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三、德宗新政(5)
德宗继位之初,还一改代宗宠信宦官、信佛佞佛的作风。
代宗时期,去各地出公差的宦官,在地方上索贿受贿,代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鼓励他们向地方上伸手。一次,代宗曾派宦官去嫔妃家里赏赐财物,这名宦官回宫后,代宗还问这家人赠送给宦官多少钱,宦官如实回答后,代宗觉得这家人送给宦官的钱太少了,颇为不快,觉得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位嫔妃听说后,很是害怕,赶忙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拿出来,给宦官补上。由于代宗的一味纵容,宦官们更是肆无忌惮,公然索取贿赂,宰相们专门在办公室内存有钱,皇帝通过宦官赏赐一件东西,传达一个口令,负责跑腿的宦官都不会空手而归,这已成惯例;这些宦官们到了地方上,更是作威作福,所过之处经常用正式的公文开列索要的财物,与朝廷征收的赋税相差无几,往往是满载而归。德宗即位后,曾派宦官邵光超前往淮西赏赐给李希烈节度使的旌旗和符节,李希烈赠给邵光超奴仆、马匹以及七百匹丝绸、二百斤黄茗(茶叶),等到邵光超回京后,德宗得知此情勃然大怒,下令将其重打六十,然后流放到边地。此事后,那些还未回京的宦官们都吓得赶忙把所得贿赂偷偷扔到山谷之中,别说索要了,就是地方官主动赠予,也无人再敢接受了。
东川观察使李叔明,原名鲜于叔明,是鲜于仲通之弟,二人都是轻财好施,能文能武。代宗晚年,有个姓严的人上书称鲜于叔明本姓严,因父母早亡,才养于鲜于家,请求将他改回严氏,鲜于叔明原本不知此情,觉得很是羞耻,就上书代宗请求赐给国姓,于是代宗就给他赐姓李。德宗即位后,李叔明上书称:“佛道二教,对现实生活没有益处,请求加以沙汰。东川的寺庙和道观,请定为二等:上等的寺庙里只保留二十一名僧人,上等的道观里只保留十四名道士,每等少七名,都要挑选真正有道行的人留下,其余的都勒令还俗。没有名气的寺庙和道观都要废弃。”德宗回复道:“叔明的这一建议,不仅仅适用于剑南一道,而且是可以适用于全国的。”遂让尚书们集体讨论。都官员外郎彭偃遂上书建议道:“君主治理天下,能够改变人心的最好,其次则顺应人心,不变也顺,因循守旧者为下。所以没有真知灼见,就不能行非常之事。如今,陛下维新政治,为万代之法,如果不改革旧俗,令归于正道,是不行的。当今的道士们大多有名无实,世人也不太看重他们,所以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唯独和尚尼姑则十分混乱。自从西方宗教传播到中国之后,距离世尊时间久远,以至于大唐之间,其间前代帝王曾屡屡禁佛,这难道是这些帝王们如此痛恨和尚行善吗?主要是因为他们惑乱人心太甚了!佛教的出发点在于清静无为,如果以色相展示,就是邪法了,开悟只有一个法门,所以被人比作外道,何况如今的出家人都是些智慧低劣之人,即便他们志行高洁,对于君王治国而言也毫无用处,何况佛道中人不少是为了逃避朝廷的徭役,甚至于犯下杀人、盗窃、**的大罪呢?李叔明的建议虽好,但臣担心奸吏从中舞弊,留下的未必就是高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臣听说天生万民,都要去干事,到处流浪,骗吃骗喝,这是君王所严禁的,所以,有才能的人享受俸禄,没有才能的人缴纳赋税,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的僧道,不耕作就有吃的,不织布就有衣服穿,四处说些吓人的话迷惑愚蠢之人,计算下来,一个僧人一年费用需要三万多钱,五个壮丁缴纳的赋税还不够,以此算天下僧人的消耗,数量可想而知。陛下日理万机,为的就是要为万民除去祸害,这一祸害不除,将如何去治理国家?臣请求:不满五十岁的僧道,每年要向朝廷缴纳四匹绢;不满五十岁的尼姑和女道士每年缴纳两匹,其余杂役与平民百姓一样。有才能的可以入仕为官,想要还俗的随便,只要能向朝廷缴纳赋税,就算他当个和尚又有何妨?臣私下计算下来,这一项收入不下现有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如此一来,陛下的国库就充裕了,苍生的祸害也消除了。那些年满五十岁的,臣请求免除他们的徭役。孔夫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列子也说过:‘不斑白,不知道。’人到了五十岁,贪欲已减少了,就是不出家,内心也接近了大道,何况有戒律约束其性情呢?臣认为,如果此令已下,那些本来出于规避徭役而出家的僧道会有一多半还俗,剩下那些年迈精修的出家人也一定都会成为真正的大师,如此,则道教和佛教自然更加受人尊重了。”群臣讨论后都觉得可行,德宗也予以认可,但执政大臣却觉得此议涉及面太广,影响面太大,遂搁置下来了。
德宗还非常关注政府的财税收入。按照旧例,全国每年的税收都储存在左藏(即中央的仓库),每一季都由太府官员向皇帝汇报收入情况,由比部(审计部门)现场核对,等到第五琦担任盐铁使和度支使时,当时京城里都是些权势显赫的大将,经常到他那里索取财物,相互攀比,毫无节制,让第五琦应接不暇,但又不敢得罪了他们,就上奏皇帝请求把国库财产都放入大内仓库,由宦官负责管理,时间一长,皇帝也觉得这样自己使用起来也很是方便,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政府的财产遂成了天子个人的私房钱,就连主管部门也不知道国库里究竟有多少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代宗一朝将近二十年。主管国库的宦官就将近三百多名,他们肆意侵占国库财物,相互之间结成牢固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外人无法撼动。针对这一弊端,杨炎担任宰相后,决心扭转这一局面,他郑重地在德宗面前叩头上奏道:“财税收入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人民生活的基础,社会稳定的根本,因此,历朝历代都是由朝廷重臣负责管理此事,即便如此,还难免出现疏漏。如今,朝廷只令宦官掌管,国库的收入多少,朝廷大臣一概不知,这才是当今政治最大的弊端。我请求将其归口有关部门主管,核算一下宫中每年的用度多少,由朝廷交给宫中,不敢缺乏,这样一来,政府才可以正常运转起来。”德宗当即下诏表示同意,称:“国库财物全部送归左藏,全部恢复旧制,每年从中挑选三五千匹上好的布帛送入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