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不难看出,《资治通鉴》在描写这场战斗时,突出表现了李世民的个人作用,但由于《资治通鉴》依据的主要是经过唐太宗时期修改润色以后的史料编写的,因此,可信度并不高。李世民是在经过了玄武门之变、杀害了兄弟二人之后才登上帝位的,此后其父李渊实际上处于一种被软禁的状态,李世民唯恐别人说自己:一是不孝,二是不该登上帝位,因此,经过篡改以后的史料主要呈现几个特点:一是不仅是太原起兵或是霍邑之战等,几乎全是李世民的功劳;二是抹杀太子李建成的功劳;三是在对李渊的描写上,其目的可能是想渲染李渊对隋王朝的忠诚,但却弄巧成拙,把李渊描写成了一个碌碌无为之辈。由于《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唐初太原起兵、霍邑之战等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且该书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完成的,虽然对李渊有很多虚美,也有不少地方有迷信色彩,但总体上来说,该书的可信度要更高一些。除了两书成书背景方面的因素之外,《资治通鉴》关于霍邑之战的记载也不太符合常理:一、李渊父子率领数百骑兵前期抵达战场,这两本书的记载是一致的,他们的任务是为了激怒宋老生出城野战,这与《大唐创业起居注》上记载的途中李渊最担心宋老生会固守不战也是相互呼应的,应该是可信的。当宋老生被激怒率军出城后,进逼到霍邑城下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又向后撤离了,而这种撤离也是可信的,这是因为,李渊引诱敌人出战的目的已经达到,且要将隋军引得更远离城门一些,以便予以全歼。那么,当隋军步步紧逼上来、大战一触即发之时,李渊怎么可能想下令让士兵们先吃过早饭再战呢?敌人就在眼前,哪有条件允许唐军埋锅造饭?二、《资治通鉴》的记载还露出一个破绽:他说后军来到以后,李渊称想先让部队吃了饭再说,这时李世民说:“机不可失。”战斗才打响了。这说明,李世民与哥哥李建成各自率领骑兵一个进抵霍邑城南、一个进抵城东,在引诱隋军出城之后,二人又回到了李渊的身边,即战斗打响前,李世民包括所部人马是在李渊身边的,而不是一直在霍邑城南。《资治通鉴》接着说,李渊、李建成率部在霍邑城东列阵,而让李世民率军在霍邑城南列阵。这一表述当然是为了下一段李世民从城南横扫隋军侧后方做一个铺垫,但问题是:当霍邑之战打响以后,由于山路狭窄,唐军后续部队并没有完全抵达战场,而是还在源源不断地到来,且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世民也不可能先率军到了城南,在引出隋军后,他又跑回城东,在李渊决定开战后,又让李世民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再跑到城南?显然,《资治通鉴》以及《资治通鉴》所依据的原始史料,将李世民、李建成在战前分别到城南、城东诱敌与后来交战中二人分别率军包抄隋军侧后方混为一谈了,进而制造了李世民单独率军从城南侧击隋军主力的这一假象。三、战斗打响以后,李世民所部如果提前就在城南,那么,城南一定有隋军(即从城南门出来的隋军),在眼前有敌人的情况下,李世民就算看到城东隋军露出侧翼,他又怎能置当面之敌于不顾、脱身去打城东的隋军呢?难道城南的隋军是木偶,在他去打城东之敌时,城南之敌不会再反包围他么?因此,《资治通鉴》的记载是不可信的,也是不符合常理的,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国军事史》第二卷兵略(下)在论及该战时所作的示意图等也是受到误导的产物。

完全复原当时的战况是十分困难的,但基于错误的记载,会影响我们对该战役李渊一方谋略的发掘,甚至会误导我们对战略战术的研判,因此,有必要尽最大可能去伪存真,恢复历史的原貌。综合史书的记载,霍邑之战的大致战况应当是:由于山路狭窄,唐军行动虽然隐秘但却不畅,李渊最大的担心是宋老生固守不战,一旦隋军打持久战,唐军一是粮食补给很成问题,二是缺乏攻城器具,难以确保获胜,因此,李渊父子遂决定以少数骑兵引诱隋军出城野战,这也是唐军将大部分步兵隐蔽前进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麻痹对手。当李渊父子率领数百骑兵先期抵达霍邑城下后,宋老生发现唐军人数并不多,又见唐军如此张狂,遂决定出战,分别从东门和南门各出一支军队迎击对面之敌。但李渊见隋军出来之后,即命令李建成和李世民又返回城东,并通知后面的步兵火速赶往战场,战斗就此打响。唐军主力以步兵方阵在城东迎击隋军,在激战中,李渊命令李建成和李世民各率一支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隋军背后,隋军顿时大乱,最后大败。虽然隋军是从城东、城南分别出城的,但两支军队并不是出来之后就静止下来了,城南隋军一定与城东隋军在城东汇合了。

这应该是霍邑之战的合理战况。

战后,李渊巡视战场,他悲怆地对侍从们说道:“自从我来到河东以后,百姓们见到义旗就纷纷归附,如今却受到宋老生的逼迫,以至于此。乱兵之下,善恶不分,火烧昆山,谁辨玉石。战死之人中难保有很多忠于我的人,想来投奔,却没能如愿,遂战死沙场,活着时忠心未被我所知,就此死去尚有余恨,冷静地想到此事,的确令人痛惜啊!从今往后,我将以文德招徕百姓,不再使用兵戈了。攻破霍邑的有功将士,一律依次受赏。”当天,就将该赏的赏了。唯独军吏觉得参军的奴仆立功的,赏赐似乎不该与平民的一样,李渊说道:“招募的义兵,来自五湖四海,就连奴仆也一一接受,等到论功行赏时,有关部门却心存疑虑了,看到他们请示的问题,不禁喟然叹息。岂有箭雨飞石之间,不辨贵贱,而论功行赏之际却要分个三六九等的道理?用这种办法来赏赐,怎么能起到激励大家的作用?即便是受过黥刑而因功被升为王爷,这又有何妨?赏赐,就要从重,一切由我做主!所有人等一律平等,该怎么赏赐就怎么赏!”

八月四日,李渊接见霍邑城内宋老生的文武官员,安抚他们道:“宋老生之外,我一概不予追究。即便是你对我不忠,我也会用一片真心对待你们的。”李渊下令按照他们的品级一一授予官职,家在关中愿意回去的,即授予五品散官放回。对于宋老生营中那些壮丁全部编入左右领军内,仍让他们原有长官统领,此举让隋军将士们都非常高兴。李渊还下令以本官之礼安葬了宋老生,从此以后,那些尚未归附的乡村坞堡,只要唐军写信招抚,均纷纷归降,归降后,李渊也都对他们给予重赏,一一任命为官。有人认为李渊授予的官职太高、太滥,李渊却说:“正是由于不吝惜赏赐官爵,西汉才得以兴起。天下之利,按道理来讲也不该由主上独享,而且,隋朝败坏,也正是因为吝惜赏赐啊。雁门之围,主上在危难之时承诺授予有功将士以大夫之职,可是,等到脱离灾难后,却只授予大家一个小小的尉官,因此,将士们斗志全无,以至于到了今日四海分崩离析的境地。殷鉴不远,谁还想重蹈覆辙?而且,我这么做了,我的那些潜在对手也不可能给这些人更高的官爵,还有,用给人加官进爵的办法安抚他们,总比用兵杀戮要好得多,用这种办法我很快就能平定天下,这不是短视的你们所能理解的。”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小说在线阅读_第9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第9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