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史务滋,宣州人。欧阳通,欧阳询第四子,书法家。《书小史》称其每次写字,只用象牙犀角笔杆、狸毛笔芯、秋兔毛做成的毛笔,以松烟为墨,杂以麝香,纸张也必须是坚硬、平滑、细薄的。乐思晦,高宗时的大司宪乐彦玮的儿子。格辅元,汴州人,年轻时与同郡王孝逸等人号称为陈留八俊。其兄格希元,与章怀太子李贤一起注释了《后汉书》。任知古、裴行本,生平不详。杨执柔,观国公杨恭仁(隋朝观王杨雄之子)弟弟杨续的孙子,据说,武曌的母亲杨氏就是观王杨雄弟弟杨达的女儿,轮辈分,杨执柔是武曌的堂外甥。李游道,出身于赵郡李氏,生平不详。袁智弘,生平不详。崔神基,崔义玄的儿子。李昭德,是前殿中侍御史李乾祐的庶子,刚强干练,明经出身,累迁凤阁侍郎。姚璹,是姚思廉的孙子,博览群书,口才很好,由秘书郎而中书舍人而夏官侍郎;因从父弟参与徐敬业之乱而被贬为桂州府长史,武曌喜欢祥瑞,姚璹把岭南所有带武字的草木一一列上,武曌大喜,将其晋升为天官侍郎,长寿二年,被晋升为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崔元综,相貌敦厚,勤于为政。豆卢钦望,累迁司宾卿。唐高宗即位后,负责记载历史的左右史就不再参与皇帝与丞相们密议了,姚璹认为,如果一直这样,后世将无从得知前代之事,遂请求武曌明确一名宰相负责记录军国机要,每月送给史馆,号称时政记,这一做法就是从姚璹开始的。韦巨源,北周名将韦孝宽的玄孙,累迁司宾少卿、司府卿、文昌右丞。陆元方,苏州吴人,累迁殿中侍御史、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王孝杰,曾以副总管的身份随刘审礼与吐蕃作战,二人在大非川之战中均被吐蕃所俘。因王孝杰的长相与赞普的亡父相似,赞普将他放回,后晋升为右鹰扬卫将军。杨再思,以明经授予玄武尉,累迁天官员外郎、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守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史称他:“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必因而誉之。”在朝中十余年,从未举荐过一个人,不过,他也非常谨小慎微,未尝与人红过脸。有人对他说:“大人名高位重,又何必如此委屈自己呢?”杨再思回答:“世路艰难,正直的人就要大祸临头,我如果不这样,哪能保全自己啊!”李元素,是宰相李敬玄的弟弟;周允元,豫州人。进士出身,累迁为左肃政御史中丞、凤阁鸾台平章事。一次,他曾与群臣陪武曌吃饭,武曌让大家都说说各自读书觉得说的最好的一句话,周允元说:“耻其君不如尧、舜。”武三思以为周允元说这话似有指斥,武曌说:“听到这话,足以引以为戒,岂能追究?”

由此不难看出,武瞾用人特点鲜明:可以很快地破格提升一个人,但稍不如意,或杀或贬,很快又会换一群新人。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出于武瞾自身安全的考虑,源于她内心的极度恐惧,唯恐稍有不慎,会被他人架空或者被人谋杀。

历史上改朝换代时,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杀戮事件,但武瞾的杀人数量却远远高于他人,且贯穿她整个统治时期,很多时候,这种大规模的屠杀是不必要的。猜测起来,大致不外乎两点原因:一是武瞾本性残忍,无恩,过于杀戮;二是武瞾明白自己以一女人身份而夺取政权,阻力很大,内心非常恐惧不安,转而十分敏感。天授元年,在她改朝换代之前,还不忘兴起了屠杀李唐宗室和朝廷重臣的大狱,李唐宗室在那场劫难中几乎被屠杀殆尽,到了本年,即天授二年,武瞾又将前太子李贤的儿女义丰王李光顺、嗣雍王李守礼、永安王李守义、长信县主等人均赐姓武氏,与皇嗣(即唐睿宗李旦)的儿子们皇太孙李成器、恒王李成义、楚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唐明皇)、卫王李隆范、赵王李隆业等人(他们都是武瞾的亲外孙)全部软禁在宫中,此后十余年间不出门庭。除此之外,武瞾还分别在年初和年终兴起了另外两场大狱。年初的刘行感兄弟、丘神勣等人被杀一案,原因史无明文,但我们猜测与上林观花有关,而年末的这场大狱则与武承嗣争夺皇嗣有关。

从武瞾登基当了皇帝开始,是立儿子还是立侄儿为继承人,就一直让她十分纠结。武瞾能实现改朝换代,靠的是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建议武氏集团,从这一点来说,立武家的人即自己的侄儿为继承人,那时顺理成章的事,当然让国祚转移给武氏,但侄儿毕竟与自己的血缘关系较远,根据迷信观念,自己死后鬼魂吃不上血缘关系疏远的人所上的供品,将成为饿鬼,可是,立自己的儿子们吧,他们毕竟姓李,是李氏后代,就算他们迫于压力暂时改姓了武,哪又怎么样呢?自己死后,这依然是李唐的天下,自己的武周政权只成了一个小插曲了。因此,在她登基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为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她在给儿子李旦封号时只给了一个奇怪的皇嗣,并没有明确他就是皇太子——这个模糊字眼既可以当皇太子来解释,亦可以做其他解释。

瞅准了姑姑的心思,文昌左相武承嗣心痒难耐,开始运作起来了。很快的,就有凤阁舍人张嘉福暗中指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书武瞾,请求册立武承嗣为皇太子。

武承嗣集团的这一投石问路之举却遭到了宰相们的反对。武瞾征求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的意见,岑长倩回答:“皇嗣就住在东宫,不该再提此议。”并建议武瞾表明态度,痛斥提出此议的上书者,勒令这些人散去。武瞾又问地官尚书、同平章事格辅元,格辅元也坚决表示反对。

武瞾最终还是接见了王庆之。武瞾说:“皇嗣是我的孩子,为何要废掉?”王庆之回答:“‘神灵不会接受不是同类的祭祀,百姓不会祭祀不是同族的祖先。’如今的天下是姓谁的天下?却让姓李的当继承人?”武瞾听了,也没有说什么,命令王庆之退下,可是王庆之却趴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以死恳请武瞾同意,武瞾递给他一张盖有玉印的纸条,说道:“以后想见我的话,只需把这纸条让卫兵看看就可以了。”从此往后,王庆之就像是一个黏皮糖一样黏住了武瞾,屡屡请求入宫,终于把武瞾给惹恼了,命凤阁侍郎李昭德把王庆之给痛打一顿。李昭德把王庆之拉出光政门外,对群臣说:“此贼想要废掉我皇嗣,拥立武承嗣!”命人将其推到在地,打得眼耳出血而死,那群同党这才散去。

李昭德遂对武瞾说:“天皇,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自己则拥有天下,理当传给子孙,为万代基业,岂能传给侄儿呢?自古以来,还没听说过侄儿当上皇帝还给自己的姑姑立庙祭祀的!况且,陛下受天皇的托付,假如把天下传给了武承嗣,天皇也是不会接受供品的啊!”武瞾觉得李昭德说得也是。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小说在线阅读_第3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第3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