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二百一十四、义府罢相

李义府原本想要把刘仁轨置之死地,岂料刘仁轨却险中求生,咸鱼翻身了,与之相反,轮到李义府本人开始倒霉了。

据《唐将相大臣年表》记载:唐将相大臣分别为:

龙朔元年,司徒李元礼,司空李勣,侍中许圉师,中书令许敬宗,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任雅相,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府。

二年,司徒李元礼;司空李勣;侍中许圉师改称左相,十一月被贬;中书令许敬宗改称右相,不久,又晋升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仍知西台事;上官仪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三年,司徒李元礼;司空李勣;右相李义府,正月拜,四月被流放。

由此可知,在龙朔这短短的三年里,朝廷上面发生重大的人事变化主要集中在二年和三年,前者是左相许圉师被贬,后者就是李义府被流放。

左相许圉师被贬源自儿子许自然。许自然担任奉辇直长(负责皇帝车辆,正七品),他出外打猎时践踏了庄主的田地,庄主不愿意,双方发生争执,许自然用鸣镝射向庄主。虽然没有射死庄主,但影响却非常恶劣,知道此事后,许圉师仅仅把儿子打了一百大棍,而并没有向皇帝禀报。庄主不依不挠,向司法机关举报,司宪大夫杨德裔不予受理。东(原门下省)、西(原中书省)台内部斗争非常激烈,西台是许敬宗、李义府的势力范围,西台舍人袁公瑜派人改名换姓向唐高宗发了此事,唐高宗把许圉师唤到跟前,斥责道:“许圉师你身为宰相,却鱼肉百姓,隐匿不言,这岂不是在作威作福!”可是许圉师却不卑不亢,反驳道:“臣身在中央,以公平正直的态度来侍奉陛下,自然不会让所有人满意,所以才受到有人恶毒的攻击。至于说作威作福的人,有的手握重兵,有的镇守一方,我不过是一介文臣,侍奉圣明,只知道下班以后闭门自守,岂敢作威作福!”唐高宗最容不得别人反驳自己,一旦别人提出反驳意见,自己往往找不出合适的理由予以回击,在这种情况下,他往往会恼羞成怒,而对方的处境也就不妙了。这一次,唐高宗同样是火冒三丈,语无伦次地回击:“你是遗憾自己没有手握重兵吗!”许敬宗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道:“人臣竟然敢说出这种话来,罪过就算是杀了也活该!”唐高宗再次匆匆命人把许圉师拉出殿外,然后下诏将其免官。到龙朔三年三月,许圉师又受到李义府的排挤,被唐高宗贬为虔州刺史,杨德裔也因与许圉师是同党而被流放到庭州,许圉师儿子许文思和许自然也被免官。据说,李白的第一任妻子许萱就是许圉师的孙女。

与许圉师免官相反,李义府却在龙朔三年一月被升为右相,仍知选事。李义府自从首先提出支持唐高宗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后,一直成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宠儿,虽然显庆元年毕正义事件源自于他,但他却受到两宫的庇护,毫发无损,直到显庆三年因与杜正伦内斗不已,令唐高宗大怒,这才将他贬出京师,但到显庆四年,唐高宗就又把他召回了京师,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府自恃后宫有武则天的支持,专权跋扈,公然卖官鬻爵,对官员的考核随心所欲,弄得怨声载道。唐高宗也风闻了此事,从容询问李义府:“你的儿子和女婿们行事很不谨慎,总干些违法乱纪之事,还得我出面替你遮掩,你要好好约束约束他们。”谁知李义府是骄傲过了头了,他听了唐高宗的话,不仅没有谢罪,反而脸色大变,青筋暴露,反问唐高宗:“是谁告诉的陛下?”唐高宗回答:“只要我说的对,你何必要问我是谁告诉我的?”李义府这一举动已是十分失礼的,他还没有丝毫改悔的意思,竟然迈开脚步,缓缓离去了!唐高宗虽然懦弱,但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的。

史书称,李义府“入则谄言自媚,出则肆其奸宄。”在他当权期间,有三件事可以说明他的谄媚无知、睚眦必报、专横跋扈。一是,唐高宗即位后,认为贞观时期礼仪还不完备,就命长孙无忌牵头重修,当时,许敬宗和李义府得宠,在修订五礼过程中,二人经常揣摩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心思,随意删改。太常博士萧楚材和孔志约更会溜须拍马,他们声称凶礼是预备凶事,而皇上、皇后还活着,这不是臣子该说的,许敬宗和李义府深以为然,遂焚烧了《国恤》篇(即皇家举办丧事的礼仪),由此唐朝典礼没有了凶礼。这件事说明了李义府的谄媚和无知,唐朝不是没有死过皇帝,皇帝一个接一个的死掉,丧礼也是一次又一次地举行,可是人们能做却不记载该怎么做,这也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二是,李义府富贵后,有不少攀龙附凤之人认他为叔,给事中李崇德就是其中之一,但等到李义府被逐出朝廷后,李崇德又翻脸不认人,自行不认李义府这门亲戚了。李义府重新回到朝廷后,令人罗织罪名,最终李崇德被逼,在狱中自杀了。三是,贞观时期,唐太宗曾命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修订《氏族志》,李义府耻于自己家世代无名,遂上书请求改定此书,唐高宗下令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人进行修改,孔志约重新定下规矩:“凡是在本朝当过五品官的家族都可以升为士族。”于是,一些原本出身低贱以军功当上五品官的家庭也都写入该书中,更名为《姓族志》,此书一出,很多过去的高门大族都以放入此书为耻,给这本书又起了一个《勋格》的名。李义府因为儿子向山东大族求婚不成,心怀怨恨,就又抬出唐太宗生前痛恨山东大族自以为门第高贵,往往借婚姻大肆敛财的陋习,劝说唐高宗改掉这一风气,显庆四年十月,唐高宗下诏严禁北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博陵崔懿,赵郡李楷这几家子孙,相互之间不得互为婚姻。又规定了天下百姓嫁女接受聘礼的数量。然而,这些高门望族虽然已经没落,但他们的地位却被世俗所承认,朝廷虽然制定了这些规定,但还是有不少人家偷偷嫁女,也有的宁可让女儿终生不嫁,也不嫁给其他他们认为低一等的人家。社会上有不少已经没落的人家,自称属于朝廷限定的“禁婚家”,反而更增添了身价。

一个名叫杜元纪的术士对李义府说他的宅第有牢狱之气,需要积攒二千万钱才能压住这股气,李义府信以为真,越发疯狂地聚敛财物起来。龙朔二年,李义府还在给母亲服丧,每个月的月初、十五,朝廷都会给他放假,让他在家守孝,可是,李义府却利用这两天与杜元纪一起出城,登上高冢,观察天上的气色,于是,就有人揭发李义府研究灾异,图谋不轨,而恰在这时,李义府派自己的儿子、右司议郎李津召来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津,接受了长孙津七百串钱,替他谋取了一份司津监的差事,结果此事被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了。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四月,刚刚当上右相仅三个月的李义府被唐高宗下令打入大牢。唐高宗命令司刑太常伯(过去的刑部尚书)刘祥道与御史、祥刑(过去的大理卿)一起审讯李义府,又命司空李勣监督整个审判工作。经过审讯,李义府所犯罪行属实,唐高宗下令将他除名,流放到嶲州;将李津除名,流放到振州;其余诸子也都除名,流放到庭州。

李义府倒台后,唐朝朝野上下举手称快。有好事者写了一篇《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大街小巷。李义府贪淫好色,在位期间,多取他人儿女当奴婢,等他倒台后,家中奴婢一哄而散,各自还家,因此,文中称:“混奴婢而乱放,各识家而竟入。”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朝廷大赦,唯独像李义府这种长期流放之人不在赦免之列,李义府听说后,怒火攻心,死于嶲州,终年五十余岁。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小说在线阅读_第30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第30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