靠的重臣,然而,作为帝王,肃宗、代宗、德宗对郭子仪等人都心存猜忌,期间,郭子仪忍辱负重,朝廷解除他的兵权,他总会当即应召入朝,同为中兴名将的李光弼尚且难以做到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对下宽厚,对人重情,也是郭子仪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正是因为这一性格,让他在他的下属甚至在外国人当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回纥叶护领兵协助唐军平叛时,途径郭子仪军营,叶护原本打算先打好仗再说,但郭子仪盛情款待,硬是强留回纥军,大吃大喝了三天,给回纥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与郭子仪个人建立了深厚感情,由此可以看出,郭子仪是个性情豪爽,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实际上,在朝廷稍微安定下来以后,郭子仪就受到了来自皇帝和大臣们的排挤,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可贵的是他能够始终隐忍为国,即便是父亲的坟墓被人挖掘,也没有一怒冲天,做出出格的事情来,这也是他和他的家族享有盛名又能够在乱世中长期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不过,人无完人。郭子仪不是没有短板,主要是:打仗并非他的强项。史称,其与李光弼齐名,但“威略不逮”,这也是实情;再者,郭子仪当功成名就之后,与世沉浮,生活奢华,安于享受;最后,在他晚年,曾陷害判官户部郎中张昙,将其打死,史称“物议为薄”。
郭子仪去世后,德宗废朝五日以示哀悼,下诏追赠太师,陪葬建陵(肃宗之墓),赠其家绢三千匹、布三千端、米三千石。旧制一品官坟高一丈八尺,德宗下诏特意加高十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