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二是颍川方向。东汉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率领四万军队,一起讨伐颍川黄巾军。皇甫嵩与朱儁各领一军,朱儁所部先行,黄巾军头领波才与朱儁所部交战,一举将其击败,皇甫嵩遂率领官军推进到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转攻为守。

三是汝南方向。汝南黄巾军在邵陵(今河南省郾城县)击败东汉汝南太守赵谦。

四是幽州方向。广阳(河北省蓟县)黄巾军杀死了东汉幽州刺史郭勋、广阳太守刘卫。

五是冀州方向。张角三兄弟率领的黄巾军已攻下了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二十里)。

在黄巾大起义的影响下,在此前后,东汉各地纷纷叛乱,又出现了不少非黄巾势力,他们分别是:

一是巴蜀五斗米道(即天师道)起义。关于五斗米道的起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五斗米道的创始者叫张道陵(又名张陵),据道书记载,他是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的第八世孙。他曾在鹄鸣山(又名鹤鸣山,今四川省崇州市西北)学习道术,张道陵死后,传给儿子张衡(与发明地动仪的南阳人张衡同名),张衡死后,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张鲁。五斗米道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合称“三师”。另一种是说巴郡(今重庆市)人张修用巫术给人治病,与张角之法略同,令病家只需拿出五斗米作为疗资,他自称五斗米师,创建了五斗米道。这一说法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称:“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曜教民缅匿法(可能为一种隐身术),角(张角)为太平道,修(张修)为五斗米道。”裴松之认为,这里将张修写成了张衡,要么是《典略》记载错误,要么是笔误。根据《汉天师世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资料记载,张衡死于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一月,而《资治通鉴》则称,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七月,张修聚众叛乱,攻破州县,当时人称之为“米贼”。由此可知,张衡与张修并非一人,在张修率领五斗米道徒起义时,张衡已经去世五年了。实际情况可能是:五斗米道的确为张道陵创立,在二任教主张衡去世后,五斗米道实际统治权被张修窃取,并在黄巾军起义后不久也在巴郡聚众反叛了,因此,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五斗米教的初学者被称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大祭酒又称为“理头”。

二是关中地区叛乱。北地郡(治所富平,今宁夏自治区青铜峡南)先零羌以及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河关(今甘肃省临夏市西)的边民造反,共同推举湟中义从胡(归顺朝廷的月氏人)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了东汉护羌校尉冷徵。先零羌是西羌的一种,说到西羌叛乱,就不得不简要回顾一下两汉对羌族政策的异同以及东汉一代西羌的频繁叛乱。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族出自三苗(上古时期的民族,原居住于洞庭湖、鄱阳湖一带,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上古“四凶”),被舜帝率领的军队击败,将他们从长江中下游迁至三危(地望有争议,一说为甘肃省敦煌市三危山,但该传称“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也就是说在甘肃省临夏市附近),与当地民族融合,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西戎,领地自赐支(又称析支,在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河曲),一直到黄河源头,东南与蜀地的蛮夷相接,西北与西域鄯善、车师诸国相接,纵横千里。秦厉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时,一个叫无弋爰剑的羌人被秦人俘虏,当成奴隶,后藏匿于山洞中得以逃脱,途中遇到一个被处以劓刑的女子,结为夫妻。这位女子因失去了鼻子,经常将头发披散在脸上遮羞,羌族人后来也以此作为本民族的风俗。无弋爰剑逃归后,羌人推举他为头领,他在秦地学习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并教会了羌人。因羌人称奴隶为无弋,所以称其为无弋爰剑。到无弋爰剑曾孙忍的时候,秦献公(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发兵进攻羌人,导致了羌族的一次大分裂,从此以后,羌族分为白马种(广汉羌)、参狼种(武都羌)等等,而忍与他的弟弟舞还继续留在湟中(今青海省东南部),二人为了本族的兴旺,拼命娶妻生子:忍生了九个儿子,舞生了十七个儿子,湟中的羌族也因此又分为二十六个部落。忍子研立以后,他的部落最强,被称为研种羌。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致力于吞并六国,无力打击羌族,西羌得以休养生息。西汉建国后,一直对西羌采取了“捬循和辑”的政策,景帝时因西羌不堪匈奴的压迫,研种羌留何请求内附,汉朝将他们安置在狄道(今甘肃省岷县)、安故(今甘肃省临洮县南)、氐道(今甘肃省礼县西北)、羌道(今甘肃省宕昌县西南)县等地;汉武帝时,北击匈奴,在黄河以西修筑城池,设置酒泉、武威郡,切断了羌族与匈奴人之间的联系。但到元鼎五年(公元112年),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解仇结盟,与匈奴人联络,合兵十万进攻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安故,并包围了枹罕。汉武帝于次年发兵进入羌族聚居区,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以西设置了临羌县、以东设置了破羌县,加强对羌族人的管理,并设置护羌校尉,又在河西另行设置了敦煌郡。由于汉武帝主要精力是即将展开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因此,对羌族人采取了笼络的政策,这一政策后来在西汉时期一直延续了下来,在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又在河西分别设立了金城郡和武威郡,最终形成了河西五郡的格局。西羌从始祖无弋爰剑传至五代到研,最兴盛,后世即成为研种羌,又传至研的十三世孙烧当,又很强盛,后世又改称烧当羌,王莽建立新朝后,好大喜功,暗示羌族人献出西海(青海湖)之地,羌族人不得不举族再往西迁徙,新朝在西海之地设置州郡,边境向西拓展。绿林赤眉起义时,西羌内侵,又返回了西海之地,并进而继续东进,进攻金城、陇西郡。从烧当到玄孙滇良,部落弱小,经常受到先零、卑湳羌的侵扰,后滇良反击,夺占了先零、卑湳的根据地大榆中(疑为今甘肃省榆中县),从此走向强盛。

东汉时期,东汉政府一改西汉对羌人的怀柔政策,采取了分化瓦解、强制内迁、制造矛盾、残酷压迫的方法,激起了羌族的强烈不满,东汉一朝,羌族叛乱此起彼伏,几乎与王朝相始终,比较大叛乱的有五次:一是建初二年(公元77年)到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烧当、封养、烧何、当煎等诸羌持续近二十五年的叛乱;二是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到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勒姐、先零、参狼等诸羌的叛乱;三是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到永嘉元年(公元145年)且冻、烧何等诸羌叛乱;四是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到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烧当、先零、当煎、勒姐、鸟吾、牢姐、零吾等羌族的叛乱,第五次就是这一次。到东汉时期,羌族已经分成大大小小一百五十个部落,其中八十九个为独立部落,小的有数千兵马,大的有十万余众。东汉政府与西羌持续近百年的拉锯战,掏空了东汉政府,每次平叛都要浪费东汉政府数十亿甚至几百亿的金钱,到东汉中后期,羌族已经占领陇西不少地盘,甚至不时骚扰三辅地区(即长安近郊)。

三国风云(前所未有的解读)》小说在线阅读_第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国风云(前所未有的解读)第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