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李渊灭凉(2)
给李渊添堵的还有河西的李轨。
武德元年十一月四日,凉王李轨登基即皇帝位,改元为安乐。
李轨起事之初,梁硕是他的参谋,被李轨任命为吏部尚书。梁硕有智慧谋略,他见河西的胡人实力膨胀,暗中劝说李轨要加以防范,因此,与胡人、户部尚书安修仁发生了矛盾。一次,李轨的儿子李仲琰曾娶拜访梁硕,而梁硕却对他非常怠慢,这令李仲琰大为不满,遂与安修仁一起向李轨进谗言,诬陷梁硕将要谋反,李轨信以为真,派人毒死了梁硕。从此以后,李轨手下的旧臣大多心存疑虑,河西政权内部逐渐离心离德。
有一位胡人巫师对李轨说:“上帝将要派遣玉女从天而降。”李轨竟然也相信了,调发百姓修筑高台,迎接玉女,耗费了大量资财。河西之地发生了饥荒,人吃人的惨剧再次上演,李轨拿出自己的家财赈济百姓,但却远远不够,打算开仓赈济,召集群臣商议。曹珍等人均说:“国家以民为本,岂能爱惜仓库的粮食而坐视不顾百姓的死活?”谢统师等人都是隋朝的旧臣,对李轨并不服气,他们暗中与胡人沆瀣一气,排挤李轨的旧臣,听到曹珍等人的话,谢统师等人立即反唇相讥道:“饿死的百姓都是身体本来就虚弱的人,那些强壮的根本不会饿死。国家的粮食是为了防备不测事件,岂可随便散去,去救那些羸弱之人的性命?仆射只是为了取悦百姓,根本不是替国家着想,不是忠臣!”李轨听了,又觉得谢统师说的对,从此,西凉百姓也开始对李轨怨恨起来了。
还是在武德元年八月唐军与薛举父子相持时,李渊联络李轨,企图一起夹击薛举。李渊在给李轨的信中,称其为堂弟,李轨接到书信后,不禁大喜,遂派弟弟李懋来到长安。李渊任命李懋为大将军,又命鸿胪少卿张俟德再去西凉,拜李轨为凉州总管,封为凉王。张俟德还在途中时,武德元年十一月李轨就自立为帝了,等到张俟德来到河西,李轨与群臣商议道:“大唐天子是我的堂兄,如今已经在长安登基即位,一家人不可自己争夺天下,我打算去掉帝号,接受他授予的官爵,你们看如何?”曹珍说道:“隋朝失去政权,天下各路豪杰都在争夺,称王称帝的,岂止一人?唐朝皇帝控制关中,西凉皇帝占据河西,互不妨碍,况且,您已经登基称帝了,为何要自贬身价呢!假如真想以小国侍奉大国的话,请像后梁主萧察侍奉西魏那样。”李轨听从了。
武德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李轨派遣尚书左丞邓晓来到长安,递上了国书,李轨在国书上自称皇从弟大凉皇帝臣李轨,但却不接受唐朝授予他的官爵。李渊见状,不禁大怒,扣下了邓晓,开始计划发兵前去讨伐。
当初,吐谷浑被隋炀帝击败后,吐谷浑伏允率领数千骑兵投奔党项,隋炀帝立伏允的儿子顺统领吐谷浑残余部众,但顺未能顺利进入吐谷浑腹地,又回到了长安。等到隋末大乱后,伏允又回到旧地。李渊建立唐朝之后,顺从江都回到了长安,李渊派人联络伏允,命其进攻李轨,并答应让顺回去。伏允多次派人请求让顺回去,李渊最终答应了,然而,等到顺回到吐谷浑之后,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吐谷浑并未与李轨为敌。
一计不成,李渊又心生一计。
安修仁的哥哥安兴贵在唐朝做官,他上书请求前往西凉,说服李轨。李渊说道:“李轨依托险要,联合吐谷浑、突厥,我发兵前去讨伐,尚担心难以得手,就凭你三寸之舌岂能成功?”安兴贵却胸有成竹,回答道:“臣家世代居住在凉州,为当地豪强,为各族百姓所拥护;我的弟弟安修仁又深得李轨的信任,我家子弟在李轨身边担任要职的又有十几人。臣前去劝说,李轨听从了,自然是件好事,假设他不从命,伺机结果了他,这非常容易。”于是,李渊派安兴贵回到了凉州。
安兴贵来到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后,李轨任命其为左右卫大将军。安兴贵趁机劝说李轨道:“凉州之地方圆不过一千里,土地贫瘠,百姓穷困。如今唐王起兵太原,夺取函谷关、占据关中,遥控中原,战必胜,攻必取,这确实是上天的旨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不如献出河西,归顺大唐,那么,窦融归顺光武帝刘秀的情况,又将出现在今日了!”李轨说道:“我占据山川险要,他就算再强大,又能拿我怎么样呢?你从大唐而来,是替他们当说客的吧。”安兴贵赶忙道歉道:“臣听说富贵而不归乡,就好像是深夜穿着一身华丽的衣服一样,索然无味。臣全家都深受陛下的厚恩,岂肯暗中投靠唐朝?只是想提出一点愚见,至于该如何决定,全在陛下。”于是,安兴贵退下后,就开始与安修仁一起暗中联络胡人,进攻李轨。李轨出兵迎战,却被击败,只好闭城固守。
安兴贵在城外宣布:“大唐皇帝派我前来诛杀李轨,胆敢帮助他的,也一并诛灭三族!”城内守军听了,争相翻越城墙,投奔安兴贵。李轨无计可施,与妻子儿女一起登上玉女台,摆下宴席,相互诀别。
武德二年五月十三日,安兴贵逮捕了李轨,河西就此被平定。邓晓在长安,听说李轨被擒后,手舞足蹈,拍手称快,李渊说道:“你身为人家的臣子,听说国家灭亡了,竟然毫无悲痛之色,反而拍手称快,这不过是为了讨好朕罢了。你既然不能尽忠于李轨,岂能为朕所用?”遂终身不予录用。
李轨被押到长安后,李渊下令将他与他的子弟们一起诛杀;又任命安兴贵为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凉国公,赏赐一万段布帛;以安修仁为左武候大军、申国公。
安兴贵兄弟二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李轨,可谓奇迹。史书上说李渊在接到李轨国书后,因怒而计划发兵讨伐西凉,其实并不可信。以当时唐朝周边的态势和李渊的才略而言,他是根本不会做出武力进攻凉州这一决策的,这是因为:一是李轨虽然登基称帝了,但却表示服从唐朝,并非唐朝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李渊不会无故给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二是凉州地处偏远,在李唐争夺中原的过程中,战略地位有限。虽然一个敌对的凉州会威胁到关中,但毕竟在凉州与关中之间尚有陇西作为缓冲,对关中的威胁并不直接,而凉州的重要性主要还在于隔绝漠北与西域之间的联络,起到联系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作用,因此,经营凉州在目前并非当务之急。三是凉州情况复杂,一旦兵连祸结,唐军极易陷入泥潭,无法全身而退,影响到统一中国的进程。凉州的南面是吐谷浑,东面和北面分别是梁师都和突厥势力,凉州内部又有不少胡人势力,况且,凉州距离关中路途遥远,唐军要想大举进攻凉州,既要解决粮食补给问题,又要分兵防备一直虎视眈眈的梁师都、刘武周以及洛阳王世充、荆州萧铣等势力,难以确保万无一失。四是北边局势渐趋恶化,与突厥之间的关系貌合神离,在突厥的支持下,梁师都和刘武周已经开始不断骚扰北方,给关中腹地造成巨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唐军长途西进从客观上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趁李轨不备,利用安兴贵打入李轨统治集团内部,进而发动政变,不战而拿下凉州,这当属于李渊的既定战略,至于史书上刻意渲染此事是基于安兴贵的主动请缨,大约在于,从儒家正统观念上来看,此事毕竟是李渊对自己的“盟友”和“御弟”下的黑手,并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史书为尊者讳之故,而故意掩盖李渊、李建成在整个事件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旧唐书·隐太子传》称:“高祖忧其(太子李建成)不闲政术,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初,大事李渊说了算,小事李建成全权处理,实际上,史书的这种掩盖,也抹杀了李渊、李建成父子的雄才大略和他们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处理事务的灵活性。
就在安兴贵兄弟阴谋发动内乱、搞定李轨前后,梁师都和刘武周与李唐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恶化了。梁师都和刘武周胆敢大举南下,进攻李唐,与突厥的支持有着密切关系。义宁元年七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即以“坐受宝货”、“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等高昂的代价联络突厥,换取了突厥对自己的支持。等到李渊顺利进入长安之后,虽然史书对此只字未提,但可以想见,李渊以隋恭帝的名义履行了原来的约定,而原本巴望着义军到来的长安百姓,却遭受了一场浩劫,突厥贵族也着实大赚了一把,史书仅仅以寥寥数字描绘了当时李唐与突厥之间的关系:“帝以初起姿其兵马,前后饷遗,不可胜纪。突厥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帝优容之。”即便如此,在武德元年年初,当薛举拉拢梁师都和突厥夺取长安时,突厥莫贺咄设差一点就答应了,幸赖张长逊从中斡旋,莫贺咄设才打消了这一主意。武德元年下半年,当李唐与薛秦鏖战之际,李渊又派遣堂侄襄武公李琛、太常卿郑元璹向突厥始毕可汗献上女伎,进一步拉拢突厥上层,以确保突厥在其间保持中立。武德元年九月二十日,始毕可汗派遣骨咄禄特勒回访,十月七日,李渊设宴款待骨咄禄特勒,席间,为了表示亲密,他下令让骨咄禄特勒与自己同坐在御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