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二百二十五、帝后交锋(1)

李义府罢相后,朝廷之上又冉冉升起了一颗政治新星——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

左右相许圉师和李义府贬谪的贬谪,流放的流放,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俨然成了宰相。上官仪,祖籍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其父上官弘曾任隋炀帝的江都宫副宫监,遂在江都安家。大业末年,上官弘被陈稜所杀,上官仪年幼逃过一劫,落发为僧。出家期间,他钻研佛经,兼涉经史,富有文采。贞观初年,杨仁恭任扬州都督,将其举荐给了唐太宗,唐太宗把他召为弘文馆直学士,逐渐升为秘书郎。唐太宗很喜欢写诗作文,总让上官仪先看一遍草稿,还让其附和,期间,上官仪也参与了《晋书》的撰写工作,此后转为起居郎。唐高宗即位后,上官仪被升为秘书少监,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绿大夫、西台侍郎、兼任弘文馆学士。总之,上官仪一直在秘书部门工作。

上官仪本人就是个文士,他擅长五言诗,他是诗清绝隽永,绮错婉媚,颇见风骨,被当时的士大夫所效仿,以“上官体”传世。《唐诗纪事》等书记载:“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曰:‘脉脉广川流,驱马入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所录之诗就是他的代表作《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应制诗,格调不高,但他却归纳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总结有六对、八对等规律,对后世律诗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上官仪的其他诗歌诸如:《王昭君》:“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在写作技巧上已十分成熟。

谁都知道李义府是武则天的心腹,李义府也是自恃有武则天在背后撑腰,才敢不把唐高宗放在眼里,那么,唐高宗将李义府流放是否有剪除武则天羽翼的意味呢?应该是有的。李义府罢相和上官仪受到重用,似乎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武则天在朝中势力已初具规模,但唐高宗还有能力与之抗衡;二是唐高宗与武则天之间出现了矛盾;三是二人之间的矛盾自然是权力之争。

屈指算来,到龙朔三年,唐高宗已经登基十四年了。回顾这十三年来,永徽六年、显庆五年多、龙朔三年,概括起来,在对外方面,永徽的六年是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崛起、唐军讨伐失利的六年,显庆的五年则是唐高宗利用沙钵罗可汗与颉苾达度设矛盾、终将西突厥平定的五年,由于大食的崛起和波斯的瓦解,中亚不少小国纷纷依附于唐朝以期得到庇护,在显庆年间,唐王朝在西域的势力得到极大的扩张,这让唐高宗雄心勃勃,一方面想要封禅泰山,另一方面,他决心彻底消灭一直与大唐为敌的高句丽。龙朔的三年是战争的三年,唐高宗一改隋炀帝、唐太宗的战略,采取了先消灭百济、在朝鲜半岛上建立根据地、而后再南北夹击、消灭高句丽的策略,顺利灭亡了百济,但前线将领措施失当,致使百济重新叛乱,与此同时,由于唐王朝长期以来的少数民族政策不当,铁勒反叛,再加上唐军将领措施粗暴、西突厥两可汗内讧、吐蕃崛起、吐谷浑被灭等诸多因素,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又迅速萎缩,到龙朔三年,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这个迅速崛起的帝国,分别击破了波斯和东罗马帝国,又继续向东南的印度半岛发展,进攻婆罗门,拥有精兵四十余万,总结这三年是唐王朝得不偿失的三年,也是唐高宗心情不爽的三年。就内部来说,永徽六年是唐高宗利用长孙无忌清除李泰残余势力、巩固统治基础的六年,也是武则天赢得后宫斗争胜利、登上皇后宝座的六年;显庆五年则是唐高宗、武则天联手清除长孙无忌势力、强化皇权的五年;而龙朔三年又是武则天染指朝政、培植个人势力、钳制唐高宗、逐渐引起唐高宗反感的三年。

龙朔三年十二月,也许是有感于龙朔年号肃杀之气太浓,这三年太不顺利了,唐高宗下诏以明年正月初一改元为麟德元年。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已经三十七岁了,而武则天则已四十一岁。武则天所生的几个孩子年龄分别为:皇太子李弘十四岁,李贤十岁,李显九岁,李旦三岁。他们的几个哥哥是原皇太子李忠、李孝(已夭折)、李上金、李素节,其中,李忠、李素节被贬出京师,李忠为房州刺史、李素节为申州刺史,李上金遥领益州大都督。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忠逐渐心怀不安,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生怕被刺客所杀,整日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有时甚至身穿妇女衣服,由于精神紧张,李忠时常做噩梦,不时请人给自己占卜吉凶,有人上告此事,显庆五年七月,李忠被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被安置在前太子李承乾的旧宅。

与唐高宗还活着的三个庶子相比,武则天生的这四个儿子却是春风得意:

显庆四年,唐高宗和武则天东巡洛阳时,曾命皇太子李弘留在长安监国,但李弘思念双亲,疼爱儿子的唐高宗赶忙命人把李弘接来;龙朔二年,唐高宗前往骊山温泉,也命太子李弘监国,到龙朔三年十月一日,唐高宗更是下诏让太子李弘每五日在光顺门接见中央各部门官吏,朝廷大小政务全都交由太子处理。李弘性格仁厚,他师从帅更令郭瑜学习《左氏春秋》,读到楚国世子商臣弑杀国君时,不禁扔下书本,喟然叹息道:“圣人写书是为了教育后世,为何要写这些啊?”郭瑜回答:“孔子撰写《春秋》,善恶之事都会记载下来,褒奖善行是为了劝勉世人,针砭恶行是为告诫世人,因此商臣的罪行即便是历经千年仍然还在。”李弘说:“虽然如此,但我不忍听到,还是换读其他书吧。”郭瑜回答:“巷子的名叫胜母,曾子就不愿踏入。殿下天资仁孝,连凶恶之事听都不愿意听,臣听说治国安邦,没有比礼仪更重要的了,因此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请让我给您传授《礼经》吧。”此后,李弘又命太子宾客许敬宗、太子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中舍人杨思俭在文思殿搜集古今文章,编篡成五百篇的《瑶山玉彩》。

李贤,字明允,举止端庄,从小就深受唐高宗的喜爱。年仅数岁,读书就能过目不忘,曾读到《论语》的“贤贤易色”(尊重贤德之人,不看重女色)句时,反复吟诵,唐高宗询问缘故,李贤回答:“个性确实喜欢如此。”永徽六年一月,刚刚生下一个多月的他就被封为潞王,当时,他的哥哥李弘还未被封为太子,同时被封为代王。龙朔元年九月,李贤又被改封为沛王。

李显,显庆元年十一月出生,显庆二年就被封为周王。

李旦,龙朔二年六月出生,当年就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

据史书记载,唐高宗还有四个女儿,其中,萧淑妃生下义阳公主和高安公主;武则天则生下安定思公主(即传说中被武则天亲手杀死的那位)、太平公主(生年不详,此时大约还未出生)。

昔日的武则天是何等柔顺,在唐高宗面前唯唯诺诺,使出浑身解数谄媚巴结,等到她登上皇后宝座以后,开始千方百计培植自己的势力,到显庆三年李义府被流放之前,因左相许圉师被贬,朝廷中出现右相(原中书令)李义府独相的局面,而且太子少师许敬宗仍然负责东西台事务,他们都是武则天集团的核心人物,唐高宗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而这些年来,唐高宗身体一直不太好,时常头晕目眩,看不成奏折,开始让武则天帮助处理政务,然而,权力这根魔杖一旦到手,谁都不想再扔下,而下属们也知道谁是真正的主子了,更促进了武则天地位的巩固。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小说在线阅读_第3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第3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