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董卓召开会议研究发兵讨伐义军事宜。尚书郑泰担心董卓的军队人数众多,作战凶悍,关东义军可能会吃亏,遂说:“为政的关键在于德政,不取决于武力的多少。”董卓听了,拉下脸来说道:“如你所云,武力就没有用处了?”郑泰只好掩饰道:“不是说无用,只是我认为对付关东义军不需要使用大军。明公如果不信,我试着给明公说出一二。如今,关东各郡联合在一起,人人响应,声势的确不小,但是,自从光武帝以来,中原内地从未经历过战乱,百姓们优游卒岁,早已忘掉了如何去作战。仲尼曾经说过:‘不教导百姓们学会打仗,那是在抛弃他们。’这种忘战之众,人数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其一。其二,明公出身关西,从小就成为军中将帅,深谙军事韬略,屡经战阵,名闻天下,人人佩服。其三,袁绍不过是一个公卿子弟,从小生长在京师;张邈是一个东平国(今山东省东平县)的宽厚长者,坐不斜视;孔伷只会清谈,能说得天花乱坠,把死的说成活的,这些人都不懂军事,临阵厮杀,都不是明公的对手。其四,关东之人素来懦弱,我观察一下,未见一个勇猛如孟贲、迅捷如庆忌的,亦没有像张良、陈平那样有谋略的人。其五,即使有这样的人,关东乌合之众,尊卑无序,谁都不会听谁的,不会同心协力,只会相互观望。其六,关西各郡军民都熟悉军事,经常与羌人作战,即使妇女都能手持戈矛,何况是饱经战阵的壮士们呢!以之讨伐忘战之人,一定能够取胜。其七,素来被天下百姓畏惧的精兵是并州、凉州之人以及匈奴、屠各胡、湟中义从、西羌八个部落,而这些兵都为明公所拥有,就好比是以猛虎来驱赶羔羊。其八,明公手下的将帅们都是心腹,对大人非常忠诚,以这种军队去对付将要离散之众,就好比是秋风扫落叶一般容易。其九,出现三种情况战争会失败:一是以乱攻整的;二是以邪攻正的;三是以逆攻顺的,都会灭亡。如今明公治国公平、正义,消灭了阉党,立下了忠义,以此三种德行,讨伐三种将灭亡的,谁能抵御!十是郑玄学贯古今,邴原清高正直,他们二人都是天下士人的楷模,关东诸将如果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就会知道彼此的强弱,况且,战国时的六国、西汉时的七国都不是不强盛,但最终都灭亡了,何况如今大人德政闻于天下,郑玄、邴原二人岂能赞同他们的行动?肯定不会的。如果我说的稍有可以采纳之处,就请不要大动干戈,向天下征兵,以免扰动百姓,另外激起叛乱,不用德行安抚天下,只用军事行动进行压服,这只会损害大人自己的威信。”董卓听了这才高兴起来,遂任命郑泰为将军,让其统领各军去讨伐关东义军。有人劝阻道:“郑泰聪明过人,又与关东义军联络,如今再配给他军队,深为大人担心。”董卓又收回了前命,留郑泰担任议郎。

关东义军主要涉及冀州、豫州、兗州、荆州四个州以及司隶校尉直辖区的河内郡、徐州的广陵郡,其中,陈留张邈、东郡桥瑁、山阳袁遗、济北鲍信均属兗州刺史刘岱领导。至于全国的其他州郡,要么已经沦为异族之手,要么比较偏远,要么正与复起的黄巾军作战,要么心存观望。

沦为异族之手的主要有凉州(为韩遂叛羌占领)、并州(为匈奴、白波贼占领),如:《舆地广记》称:“朔方郡,汉末没于戎、狄,然新设之县,亦无朔方之名也。”《十三州志》也称:“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皇舆表》引《名胜志》“宋建因凉州乱,据河、湟,魏武讨平之。枹罕诸县废,为旷野”等等;

偏远的有交州、扬州。扬州刺史陈温虽然没有出兵,但也是支持义军的。《三国志·士燮传》记载:“(交州)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 ”《三国志·薛综传》又称:“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

与复起的黄巾军作战的有青州、徐州。《后汉书·孔融传》称:“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三国志·陶谦传》称:“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剌史,击黄巾,破走之。”

心存观望的主要是徐州、幽州、益州。《三国志·陶谦传》又称:“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三国志·公孙瓒传》称:“关东义兵起,卓遂劫帝西迁,徵虞为太傅,道路隔塞,信命不得至。”《英雄记》称:(益州牧)“刘焉起兵,不与天下讨董卓,保州自守。”

22、迁都长安

让董卓担心的还有京兆尹盖勋和手握重兵的左将军皇甫嵩。

当时,皇甫嵩率领三万精兵驻扎在右扶风(治所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听说关东起兵以后,盖勋与皇甫嵩也密谋讨伐董卓,恰巧,董卓以朝廷之命征召盖勋为议郎、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的长史梁衍劝说皇甫嵩道:“汉室微弱,宦官乱政,董卓虽然清除了宦官,但却不能尽忠国家,又劫掠京师,废立皇帝,随心所欲。如今,他征召将军,大则有性命之危,小也会受到羞辱。董卓还在洛阳,天子将要西行,将军率领三万精兵,去迎接圣上,以天子之命讨伐逆臣,向各地征兵,袁绍等人在东面进逼,将军在西面压迫,董卓必为所擒。”但皇甫嵩此人只有将帅之才,却毫无政治头脑,又没听从,而是顺从地离开军队,回到了洛阳。回到洛阳后,董卓即暗示有关部门弹劾皇甫嵩,将其打入大牢,准备处死。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素来与董卓关系很好,听说父亲下狱后,从长安回到洛阳,面见董卓。当时,董卓正举办宴会,皇甫坚寿上前质问,以大义责备董卓,继而又叩头、流泪哀求,令在座之人均为之动容,纷纷离席请求饶了皇甫嵩一命。董卓这才从座上站起身来,把皇甫坚寿拉起与自己坐在一起,答应赦免了皇甫嵩,又拜皇甫嵩为议郎,不久,晋升为御史中丞。盖勋手下部队人数太少,皇甫嵩走后,独木难支,也只好从命,乖乖回到了洛阳,董卓任命他为越骑校尉。皇甫嵩顺从交出军队、回到洛阳,原因也许在于:一是董卓专权之初,起用名士,整顿吏治,沙汰冗官,废黜懦弱的少帝,拥立聪明的献帝,史称,“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在政治上还是清明的;二是皇甫嵩本人循规蹈矩的个性使然;三是畏惧董卓的军事实力;四是可能也想到儿子与董卓是好友,自己不会有性命之忧。

董卓感到关东义军兵力很强,打算迁都长安,朝廷群臣都不愿离开洛阳,但又都不敢明确反对。河南尹朱儁与皇甫嵩一样为一代名将,董卓专权后,表面上对朱儁非常亲近,但内心却十分猜忌,董卓曾多次提出想迁都的打算,而朱儁总是阻止。董卓虽对朱儁不满,但朱儁名气太大,为了拉拢朱儁,董卓上表请求晋升朱儁为太仆,作为自己的副手。使者命朱儁接受任命,但朱儁却说:“朝廷西迁,肯定会让天下失望,并会给袁绍等人口实,臣确实认为不应该这么做。”使者问道:“召大人接受新任命,可是大人却拒绝了,并没有问大人迁都之事,大人却提及此事,这是什么原因呢?”朱儁说:“副相国之职,不是臣所能担当的;迁都一事,不是当务之急。推辞掉不能担当的,提及不是当务之急的事,正是臣最合适的做法。”使者又说:“迁都之事,并没有公布,你又是从哪听说的?”朱儁回答:“相国董卓曾对我说过。”朱儁拒绝后,董卓也不再挑选副手了。

董卓召开群臣会议,他对大家说:“高祖建都关中,历经十一代,光武帝定都洛阳,至今也经历十一代了,根据《石包谶》的记载,应当迁都长安,以顺应上天和百姓们的心愿。”朝廷群臣都缄默不语。司徒杨彪说:“迁移国都,改变制度,这都是天下大事,因此,盘庚迁都亳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商朝的百姓无不怨恨。正是因为过去关中遭到王莽破坏,光武帝才定都洛阳,至今已过去多年,百姓安居乐业。如今无缘无故抛弃洛阳的宗庙,恐怕会引起百姓们的骚动,肯定会引发大乱。《石包谶》是一本邪恶之书,岂能相信!”董卓说:“关中土地肥沃,因此,秦国才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况且,陇右地区出产木材,杜陵又有武帝时期遗留下来的窑厂,很快就能投入生产。百姓们又算什么?如果他们不从,我出动大军,把他们全部驱赶到大海里淹死!”杨彪又说:“天下之事,动起来容易,但要想安定,就很难,还是请明公三思。”董卓拉下脸,说:“大人是想阻挠国家大计吗?”太尉黄琬说:“这是国家大事,杨大人的话难道就没有一点值得考虑的?”董卓没有回话。司空荀爽见董卓决心已下,担心会加害杨彪,遂从容说道:“难道相国是真喜欢这么做吗?山东起兵,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平定得了的,因此,才考虑先迁都,再予以反击,这就如同秦汉时期的形势一样。”董卓这才稍稍平息了点怒气。

三国风云(前所未有的解读)》小说在线阅读_第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国风云(前所未有的解读)第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