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72、官渡之战(5)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命令大将颜良率军东渡黄河,进攻驻扎在一河之隔的白马城的东郡太守刘延。

沮授劝谏袁绍道:“颜良性格偏执,心胸狭窄,虽然骁勇,但不可令其担任独挡一面的大将。”可袁绍不从。《三国志·武帝纪》则称:“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因此,袁绍可能采纳了沮授的建议。

白马城是整个曹军阵地的最前沿,这里也是袁绍南下第一个必须扫清的障碍,对此,曹操当然心知肚明。当他去年八月视察黎阳时,一定对白马城的防御作出了周密的安排,做好了一切战备工作。《中国历代战争史》称,颜良率领的部队人数为一万两千人,并称,袁绍又令屯骑司马何民率领屯骑一部、轻骑一部,沿着黄河西岸南下,进攻获嘉,威胁河内。但不知出处。

颜良等人将白马城团团围住,虽然刘延仅有一千曹军,但由于准备充分,袁军竟然被滞留在白马城一个多月,一直无法攻下城池。

四月初,曹操打算从官渡率军北救刘延。当时,袁绍已经在黎阳集结了大军,准备渡过黄河。如果曹军率领主力北上,一旦袁绍领兵渡河,两军势必会在白马城一带提前决战,而曹操在战前以白马城为诱饵、迟滞敌人、引诱袁军在官渡一带决战的既定方针就完全泡汤,这对于众寡不敌的曹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颜良围困白马反而成了袁绍引诱曹操北上决战的一着妙棋了,因此,军师荀攸建议道:“如今,我们兵力太少,恐怕难以抵敌,只有将敌人分散开来才行。主公率领先推进到孟津,作出要西渡黄河、从侧翼和后方进攻袁军的架势,袁绍一定会分兵南下抵御,如此一来,主公再率领轻装部队,长途奔袭白马,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可一战击败颜良。”于是,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遂率军北上,来到延津。

来到延津之后,曹军并没有沿着黄河东岸继续北上,而是从这里西渡黄河,来到了黄河西岸。袁绍听说曹操置白马城于不顾,竟然敢率领曹军主力西渡黄河,随即打消了在白马津东渡黄河,增援颜良、伺机在白马城与曹军决战的计划,连忙发兵从黎阳沿黄河西岸南下,抵御曹军。《中国历代战争史》称,袁绍命令骑先锋文丑率军向延津杀来,而袁绍自己则率领大军从黎阳向西南而来,驻扎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据《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于禁)“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三国志·乐进传》记载:“渡河攻获嘉,还,”于禁原就率领两千人驻扎在延津,而乐进则驻扎在官渡大营。由此可知,曹军在延津西渡黄河之后,的确向驻扎在汲县、获嘉县掩护袁军侧翼安全的袁军发起了攻击。在曹军的凌厉攻势下,袁军何茂、王摩等部大败,何茂、王摩等二十余名袁军将领被擒。曹军的一系列攻势显然打痛了袁绍,在这种情况下,袁绍才判断曹操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黄河西岸,而不是白马城。

当曹操发现袁军调动之后,黎阳、白马周边地区的袁军已经不占绝对优势,遂突然率领曹军主力又折返延津,东渡黄河,昼夜兼行,掉头向东北方向的白马城杀来。此时,颜良正组织袁军对白马城发起进攻,根本没有想到远隔在黄河对岸的曹军主力会突然来到白马城下,当曹军行至距离白马城十来里时,颜良率领袁军仓促迎战。曹操命令先锋偏将军关羽、裨将军张辽率领数百精锐骑兵立即向袁军发起了冲锋。关羽望见颜良的主将伞盖,跃马直取颜良,在万众之中将颜良刺于马下,割下脑袋而回,袁军无人能挡。

关羽在万众之中斩杀颜良以及后来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是正史明确记载的关羽一生中两件战功,且仅此两件,至于《三国演义》中所云的三英战吕布(吕布是被孙坚击败的)、温酒斩华雄(华雄是孙坚所杀)、千里走单骑等并无正史记载,乃小说家言。

颜良被杀后,袁军遂败,白马城也解围了。曹操上表汉献帝,加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即将白马县的居民南迁。百姓扶老携幼,带着家中财物,随着曹军沿着黄河东岸向西南缓缓而下。袁绍决定率军渡河追击,沮授劝阻道:“胜负变化,不可不深思啊。如今,我军应当驻扎在延津,然后,分兵进攻官渡,如果取胜,回来再迎接大军也不迟,假如出现意外,大军就会在黄河以东以南被全歼了。”但袁绍不从。沮授临渡河时,长叹一声说道:“上面的人自高自大,下面的人贪图军功,悠悠黄河,我能否还能再北渡啊!”遂称病辞职。袁绍没有答应,但对其已非常反感,下令将其统领的军队拨付给了郭图。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曹操在解除白马之围后,为何要携带白马县的百姓缓缓南下?而且还是沿着黄河东岸,唯恐袁绍不知?二是沮授为何在东渡黄河时发出这样悲观的论调?三是在曹操声东击西解除白马之围后,袁绍最佳的应对策略又是什么?

在考察官渡之战中,一个最不应忽视的因素就是已经到了春汛且在延津到黎阳一带高出地面数丈的地上河——黄河。袁绍似乎想把曹操引诱到黄河以北或者距离黎阳大本营较近的白马城一带决战,而曹操则想要吸引袁军渡过黄河决战,其间究竟有何奥妙?显然,黄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有限的黄河渡船不可能很快就将十余万大军以及辎重全部运过对岸,一旦袁军渡过黄河,等于是自断了后路,这场战役只能取胜,不能失败,如果失败,就有招致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是因为,除非预先构筑了坚固的阻击阵地,安排好阻击部队,惟其如此,才能确保溃败的大军能在十几天里有序地再渡过河,这在全军溃败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官渡地区,曹军的情况则不然。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早已将两军决战的地点预设在了黄河以南、官渡以北地区,曹军在此地已经经营了数月之久,构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况且,即使曹军在官渡失利,亦能向后方转移,起码不致于全军覆没。

显然,在解除白马之围后,曹操是在故意引诱袁军渡河,而沮授的哀叹也恰恰是他看出了曹操这一意图。《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称:“延津关,旧在卫辉府新乡县东南,所谓大河北岸之延津也。袁绍以颜良败于白马,自黎阳渡河,迫操军屯延津,谓此延津也。”《三国志·于禁传》称,(曹操令于禁)“守延津以拒绍”。《资治通鉴》亦称,曹操在此之前命于禁屯河上。以曹操的善于用兵,于禁率领的曹军极有可能固守的是黄河西岸的延津关,这也是曹操能从容携带白马县的百姓南下的原因,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袁军不可能很快夺取延津关,并由此渡河切断自己的退路。袁军要想追击曹军,还得从黄河西岸掉头北上,回到黎阳,再从白马津渡河,而渡过河来追击的袁军因渡船数量的限制亦不可能是袁军的全部军队。但从《资治通鉴》沮授的话中好像是说袁军是在延津渡河的,至于袁军的确切渡河地点究竟是白马津还是延津,并不十分清楚。

曹操以黄河为依托,声东击西,与袁绍打起了游击战,此时的袁绍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说的是曹操在袁绍与公孙瓒连年苦战之时,煽动河内张扬所部内讧,继而想趁袁军主力被吸引在幽州之时直捣邺城,此举的确阴险、老辣、冒险,然而,出乎曹操预料的是袁绍竟然神奇地截获了公孙瓒写给儿子公孙续的书信,继而连续击败黑山贼援军,诱使公孙瓒出战,并顺利将其主力消灭,不久,就消灭了公孙瓒,这让曹操立即陷于被动。至于史书上袁绍在消灭公孙瓒以后逐渐骄傲自大,向许都进贡次数减少等等,其实不过是替曹操背信弃义的行径开脱而已。在此情况下,袁绍的恼火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当时情形来看,袁军刚刚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将骄兵疲,并不是最佳的决战时机,因此,在时机不利的情况下,我们讨论的也只能是相对的最佳方案而已。总体上的指导思想是:不进入曹操经营数月之久的预设阵地,坚持巩固黄河以西以北地区,伺机夺回河内,先自立于不败之地,而后,视情况西出洛阳或者东出鄄城,让曹操在官渡预设的阵地变得毫无用处,并对许都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曹操不是最担心徐州和关中吗?敌人最担心的、最害怕的,就是另一方最紧迫需要去捣腾的。在占领洛阳之后,即切断了关中诸将与许都的联系,继而引诱关中诸将加入自己的阵营;在占领兗州以后,与青州连成一片,南可以煽动徐州倒戈,东可以威胁豫州腹地,沿着曹操夺占许都的旧路,再发起进攻。欲速则不达。这样的一个思路虽然看似迟缓,但总比跳入曹操的陷阱要好,因此,在曹操解救白马之围后,袁绍应当采取你走你的,我打我的的办法,继续命令部队在黄河西岸南下,彻底消灭盘踞在延津关的曹军于禁所部,而后,视情况能否从延津截住曹军的退路,如不能,就放弃渡河,分兵西进,避实击虚,夺取河内,以迅速动作夺取孟津,控制黄河桥头堡,进而占领洛阳。

三国风云(前所未有的解读)》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国风云(前所未有的解读)第1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