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四、齐王之变(1)
贞观十七年,对于唐太宗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头。
年初,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魏征就去世了,而就在魏征去世的同时,鄠县县尉游文艺就告发代州都督刘兰成谋反。《资治通鉴》上说的刘兰成就是《旧唐书》上的刘兰。他字文郁,是北海人,隋末大乱中他率众占据北海;武德中,投靠了淮安王李神通,被任命为尚书员外郎。贞观初年,刘兰成进献攻取梁师都之计,取得唐太宗的认可,消灭梁师都后,他也被晋升为丰州刺史,后为夏州都督。长社人许绚通晓谶言,对刘兰成说:“天下人都说刘将军您理应成为天下之主。”刘兰成的儿子刘昭也说:“谶言称海北将出天子,我们家就是北海的。”鄠县县尉游文艺因犯罪而被下狱,罪该处死,遂告发了刘兰成的阴谋。刘兰成遂被腰斩,党羽全部被杀。为了向唐太宗表忠心,右武候将军丘行恭又挖出刘兰成的心肝吃掉,唐太宗听说后,责备道:“刘兰成谋反,国家自有王法,岂能如此!假如你以为这么做才能表现出忠孝,那么太子、诸王早该先吃了,又怎能轮到你呢!”丘行恭听了,一脸羞愧,拜谢而退。
一月就已血雨腥风,二月又不知会怎样。
二月二日,唐太宗询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舜制作漆器,就有十几个人前来劝阻,这是为何?”褚遂良回答:“奢侈是危亡的根源,制作了漆器,再不满足,就会用金器、玉器替代。忠臣爱护自己的君主,一定要防微杜渐,假如天下已经大乱了,就是想再劝谏也没什么用处了。”唐太宗说:“是啊!朕有什么过错,你也该一发现苗头就及时劝谏。朕看过去的帝王不接受劝谏的,大多是这样说的:‘已经做了。’或者说‘我已经答应了。’始终不去改正,如此一来,就算不想亡国,能成吗!”
当时皇子们担任都督、刺史的,大多年纪还很小,褚遂良又上书称:“两汉时期,朝廷采用郡国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除了设立郡之外,还分封诸子,建立诸侯国,杂用了周朝的制度。我们唐朝则是采用秦朝的制度,只设立郡县。皇子年幼,有的就被授予了刺史一职。陛下难道不是觉得用自己的骨肉去镇抚四方,认为自己创立的制度要比前代的高明?但我认为这种办法还是有不妥之处的。为什么呢?刺史和都督是百姓赖以安宁的靠山。这些职位由好人担任,辖区就会安定;反之,整个地区就会民不聊生。所以,君主爱护百姓,往往替百姓们挑选好的地方官。汉宣帝说过:‘与我一起治理国家的,唯有贤良的太守们啊!’以臣愚见,陛下儿子们当中年幼、不会治理百姓的,还是暂时留在京师,读书学习。一是可以让他们知道朝廷威严,不敢犯法;二是观摩朝廷礼仪,自然而然就养成了好的习惯。时间长了,等他们符合条件后,再派他们到地方上任职。”唐太宗表示同意。
二月十二日,唐太宗以太子詹事张亮为洛州都督。侯君集自以为在贞观十四年自己平定高昌中立下大功,回国后却被下狱,一直耿耿于怀,暗生异心。当他听说张亮被外派到了洛州,就故意来刺激张亮道:“是谁排挤你的?”张亮回答:“就是你排挤的,你还冤枉谁?”侯君集说:“我平定一国,回来还遇到天子发了像屋子那么大的脾气,我哪有本事排挤你!”说完,卷起袖子吼道:“我实在是烦闷得不想活了!你能造反吗?我跟你一起造反!”张亮偷偷将此事报告给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你与侯君集都是朕的功臣,你们二人说话时,旁边又无他人,如果交给司法部门,侯君集肯定不会承认,如此一来,结果难以逆料,你暂且不要声张。”唐太宗遂按下此事,还是像以往那样对待侯君集,到了六月,给功臣们在凌烟阁上画像时,也没少了侯君集。可是,唐太宗不得不早做准备了。二月二十七日,他禁不住发出感慨:“君主也只有一颗心,可是,把这颗心当作目标来进攻的人却数不胜数:有的人靠的是武力;有的人靠的是口才;有的人靠的是谄媚;有的则是靠奸诈;有的又以满足君主欲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万千众人采取五花八门的办法,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向它发起进攻,都是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以换取荣华富贵。君主稍微懈怠一点,接受一条,国家的危亡就随之而来,这就是当君主最困难的地方啊。”
齐州都督、齐王李祐,是唐太宗的第五子,其母为唐太宗的阴妃。武德八年封为宜阳王,同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转豳州都督,贞观十年,改封齐王,授予齐州都督,次年上任。贞观十二年入朝,因病暂留京师。其间正是唐太宗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摇摆不定的时期,李祐的舅舅阴弘智为尚乘直长,对李祐说:“大王兄弟很多,皇上百年之后,大王身边还是需要有武士来保护自己的。”李祐原本性格就轻率浮躁,觉得舅舅的话很对。阴弘智就把妻兄燕弘信推荐给了李祐,李祐一见之下,相见恨晚,送给燕弘信很多金银财宝,命其暗中招募武士。贞观十五年,齐王李祐返回齐州。
唐太宗对儿子们非常喜爱,也十分关心他们的成长,重视他们的教育,诸王身边的长史、司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正人君子,诸王稍稍犯错,都必须一一奏闻。李祐整天与一群心腹混在一起,尤其喜欢游猎,长史薛大鼎屡屡劝阻,可李祐就是不听。唐太宗认为薛大鼎教导无方,就把他给罢免了。罢免薛大鼎之后,唐太宗想到了一个人——权万纪。
权万纪正直廉洁,贞观中,以潮州刺史提拔为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侍中王珪负责年终考评,权万纪不避权贵,弹劾二人考核不公,王珪不服,魏征袒护房玄龄和王珪,此事最终不了了之。权万纪长期担任御史,得罪了朝廷上大大小小的官员,最后,魏征对唐太宗说:“权万纪等人不识大体,揭发弹劾全都不实,陛下容忍一切,他们遂敢于欺下瞒上,沽名钓誉,迷惑圣上,以小谋大,致使群臣离心。像房玄龄等人尚且不敢申辩,更何况是一些小官呢?”唐太宗本来是利用权万纪等人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打压那些权臣,如今,又觉得权万纪等人已引起众怒,只好舍车保帅,将其改任散骑常侍,后又找个借口把他免职。又过了很久,唐太宗又想起了他,将他提拔为御史中丞,又晋升为尚书左丞,后又外调为西韩州刺史。当时,唐太宗的第三子、吴王李恪骄纵犯法,唐太宗想到权万纪刚直,就拜其为吴王李恪的长史。李恪也素知权万纪的秉性,对他非常敬重,从此折节向善。唐太宗觉得权万纪既然能把李恪教育好,也肯定能管好李祐。
然而,这次唐太宗却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