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玄感之变(1)
此人便是前司徒、楚国公杨素的长子杨玄感。
杨玄感,身材魁伟,相貌堂堂,还是个美髯公,他能文能武,喜欢读书,擅长骑马、射箭,被人们比作是当世的项羽。因其父杨素的军功,杨玄感很早就被拜为柱国,与其父均为二品官,朝会时父子二人站在同一排。隋文帝觉得不妥,特意把杨玄感降了一级,杨玄感不仅没有不满,反而拜谢道:“没有想到陛下对我如此宠爱,竟然让我在朝廷之上还能对父亲尽到孝心。”后历任郢州刺史、宋州刺史,都很称职。大业二年其父杨素去世后,杨玄感被征召入京,担任鸿胪卿,袭爵楚国公,后晋升为礼部尚书。
杨玄感虽然内心傲慢,但却喜爱文学,愿意与名士们交往,尤其与蒲山公李密关系很亲密。李密,字玄邃,是西魏司徒李弼的曾孙,北周时赐姓徒河氏;李密的祖父李曜任北周太保、魏国公;父亲李宽为隋朝上柱国、蒲山公,都是当时知名的人士。李密从小就有大志,轻财好士,为左亲侍(即皇帝的卫士)。一次,李密在宫中值班,隋炀帝见到后,对宇文述说:“那个站在左边的黑色小孩是谁?”宇文述回答:“是前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隋炀帝又说:“这孩儿眼神与众不同,不要让他担任宿卫。”过了几天,宇文述找到李密说:“你如此聪明,应该走读书入仕这条道,宫廷侍卫事务琐碎,不是像你这样有才华的人该待的地方。”李密听了,大喜,遂称病辞职回家,闭门谢客,专心读书。一次,李密去找深通《汉书》的国子助教包恺切磋,他骑着一头黄牛,牛角上挂着一本《汉书》,一边走一边读。正巧,尚书令杨素在路上看见了,就从后面赶了上来,问道:“是哪里的书生如此勤奋?”李密认识杨素,赶忙从牛背上下来拜见。杨素又问读的什么书,李密回答:“项羽传。”杨素大为惊奇,遂将其召到家中畅谈,一番交谈后,杨素大喜,对杨玄感等诸子说道:“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你们都赶不上。”从此以后,杨玄感就与李密结下了友谊,这就是成语牛角挂书的来历。不过,有些时候,倨傲的杨玄感也会欺负李密,李密说:“说话要说真话,对人岂能当面阿谀奉承!如果在两军阵前一争高下,叱咤风云,令敌人胆战心惊,我李密当然比不上您;但是,搜罗天下豪杰,令他们各得其所,您却不如我李密。为何地位稍高于我就如此轻视天下的士大夫呢?”杨玄感听后,哈哈大笑,对李密也是口服心服。
如前所述,杨素虽然身为大隋帝国第一权臣、功臣,但却不仅遭到隋文帝的猜忌,而且,在隋炀帝即位后,更是盼着杨素早点去世。这固然与杨素功高震主有一定关系,但也与其自视甚高,对人态度傲慢有关。在朝会以及饮宴中,杨素在言谈举止间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对隋炀帝表现出失礼,这让隋炀帝怀恨在心,后来,杨素也觉察出了这一点。等到杨素死后,隋炀帝曾向近臣提及杨素生前的种种作为,说道:“要是杨素不死,最终会落得了灭族的下场。”实际上,隋炀帝说这话的时候,是有特殊语境的,前面肯定是说这人太傲慢了,如果这样下去,肯定不会有好下场等等。但这话传到了杨玄感耳朵里就变了味了,在杨玄感看来,自己的父亲对隋炀帝立了大功,却备受猜忌,最终郁郁而终,如果父亲不死,他隋炀帝还想把我们家满门抄斩,这也太狠心了吧?杨玄感与叔父杨约的感情很深,杨素死后,杨约被征召回京,路过华阴时,他顺道到哥哥的坟墓上哭祭,却受到弹劾而被免官,不久也死掉了。杨玄感因家族势力很大,满朝文武大多都是父亲的门生故吏,见朝政日益紊乱,而隋炀帝又非常猜忌,内心十分不安,就与弟弟们一起阴谋作乱,废掉隋炀帝,另立秦王杨浩为帝。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回到大斗拔谷时,遇到大风雪,隋炀帝的侍从一片大乱,杨玄感当时就想动手,他的叔父杨慎说道:“人们还很一心,还没有机会,不可发动。”杨玄感见隋炀帝四处征伐,想借此立下威名,遂暗中向兵部尚书段文振请求担任武职,段文振禀报了隋炀帝,隋炀帝对杨玄感大加赞赏,对群臣说道:“将门出将,相门出相,真是不假呀!”赏赐杨玄感一千段丝绸,对他逐渐宠信起来,杨玄感也多多少少参与到朝廷的决策上来了。杨玄感与他另一个叔父杨岳关系不和,杨岳曾秘密给隋炀帝上书称杨玄感肯定要谋反,但却没有拿出证据,隋炀帝不信。
隋炀帝第二次东征时,命令杨玄感在黎阳监督后方的粮运,杨玄感就借此机会与虎贲郎将(禁卫军军官)王仲伯、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赞治(秘书长)赵怀义等人密谋,故意截留粮船,不及时出发,想让前线军队断粮、自溃;隋炀帝派使者催促,杨玄感却扬言水路强盗很多,粮船应当集中起来,一起北上,不能单独行动。杨玄感的弟弟虎贲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硕就在辽东前线,杨玄感暗中派人前去召唤,二人偷偷脱离军队逃回。杨万硕行至高阳,被监事许华逮捕,押回涿郡斩首。杨玄感还派家僮来到长安,召李密和弟弟杨玄挺赶赴黎阳,二人得到消息后,立即启程东下。
当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将从东莱入海直取平壤,大军尚未出发。杨玄感没有理由煽动群众,遂派家奴假扮成从东方赶回的朝廷使者,谎称来护儿因延误出兵日期而造反了,要求各地发兵前去征讨。
六月三日,杨玄感闯入黎阳县,下令关闭城门,大量强征民夫,将船上的帆布制作成铠甲,设立官府衙门,恢复隋文帝时期的制度。杨玄感又向邻郡发布公文,以讨伐来护儿为名,要求各地调派军队,到黎阳会合。任命东光县尉元务本为黎州(今河南省浚县)刺史,赵怀义为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刺史,河内郡主簿唐祎为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县)刺史。治书侍御史游元在黎阳督运,杨玄感对他说:“独夫民贼杨广暴虐无道,如今陷身于辽东边荒,这是上天要让他灭亡啊。我亲自率领义军诛除无道之人,你看如何?”游元回答:“你的父亲深受国恩,近代以来无人能比,你们兄弟也位居高官,理当尽心竭力,报效国家,我没有想到你父亲的坟土未干,你们竟要谋反!我唯有一死而已,不敢从命!”杨玄感遂将其杀害了。游元是北魏著名学者游明根的孙子。
杨玄感挑选五千名壮年搬运工,三千名丹阳、宣城的船夫,宰杀牛羊猪,与大家宣誓说:“主上无道,不关心百姓,天下骚动,死在辽东的人已成千上万。如今,我将与你们大家一起起兵,救民于水火之中,你们看如何?”众人皆齐声高呼万岁,杨玄感遂整顿军队,将要奔袭洛阳。唐祎逃回河内后,立即向驻守洛阳的越王杨侗和民部尚书樊子盖报告了。
杨玄感起兵后,李密正巧赶到了黎阳,一见之下,杨玄感大喜,说道:“你经常胸怀大志,要兼济天下,如今正是你用武之时,你说下一步该怎么办?”李密回答:“天子出征,远在辽东,距离幽州尚且有千里之遥,南有大海,北有强胡,中间一线与中原相连(即今河西走廊),这非常危险。大人率领军队出其不意,长驱北上,进入蓟城(今北京市),再占领临渝关(今山海关),扼住其南下回国的咽喉要道。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半月,他的军粮必然吃尽,我们送去书信招降,他的部队自然会土崩瓦解,纷纷投降,可以不战而将其生擒,这是上策。”杨玄感说:“再说说次等的策略。”李密又说:“关中四塞之地,天府之国,虽然有卫玄把守,但不足为虑。如果我们路过城池不攻,趁其不备,直取长安,搜罗豪杰,安抚百姓,据守险要;天子即使回来了,也失去了根据地,可以慢慢与其较量,这是万全之策,也是中策。”杨玄感又说:“再说说你的下策。”李密接着说道:“挑选精锐部队,昼夜兼行,袭占东都洛阳,号令四方,但我恐怕唐祎已经告发,洛阳守军已做好了戒备。如果我军前去进攻,一百天之内无法攻克洛阳,天下之兵从四面八方云集洛阳,结局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杨玄感回答:“你说的不对。如今,朝廷百官的家眷全部都在洛阳,如果先拿下洛阳,就足以摇动群臣之心,况且,路过城池却不进攻,将怎么向天下人显示武力?你说的下策,才是上策啊!”于是,杨玄感率领军队直扑洛阳,以弟弟杨玄挺为先锋,命其率领一千精锐部队,先夺取河内,但唐祎闭城固守,杨玄挺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