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二十七、营建东都

虽说是些废话,但由此可见,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绝非是仅仅听从了术士的劝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有着很多现实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统御全国的需要。在北周、北齐对峙时期,长安作为北周国都,拥有四塞之固,尤其是东面的潼关、蒲坂、武关,让北周在与北齐的较量中,始终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但随着北齐灭亡,长安战略防御的功能逐渐弱化,而由于这里地处偏远,要想有效地控制广大的北齐旧地,就有了一定难度。为此,北周在北齐旧地设置了八个总管府,在并州和相州各设一个宫,并配备了六府官吏,类似两个行台。隋朝建立,尤其是隋灭南陈以后,隋帝国囊括了南陈全部土地,长安作为国都就更显偏远,迁都洛阳就被提上了日程。

二、安抚关东、江南的需要。正如隋炀帝在诏书中提到的那样,汉王杨谅的叛乱让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计划变得更为迫切了。杨谅叛乱中,由于长安偏处一隅,无法起到统御四方的作用,对关东的影响力有限,难以调动关东军队,致使关东不少郡县落入杨谅之手。

三、长安偏远、关中饥荒。到了隋代,关中平原“地狭人繁”,经济已经不足以维持作为一个大帝国都城的存续和发展了。还在隋文帝生前,由于关中大旱,隋文帝曾带上关中百姓出关到洛阳寻找吃的,隋文帝也成了个逃难皇帝。而每年源源不断从江南运到关中的粮食,由于黄河砥柱一带(今三门峡水库一带)水流湍急,非常难行,代价很大。迁都洛阳的话,就回避了这一矛盾。

四、洛阳条件优越。洛阳是历朝古都,据陈建《建都论》称:“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居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备。”

公元605年一月一日,登基半年的隋炀帝改元为大业元年,大赦天下,立萧氏为皇后,晋王杨昭为太子。从所取的年号可以看出,雄心勃勃的隋炀帝决心要开创一番大业。不过,《隋书·五行志上》却称,当时有人说:“大业,在字上拆合就成了大苦来。”因此,并不吉利。

大业元年二月十八日,隋炀帝下诏晋升尚书左仆射杨素为尚书令。又下令天下百姓脱去丧服,唯独自己还身穿浅黄色外衣,腰间缠黑色腰带。三月十七日,隋炀帝下诏命令尚书令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以及裴矩、何稠、阎毗、裴蕴、元弘嗣等人负责营建东都,每月征发劳工二百万人;把洛阳郊区以及其他各州的富商共计数万家,全部强制迁到洛阳城内居住;废弃二崤道,重开嵏册道。

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在迁都之前,隋炀帝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他经常登上洛阳的邙山,眺望伊阙(即龙门),曾对群臣说道:“这不是龙门吗?为何自古以来没有人在此定都呢?”苏威回答:“古人不是不知,而是在等待着陛下。”隋炀帝大喜。

东都洛阳的总设计师是将作大匠宇文恺。虽然隋炀帝下诏说过要因陋就简营建洛阳,但宇文恺却揣摩出隋炀帝的内心是想要把洛阳建成一座宏伟壮丽的新都,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就“穷极壮丽”,而等到建成之后,隋炀帝果然大喜过望。

隋洛阳城也分为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宫城选址东距汉魏洛阳故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三里处)十八里,在涧水以东、瀍河以西、南临洛水、北靠邙山。洛阳宫城正南的端门,对向伏牛山与嵩山之间,伊水向北流的伊阙口。洛阳的皇城和宫城均建在城的西北隅,宫城又称禁省,是皇帝休息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也就是俗称的皇宫,其中宫殿林立,主要有乾阳殿、大业殿、文成殿、文清殿、仪鸾殿等等。在宫城以北又对着曜仪门,内为曜仪城,再往北又有圆壁门,称为圆壁城。皇城包围着宫城的东西南三面,里面为百官衙门及禁军驻地,其东北面为含嘉仓,是隋朝大型粮库。在宫城、皇城东以及洛水以南的东南、南面是郭城,郭城跨越洛水两岸,东、南面各开三道城门。洛阳城内,北有北市,南有南市,西有西市,城内被街道分割成103个坊,每个坊有坊墙与外界隔离,坊内又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但临街的房屋不得擅自向坊外私开房门,有专门的坊门供本坊与外界联系。

《贞观政要》卷二称,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打算在乾阳殿的旧址上重修,取名为乾元殿。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他在奏疏中称,自己曾亲眼看到隋炀帝在修建这座大殿时,栋梁非常宏伟壮丽,所用的木材都不是本地出产,大都是从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运来的。运送一根柱子就需要两千人来拉,柱子下面安装铁轮,运送一根柱子就要花费数十万钱,而其他项目的开支又远远高于此。

宫城、皇城、郭城的规模就已经如此大了,但这仅仅是主体工程,而随之而来的配套工程更是异常庞大。一是修建显仁宫。在洛阳新城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中,隋炀帝又命令宇文恺和内史舍人封德彝等人营修显仁宫。就像仁寿宫是隋文帝的避暑之地,显仁宫也是隋炀帝个人的享乐之处。南接皂涧(洛水支流),北至洛水北岸,调发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各种珍贵木材、奇珍异石,又在全国范围内搜罗奇花异草、飞禽走兽送到园林中。二是修建天经宫。《隋书·礼仪志二》称:隋炀帝“既营建洛邑,帝无心京师,乃于东都固本里北,起天经宫,以游高祖衣冠,四时致祭。于三年,有司奏,请准前议,于东京建立宗庙。”说的是,隋炀帝在修建东都洛阳后,就不打算再回长安了,因此,为了方便祭祀隋文帝,就在洛阳固本里以北下令修建了天经宫,安置隋文帝生前的衣物,进行祭祀。三是圈占西苑。由于显仁宫和天经宫都在洛阳西部,隋炀帝索性于五月下令修筑西苑。西苑又称芳林苑,方圆二百里,在西苑内开挖方圆十余里的大湖,在人工湖中又堆砌了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一百多尺,在山上又修建了无数的亭台楼阁;人工湖的北面是一条人工渠,取名龙鳞渠,引洛水注入湖中;龙鳞渠迂回曲折,沿岸又修了十六个院落,每个院落都由一名四品夫人居住,院落内房屋雕梁画栋,非常奢华。秋冬时节,树木凋零,宫人们则将彩缎剪成树叶的形状,挂满枝头;一旦褪色,又立马换成新的,因此,宫中一年四季如同阳春一般。十六院的夫人争相取悦隋炀帝,她们在小池塘内也用绸缎剪成荷叶菱角的模样,等隋炀帝前来游玩时,就打碎坚冰,把丝绸荷叶菱角布满池塘。隋炀帝喜欢趁着月夜,带上数千名宫女骑马游玩西苑,他谱写了《清夜游曲》,命宫女们边骑马,边演奏。四是开通济渠等。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调发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各郡百姓共计一百万人,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板渚(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引黄河水经过荥泽,入汴水;又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以东引汴水进入泗水,一直流到淮河。又下令调发淮河以南的百姓十余万人开凿邗沟,北起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南到扬子(今江苏省仪征市),与长江相连。这条贯通洛阳与江南的运河,宽四十步,运河两岸修筑御道,种植着柳树,从长安一直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还一共修筑了四十多座行宫。

在到处大兴土木的同时,大业元年三月十八日,隋炀帝又下诏,说:“君主广泛听取舆论,与平民百姓面对面地交换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国家政务的得失,为此,我将要巡视淮河、东海,考察各地的风俗。”

坐不住的他又要南巡了!

三月三十日,隋炀帝下令黄门侍郎王弘等人前往江南,督造龙舟和其他船只数万艘。官员们督促严厉、峻急,十分之四五的农夫都因劳累而惨死了,官员们用车子装载着尸体,东到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北至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随处可见。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小说在线阅读_第3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第3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