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李渊起兵后,辽山(今山西省左权县)县令高斌廉和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县)郡丞高德儒不从,其中,高斌廉向江都的隋炀帝禀报了李渊起兵的消息,隋炀帝当即下令洛阳和长安地区的驻军加强了戒备。由于辽山在太原东南,而西河正处于入关的通道之上,因此,李渊说道:“辽山不过是个自守之敌,不足为虑。西河郡当我通道,不可不攻。”遂命令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军拔掉西河这颗钉子。

六月五日,李建成、李世民率军南下,带上三天的粮食,打响了太原起兵后的第一仗。临行前,李渊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年少,没有经历多少世事。先让你们进攻此郡,就是看看你们的作为,大家都看注视着你们,你们要努力啊!”二人跪下回答:“儿等早蒙教诲,又追随大人,不敢懈怠。家国之事,忠孝在此,接受了将令,即当圆满完成使命,如若不能,甘愿受到军法惩处。”李渊又派温大有(即温彦将)同行,他说道:“我儿子年轻,以你参谋军事,大事成败,当以此行来占卜。”李渊对前途也没有把握,如果一切顺利,才敢入关,如果不行,就只能固守晋阳,当个草头王了。当时,军队都是新招募的,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身先士卒;路边的蔬菜水果,不是买的不吃,士兵们有偷窃的,总要千方百计找到卖主,自己拿出钱来补偿卖主,也不惩处士兵;路边遇到老人送上食物、果蔬的,害怕伤害了老人们的好意,只得接受下来,但与见到的将士们一起分了,未曾独自享用,因此,不论是百姓还是士兵都非常感激、喜悦。义军来到西河城下,有想入城避难的百姓,也一律放行。李建成和李世民身穿便装,来到城下劝降,但高德儒不听。六月十日,义军向西河郡发起进攻,郡司法书佐朱知瑾等人从城墙上引导义军攻入城内,遂生擒了高德儒。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斥责高德儒道:“过去,你曾经遇见一只野鸟,谎称见到了凤凰。欺瞒人主,与赵高的指鹿为马是多么相似!义兵如今要辅佐王室,不能不诛杀你这种奸佞之辈!”即斩杀了高德儒一人,其余秋毫无犯,各令恢复旧业,远近百姓听说后,都非常高兴。李建成等率军返回晋阳,往返仅用了九天。李渊大喜,说道:“就这样用兵,即使在横行天下,也能做到!”当天,即定下了入关之决策。

一百二十一、喋血玄武(1)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一日,金星在白天划过天空。据《汉书?天文志》的记载,出现这种天象,预示着天下将要改朝换代,更换君主。

时至今日,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相互之间的争斗也趋于白热化了。如前所述,李世民觊觎皇位由来已久,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具体说来,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原本就是李渊比较欣赏的一个儿子。《新唐书?李元吉传》称:“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说明,李元吉从小就不得其母窦氏的喜爱,大约李渊对他也是不太喜欢的,这可能也是李渊驻守太原,而把他留在河东的一个原因,至于李建成也留在河东,勉强可以视为是李渊让这个长子看护家园,还没有直接证据证实李渊也不喜欢这个孩子,但是,李渊将李世民一人带在身边,显然就说明他喜爱这个孩子的。二是唐初局势的客观需要。由于在太原起兵之前,李世民直接参与了谋划、组织,因此,在起兵之后,他的身边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武装,正是基于此,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晋阳后,李渊才没有把所有的军队都交给比李世民大九岁的李建成,而是赋予了李世民与李建成同等的领兵权,在西河之战中如此,

六十六、太原起兵(4)

李渊下令开城放粮,赈济贫民,在这一措施的激励下,应征入伍的人越来越多。李渊将部队分为三军,每一军又分左右两翼,统称为义士,特设了宣惠、 绥德二尉官,按先来后到都给予这两种官职。裴寂等人推举李渊号称为大将军。史称,“及义兵起,(裴)寂进宫女五百人,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

六月十四日,李渊建立大将军府,以裴寂为大将军长史(并赐爵闻喜县公),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及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参军,温大雅与弟弟温大有一起掌握军中机密;又以武士彟为铠曹,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姜謩为司功参军,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王长谐、姜宝谊、阳屯为六个左右统军;又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翼三个统军,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翼三个统军,各自设置官属。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刘赡为西河通守。

张道源,并州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姜謩,秦州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隋大业末为晋阳长;殷开山,即殷峤,雍州鄠县(今陕西省户县)人,陈司农卿殷不害的孙子,任太谷(今山西省太谷县)长,以文书写作而闻名。姜宝谊,秦州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为左翊卫,后被晋升为鹰扬郎将,领府兵,随李渊征战,李渊起兵后,被任命为左统军。王长谐、阳屯、刘赡三人生平不详。

李唐建立后,确定十七名太原首义的功臣,他们分别是: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特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约免一死。赵文恪,“并州人,为隋鹰扬府司马。义兵起,授右三统军。”张平高,“绥州人,为隋鹰扬府校尉,戍太原,遂预谋议。”李思行,“赵州人,避仇太原……以赞大议授左三统军。”李高迁,“岐州人,客太原,唐公引致左右。执高君雅等有功,以右三统军”。以上引文均出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

与此同时,始毕可汗也接到了李渊的书信,他即派柱国康鞘利、级失、热寒、特勤、达官等人前来。六月十七日,康鞘利等人来到太原,他们送来一千匹马交易,并答应派兵送李渊入关,多少随意。第二天,李渊在晋阳宫东门侧室接见了康鞘利一行,对他们非常恭敬,赏赐给他们很多礼物。康鞘利等人大喜,退下后说道:“唐公见到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尚且怎么懂礼节,对待汉人就可想而知了。尊敬别人的,别人也会尊重他;受到天下人的敬爱,就一定能当人主。我等见到唐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对他们带来的一千匹马,李渊下令只挑选其中上好的买下一半。义士们纷纷请求情愿拿出自己的家财把突厥这一千匹马全买下,李渊老谋深算,说道:“他们那里的马就像羊一样平常,还将源源不断地送来,我唯恐你们没那么多钱买呢。胡人贪得无厌,我们这次少买一点,既显示我们贫穷,又表现出我们并不特别需要马。我将与之再进行交易,不要着急,也不需浪费你们自己的钱。”

六月二十六日,高阳郡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变民头领郗士陵,率领数千人归附,李渊即任命其为镇东将军,封燕郡公,仍置镇东府,具补僚属,命其招抚山东郡县。不久,康鞘利等人北还,李渊也命司马刘文静回复,并命其借来突厥军队。在刘文静临别时,李渊告诫他道:“突厥兵来的多,百姓将遭遇一场大灾。数百名就够了,不需多要。我之所以向突厥借兵,是担心刘武周引来他们,制造边患罢了。况且,胡人马匹放牧,又不需要供应粮草,只不过用用他们壮一壮声势罢了,你要领会我的用意,不需带回太多的突厥军队。”李渊向突厥借兵是假,其真实目的就是借此加深与突厥之间的“友谊”,进而让一直对太原虎视眈眈的刘武周失去了南下的条件。刘文静领命而去。

刘文静北去之后,李渊即部署发兵入关了。

七月四日,李渊以四子李元吉为齐国公、太原太守,授予十五郡诸军事、镇北大将军,留镇太原,允许他“便宜行事”。

七月五日,李渊率领三万甲士从晋阳出发,在大营门口誓师,并向下辖郡县发布檄文,告知即将尊立代王之意;西突厥小可汗阿史那大奈(阿史那大奈在五年前被安置在楼烦郡)也率领本部人马随军一起进发。

七月六日,李渊命令通议大夫张纶率军镇抚稽胡部落,经略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龙泉(今山西省隰县)、文成(今地不详)等郡,掩护南下大军的侧翼。

七月八日,李渊来到西河郡,慰劳军民,赈济百姓。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被授予通议、朝请、 朝散三大夫等散官,其余当地豪强也都随才录用。李渊亲自询问每个人的才能,亲笔填写授予的官职,一日之内封了一千多人的官;委任状也制作不出来,这些人就拿着李渊写的白条上任去了。史称:“帝特善书,工而且疾,真草自如,不拘常体,而草迹韶媚可爱。”

而后,李渊就率军进入了雀鼠谷(北起介休、中经灵石、南至霍州,长约70公里)。

七月十四日,李渊的大军走出雀鼠谷,来到了贾胡堡(今山西省汾西县北),南距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五十多里。霍邑西北有汾水流过,东面依靠霍太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代王杨侑派遣虎牙郎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率领数万骁果驻扎在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与宋老生相互声援;代王杨侑还命令临汾以东各郡军民全部固守城池,并接受宋老生和屈突通的指挥。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小说在线阅读_第9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第9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