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雁门惊魂(1)
隋炀帝杀掉李敏之后,就起驾前往太原去了。
隋炀帝此行的具体日期,史书记载的相互矛盾:《资治通鉴》却把隋炀帝北巡的日期记作了三月,而《隋书》不仅将李敏被杀记作五月,把隋炀帝北巡也记作了五月。
在四方大乱的时候,隋炀帝为何不顾其他各处偏偏心急火燎地要北巡呢?
一种说法是避暑。这是《资治通鉴》的说法,但三、四月份天气尚不十分炎热,说隋炀帝单纯去避暑,这似乎难以令人信服。
二是安抚东突厥。自从隋炀帝收降了西突厥处罗可汗以后,还将西突厥的部分部众安置在楼烦,已令东突厥始毕可汗对隋朝非常不满了。在隋炀帝东征高丽时,东突厥曾经南下骚扰内地,北方边境出现了不稳,隋炀帝此行的主要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安抚东突厥,稳定北部边境。
三是稳定山西局势。鉴于山西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要想确保东都洛阳的安全,就必须稳定住山西的局势,隋炀帝在北巡的同时,即任命卫尉少卿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调发河东军队围剿变民。李渊率军来到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将变民头领毋端儿击溃。隋炀帝大约是打算借出巡之机,打击稽胡等山西的叛乱势力。
四是压天子气。据《太平广记》引《感定录》记载,在隋朝末年,有望气的人说乾门方向(按照后天八卦,乾卦方位在西北)有天子气,该气一直连到太原,因此,隋炀帝在太原建造晋阳宫,又在宁武建造汾阳宫,其目的就是为了压这股天子气。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联系到隋炀帝即位后,不仅修建晋阳宫、汾阳宫,而且,还在楼烦一带多次修筑长城,可能也是会有这方面的考虑的。
隋炀帝先来到太原,而后就去了汾阳宫(今山西省宁武县管芩山上)。宫城内的房屋不够住,百官和士兵们只好在山谷之中用草搭起茅草棚安身,八月五日,隋炀帝开始出塞北巡。也许他还盘算着与始毕可汗会面,消除双方之间的隔阂,进而劝说他出兵,协助隋军再教训教训高元,即便不能说服始毕可汗,起码要维持双方已有的朝贡关系吧。楼烦太守阴世师听说始毕可汗可能会做出对隋炀帝不利的事情来,劝说隋炀帝返回太原,但隋炀帝不从。阴世师,是原幽州总管阴寿的儿子,历任骠骑将军、东都瓦工监、张掖太守、武贲郎将、涿郡留守。
然而,大大出乎隋炀帝预料的是:如今的始毕可汗早已对他心存怨恨了,事到如今,隋炀帝还幻想着东突厥能协助隋军东征,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在启民可汗恳请全面汉化遭到拒绝以后,东突厥上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隋朝不可能接纳突厥人作为帝国的臣民,隋王朝只是把东突厥作为它众多仆从国中的一员而已,这让东突厥人自然会感到不快,而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不仅让东突厥人警惕,而且已令他们非常愤怒了。首先就是隋炀帝的三次东征。双方既然不是一家人,就有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隋朝东征高丽,自然而然地会让东突厥产生唇亡齿寒的感觉。其次,隋炀帝瓦解了西突厥,又把西突厥部众安排到自己的眼皮底下,这让始毕可汗不禁产生一丝疑虑:你这是又要扶植处罗可汗与我作对?再次,在隋炀帝去年第三次征高丽时,特意任命裴矩为“护北蕃军事”,实际上是专门监视东突厥的动向。裴矩认为,东突厥羽翼丰满,部众逐渐强盛,再次提出了曾经屡试不爽的分化瓦解之策,即在东突厥中扶植一个贵族,挑拨突厥内部之间的关系,最终酿成突厥内部的动乱,这一策略在当年分化沙钵略可汗与启民可汗以及西突厥处罗可汗和射匮可汗中取得了成功。这次裴矩故伎重演,建议隋炀帝将宗室之女嫁给东突厥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并拜其为南面可汗,但是,这一次裴矩失算了。叱吉设不敢接受,拒绝了隋朝的建议,而始毕可汗听说后,也对隋朝非常不满。裴矩又对隋炀帝说:“突厥人原本民风淳朴,容易离间,但如今有很多匈奴人加入到了他们的部落里,这些匈奴人全都非常狡猾,把突厥人教会了。我听说一个叫史蜀胡悉的家伙尤其狡诈,深得始毕可汗的信任,请求设计杀了他。”隋炀帝答应了。裴矩遂派人告诉史蜀胡悉:“天子拿出大批财物,就在马邑,打算与部落做交易,先来的能得到好东西。”史蜀胡悉信以为真,遂没有告诉始毕可汗,率领本部落的部众,驱赶着牲畜,昼夜兼行,争相南下,巴望着能最先与隋朝人做生意。裴矩在马邑设下伏兵,杀死了史蜀胡悉,而后,隋炀帝给始毕可汗下诏说:“史蜀胡悉突然率领部落跑到此地,称将背弃可汗,投奔于我。突厥既然是我的臣子,背叛可汗的人,我也有责任将其杀掉。如今,我已经派人杀了此人,特此通知。”史蜀胡悉的部众当然会把实情告诉给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得知内情后,算是吃了个哑巴亏,虽然不能拿隋朝怎么样,但却从此不再入朝了。
因此,当得知隋炀帝此次北巡的消息后,始毕可汗也南下屡屡,但这次他不是只带了突厥贵族,也不仅仅是要去参拜隋炀帝的,而是率领数十万骑兵大举南下,打算活捉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