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81、回师南征

在双方争夺河东的同时,袁尚还联络荆州牧刘表,从南面牵制曹操,刘表遂派刘备率军北上,进攻豫州。

刘备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曹操击败后,投奔到荆州刘表那里,那年,刘备四十一岁,依然是个“流浪汉”。虽然刘表以上宾之礼对待刘备,但对于已颠沛流离了半生、豪情万丈却寸功未立的刘备来说,这一切都是浮云,他渴望的是建功立业、纵横天下。刘表送给刘备一些军队,让他驻扎在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帮助自己守护荆州北门。从建安六年一直到曹操兵破荆州的建安十三年,刘备在荆州一住就是八年,从四十一岁住到四十九岁。对于一位英雄而言,平静带来的不仅仅是安逸,更多的是寂寞。《九州春秋》记载,刘备在荆州居住的几年里,曾在刘表的一次招待宴会上上厕所,发现自己大腿上长满了肥肉,禁不住泫然落泪。回到座上,刘表奇怪地询问缘由,刘备回答:“我经常身不离开马鞍,因此大腿一直不长肥肉,如今,经常不骑马了,大腿也长了肥肉。岁月如白驹过隙,匆匆而去,我已将步入老年,可是还没有立下功业,因此才悲从中来啊!”

可想而知,当刘备接到刘表的命令后,他是多么的高兴!肯定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刘备率军从新野北上,一直推进到叶县(今河南省叶县),曹操命令偏将军于禁、裨将军李典跟随河南尹夏侯惇率军抵御,两军在叶县附近相持了很久。一天,刘备突然烧毁自家营垒,率军南撤。毫无经验、屡屡战败的夏侯惇当即决定率领曹军追击,李典劝阻道:“敌人无缘无故撤退,我怀疑必定设有埋伏。南方的道路狭窄,草木茂密,不可盲目追击。”但头脑发热的夏侯惇不听,遂与于禁一起南下,留下李典守卫大营。果然,刘备在博望(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一带设下伏兵,夏侯惇等人落入刘备的伏击圈内,被打得大败,李典率军赶来救援,刘备望见曹军还有援军,遂撤出了战斗。这就是《三国演义》火烧博望的来历,作者把刘备烧毁自家营垒撤退,理解为在伏击圈里用火烧曹军,才演绎出一出火烧博望的故事来,而且,此战规模并不大,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与他毫无关系。

虽然曹操面临河东郭援、荆州刘备、正面二袁三面作战,但在河东地区有文武双全的司隶校尉钟繇的妥善应对,在南线,虽然夏侯惇是常败将军,但与之对垒的刘备也好不到哪去,因此,两线并没有给曹操带来多少麻烦,而真正给曹操带来麻烦的却是邺城的二袁。

按理说,曹军已经兵临邺城城下,西线和南线也都打退了敌人,曹操只需一鼓作气拿下邺城即可,或者将邺城长期围困也是一个办法,可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曹军竟然在五月撤军了!其间究竟有什么隐情呢?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后汉书·袁绍传》却道出了其中的真实原因:“操军进,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胡三省据此判断:这就是后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此表有人认为是后人伪作)中所说的曹操“逼于黎阳”时也,曹操肯定在此战败过。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也认为:既然曹军已经攻到邺城城下,哪有来去匆匆的道理?结合后来刘表给袁谭的书信中曾说到“摧严敌于邺都”之语以及在此战以后曹操就下达了《五月己酉令》(即败军抵罪令),还有《后汉书·袁绍传》中袁谭对袁尚说:趁着曹军尚未渡过黄河,“出兵掩之,可令大溃”等等这些蛛丝马迹,可以判断,曹军在邺城城下被袁谭、袁尚联手击败。曹军的退却实属无奈,只是曹魏避讳战败才没有记载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滞留邺城死磕还是撤回许都、以图后举?郭嘉对曹操建议道:“袁绍喜爱他这两个儿子,临死前一直不知道该立哪个为继承人。如今,袁谭、袁尚二人权力相当,各有党羽,郭图、逢纪是二人的谋士,必定会在二人之间制造矛盾,二人势必会反目成仇。我们急于进攻的话,他们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如果缓一缓,二人必定会相互争斗。不如南下荆州,做出要进攻刘表的样子,以静观其变,等到二人相斗后,再发起进攻,可一举将其平定。”据《资治通鉴》记载,此时逢纪已被袁谭所杀,要么记载错误;要么郭嘉并不知情;要么《三国志·郭嘉传》的这一记载本身就是假的,是作者在替曹操因军败撤退寻找理由,以弥补史书中出现的漏洞——因郭嘉去世较早,很多事情在当时的人们中已难以求证,他是一个最佳的弥缝的人选,因此,在我们阅读《三国志·郭嘉传》时会感到郭嘉很多非常神奇的判断,其实,都不能排除是作者拿后来发生的事故意按在郭嘉身上,以解释曹操在当时的某些决策,个人感觉《三国志·郭嘉传》的很多记载很不可靠。就拿此次郭嘉的这一建议来说,如果郭嘉当真说过这话,既然已经确定了这一方略,那么,为什么在不久以后袁谭向曹操求救时,曹操还犹豫再三呢?反而在荀攸和袁谭的使者辛毗的一再劝说下才北上呢?因此,曹操这次将邺城这块到嘴边的肉又吐出来,最大的可能是他不得不吐出来,而并不是他和郭嘉对二袁将来的关系发展有什么神奇的先见之明!

发现曹军撤退后,袁谭对袁尚说:“我率领的军队铠甲不精,因此才被曹操击败。如今曹军撤退,人人怀有归家之心,趁其尚未渡过黄河,我们出兵掩杀,能将其打得大败,机不可失!”但袁尚心存疑虑,没有听从,既不给袁谭增派军队,也不给他更换铠甲。

五月,曹操回到了许都,留下部将贾信驻守在黎阳。同月己酉日,曹操颁布了前述的《败军令》,他在该令中称:“《司马法》规定:‘将军死绥(绥,退却的意思,该句是指:临战退却的,即使是将军也要被处死)。’因此,赵括的母亲在战前请求君主不要因赵括战败而牵连自己。在古代,身为将帅的,如果统军在外战败的话,家眷要受到牵连。自从天下大乱为将出征以来,只是赏功而不罚罪,这不是国家的旧典。从今往后,诸将出征,战败的要依法治罪,失利的也要免去官爵。”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曹操将一些有军功的将领派到地方上担任地方官吏,这一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在同月庚申日,曹操又下达了一道《论吏士行能令》,他说:“有人认为军吏虽然有用,但德行却不配当地方官,正所谓的‘可以一同依礼而行,但不能与他一起通达权变。’管仲说过:‘让贤能的人因才能而得到俸禄,君主就会尊贵;让下层的将士因战功而得到俸禄,将士们就会舍生忘死,在国家里施行了这两条就会长治久安。’我从未听说过,对于那些无能的人和没有战功的将士进行封赏能建立功业,令国家兴盛的。因此,明君不会授予无功之臣,不会赏赐不参加战斗的士兵,治理太平盛世崇尚的是人的德行,国家有事就要赏赐有功劳的、有才能的人。持那些轮调的人似乎有‘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之嫌吧!”七月,他又下达了《修学令》:“天下大乱(当从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开始计算)以来,已经过去十五年了,年轻人从未目睹过太平年代那种仁义礼让之风,我非常痛惜。我命令各地要倡导文化学术活动,满五百户人家的县要设置教育局长,挑选本地的优秀人才进行教育,这样,也许能令先王的大道得以继承下来,势必会对天下有益。”同月,他又上书汉献帝列举荀彧的功劳,请求加封荀彧为万寿亭侯。荀彧推辞说自己没有立下战功,曹操又专门给他写信说:“与你共事以来,立于朝廷之上,你对我的匡正和辅佐,你为我举荐的人才,你给我出谋划策,已经太多太多了。不一定非要野战杀敌才算功劳,你不要推辞了。”荀彧这才接受了封爵。

在黎阳、邺城之战前后,曹操还没有忘记江东的孙权。

在建安三年曹操封孙策为吴侯时,就曾要求孙策把弟弟孙权、孙匡送到许都为官,但孙策没有同意。此后的两三年里,北方经历了袁术病死、公孙瓒灭亡、袁曹官渡之战,而孙策则在夺取江南六郡后很快死去、孙权嗣位,如今,曹操又以朝廷之名向孙权下书,要求他向许都送来人质。孙权召集下属开会讨论,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孙权内心并不愿意答应曹操的要求,于是,就把周瑜单独带到吴太夫人面前定夺。周瑜说:“过去,楚国刚刚建立时,被封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八十里)旁边,方圆不过百里,后来的继承人们贤能,开疆拓土,遂占据了荆州、扬州之地,疆域一直南达南海,国运延续了九百多年。如今,将军继承父亲哥哥的事业,拥有六郡的百姓,兵精粮足,将士齐心,在山中开矿,在海边煮盐,境内富饶,人心安定,出现了什么危急情况而要向别人送去人质!人质送去之后,就不得不与曹操站在一个阵营,站在一个阵营以后,曹操有令,就不得不前往,如此一来,就受制于人了。最多不过给一枚王侯的大印、十余名随从、几匹马、数辆车而已,岂能与南面称孤同日而语!不如不送,慢慢观察北方局势的变化再说。如果曹操能尊奉大义,厘正天下,将军再归顺于他也不晚;如果他阴谋作乱,军事行动就像大火,如果控制不住,将会烧到自己,又怎能害人!将军奋威以待天命,哪有送人质的道理!”吴夫人对孙权说:“公瑾的话对。公瑾与你哥哥伯符同岁,只比你哥哥小一个月而已,我将公瑾视为自己的儿子,你要像对待哥哥那样对待公瑾。”孙权遂决定不向曹操送去人质了。

三国风云(前所未有的解读)》小说在线阅读_第1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国风云(前所未有的解读)第1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