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三面日本(八)
此后数日,清、日两国为撤军问题相互扯皮。日本方面大概也感觉在朝鲜内乱已消的情况,不但向朝鲜增兵不易,连数千大军呆在汉城一带的理由也不足,便由陆奥宗光向清国抛出了一个要与清国共同改革朝鲜政治的借口:朝鲜的政局一天到晚乱糟糟的,不改革理顺其政治关系,咱们怎么能过得安心呢?
6月21日,汪凤藻复照陆奥宗光,大意是:朝鲜国内两口子打架打完了,咱们已无出兵的需要;改革朝鲜内政的想法固然是好,但那是朝鲜的内部问题,咱自认为是家长的都不干涉,你日本一向认为朝鲜是独立一家的,也更不应该指手划脚了吧?按当初协议,平息朝鲜乱事后两家应该立即撤兵,没有任何久留的条件,故撤兵是理应的事,怎会贵国会有那么多叽叽歪歪的道理?
日方对此不予理会,继续要在朝鲜搞它的内政改革,并于次日向清国断言宣布“帝国政府断不能撤现驻朝鲜之兵”。这便是历学家称的清日“第一次绝交书”。这表明,日本已经不准备理会清国的反应,要按自个儿的意思单干了。
李鸿章无奈,只好祭出他的看家法宝——以夷制夷,把外交的攻防搬到了国际的舞台上,企图借用列强恐吓日本业已伸出的咸猪手。
他先是找到了英国,请英国出面调停两国同时撤兵事宜;后又向俄国人打招呼:这事儿嘛,英国人已经主动愿意充当和事佬,自不想劳烦贵国的。可想想贵国跟朝鲜接壤,理应有力量、也有优先权出面调整。不知道贵国对此有什么意见?
俄国人给他戴上了顶高帽子,很是受用,又听说老对头英国人已经插手这事儿,正义之气一下子上了身:“若是在此事上调停成功,自当大大增加咱们在远东、在朝鲜的发言权。何况,无论如何,这事怎么能让英国人占了先?”
化身正义之神的俄国人立即命令驻日公使向日本提交照会:朝鲜已将内乱已平之事公告各国,并请我国予以调停撤兵之事。这事么,就咱们看来,按规则,贵国与清国应该及时撤兵。你们为撤兵设置那么多门槛啥的是不对的,拜托你们还是及早收手吧。
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人明白了谁在当中搞鬼,心里冷笑:“以夷制夷,难道只有你李中堂大人会搞?这一手咱可比你玩得顺溜多了。”——日本人把俄国人的照会复印了几份,送给了英、美等国:俄国人给鄙国来发来这么个通知,贵国帮参考参考,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英国人一看,火了:话说一事不烦二主,你清国也太不厚道了吧。
英国人随即会同美国人给俄国人打了声招呼:咱对朝鲜那疙瘩没怎么关心过,也从来没有帮中国人说过什么话,您也甭吃醋啦;不过看贵国对朝鲜那么有兴趣,咱们倒也是有点关起心了。
俄国人闭嘴了——人家都不理这茬咱自找什么麻烦?头几年巨文岛的亏还没吃够么?
就这样,李鸿章拿着个竹篮子在国际上兜了一圈,一滴水都没打回来。
僵持中,时间转到了7月上旬。清国不愿打,在把夏青云的部队派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加强驻朝的兵力;却也不愿退,一直指望能通过某种事实已不太可能办法打破缺口。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事实上已经犯了兵家之大忌。
身在前线的聂士成很了解清军在朝鲜孤立无援,兵力不足的态势,在全州善后事毕后向叶志超建议撤兵。由于叶志超犹豫不决,其遂独自向李鸿章发报:“我军本奉命平韩乱,非与倭争雄也……又从我寡,地利人和均落后者,与战,正堕彼术中。今匪乱已平,正可趁此接队内渡,免资口实……俟秋凉,我陆军出九连城趋平壤以拊其背,海军战舰大队塞仁川以扼其吭,彼时倭师劳而无功,将骄卒惰,可一鼓破之也……”
叶志超在聂士成的催促下,也向国内发回关于下一步行动方略的电文,给李鸿章出了一道选择题:向朝鲜大举增兵,压服日方,为上策;按聂士成所言,暂撤兵归国,为中策;保持目前的态势,静观其变,乃下策。
李鸿章回电:暂静守勿动——事实上,他选的是前方选择将领认为是最差的方案。
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即使是从当时来考虑,“静守勿动”都失败到不能再失败的选项。就日方不按规矩出牌,甚至决定甩掉清国,自己单干的举动来看,就算是不明白日方的目的是什么,任何人都明白他们肯定是要生事的。列强干涉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但必须要首先立足自己的行动,“静守勿动”,怎么可能?
平心而论,聂士成“接队内渡”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太好的方略。日方已誓言只要朝鲜不改革,自己“断不能撤现驻朝鲜之兵”,列强也纷纷对此表示不感兴趣,清国撤兵回国,等于将朝鲜拱手相让。日后要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寻找出兵的借口,难度自不待言。
其实,如果在6月下旬,夏青云的部队登陆之后,清国继续向朝鲜大举增兵的话,那么叶志超的“上策”还真应该是“上策”。由于甲申政变中,日军与清军交手的结果,使得日方并未敢对清军的战斗力轻视,决定要在兵力上保持优势,确保一击必胜才能动手。若是清军若在朝鲜与日军保持均势,战争的爆发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清国在谈判桌上也更有底气。毕竟,一味的避战并不一定能避免战争,对存心要生事的日本人来说,必要时亮亮肌肉还是很有需要的。
可,叶志超的提议是在7月11日发出的,此时离开战还不到半个月。在日军舰云集仁川港的情况下,大规模增兵、迅速集足以和日方抗衡的兵力的时机已经过,其可操作性已不存在。上策亦不再为上策,而聂士成的中策反倒成了上策。
抄书者在想,如果按将孤悬于牙山的驻朝清兵移至汉城以北,暂时脱离与日军的接触,暂时构建一道防线以防敌方来袭,自国内增派援军由陆路从鸭绿江南下增援的方案来执行的话,会不会使得这场战争的胜败发生改变呢?
就在清国“静守勿动”的时候,日方却是动作频频,甩开膀子大干特干。6月24日,大岛旅团剩下的二十一联队及剩余人马全部于宇品港登船,于4天后登陆朝鲜;6月28日,大鸟公使提交照会,质问朝鲜到底是独立国家还是清国的属邦。在日军大兵屯居于城下之时,朝鲜政府那里还敢说个“不”字?自当点头诺诺,自称独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