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四十二年(1909)八月,桂太郎内阁作出条约完全改正的决定。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根据内阁的指示,在前约期满之前一年,通知各国:前约在期满之后不再续约,需重新修订新约,前三名签订的有大优惠,先来先得,送完为止,赶紧来啊!
明治四十三年(1910),与盟友英国人的谈判开始,接下来的是美国。有了实力撑腰,日本的谈判异常的顺利,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与十几个国家达到了协议。日本人把这归结了自己努力向西方学习文明,健立和健全了法津系统,实行了立宪政治之故。其实,学会按列强的游戏规则游戏固然重要,但首先得有参加游戏的资格,要不是日本人打赢了两场关键的仗,鬼才怪得赖得算你理。
明治四十四年(1911)二月二十日,驻美日本大使内田康哉在华盛顿与美方签定了新的通商航海条约,条约于四月四日生效;四月三日,与英国缔结了条约,七月十七日生效;六月二十四日,签定了日德协约;八月十九日,签订日法协议……从佩里来航,日本被屈辱地打开国门开始,陷入不能自拔的“开”与“闭”的苦思,到不同道路的争论,转而暴力相争,到磕磕绊绊全面学习全盘西化,到甩掉弱国的帽子,总共用了57年时间;从明治维新的标志年份1868年算来,也用了44年时间。
或许,是给44年来日本的历史作个总结的时候了。
尽管明治维新确实最终促进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维新本身并不是在资本家推动的资本阶段革命,而是以士族阶层为主推进的民族救难运动。在取得改革的实施权后,推运革命的“志士”们发现,保持旧有的身份制度与封建制度,对改革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阻碍。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版籍返还、废藩置县被推行了,“四民平等”的口号被喊出来了,《户籍法》被制定了,《壬申户籍》调查成功了。
随后,在经济、政治上占据了数百年之久优越地位的士族被打倒了。尽管因此而酿了一场迄今为日本最后一场血腥的内战,但对推进改革来说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三十 维新·第三季(九)
打倒了昔日高高在上的士族,虽然仍有同样高高在上的华族、藩阀如同大家长一样地俯视着国民,日本人还是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全面推在国内各个方面的建设。在工业方面,日本人以内务省(工部省)为中心,由政府主导开拓产业的育成,建立了富冈制系场等一批官营模范工场、矿山,引进、推广西式工业技术。在由于西南战争而引发的财政困难后,又将国营企业私有化,将国有资产出让给财阀、华族,大力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活跃民间投资行为,三菱、三井等一大批涉及民用、军用产业的企业、财阀纷纷涌现,日本的工业化发展得到长足的进步。
在传统的农业方面,日本废止了束缚土地交易的田畑永代买卖禁止令,推行地租改正条例,土地实现了私有化,实行固定的地租税率,鼓励发展生丝、茶叶等出口商品。
土地的私有化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使得土地兼并成为可能。土地等财产的私有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由于富裕阶层对土地的兼并造成的无地农民大量流向城市,转了为资本家打工的工人,也同步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在交通通信方面,铁路的建设、邮政制度的创设、电报网络的建设、三菱会社的船舶运输,使得日本越来越小。日本人对工业化的标志——铁路的追求可谓不遗余力到痴迷的程度。明治五年(1872)第一条铁路东京至横滨段通车,明治二十二年(1889)增长到1000英里(约1600公里);而明治三十九年(1906)铁路通车里程超过5000英里(国内),九州、本州、北海道三大岛的干线铁路网已基本形成。尽管此时他们的铁路通车里程离工业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甚至比中国的还要少,但对国土狭小、经济总量不大的日本已难能可贵。
发展资本主义,金融流通的繁荣是最为基本的条件之下。明治政府整顿了混乱的幕府时代的货币制度,确认了以为“円”为中以的货币体系,制定了《新货条例》、《国立银行条例》等相关制度,重新构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金融系统。
新闻媒体快速发展、言论相对幕府时代远为自由促进了思想的发展。由板垣退助等人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最终催成了立宪政体的确立和政党政治的产生。福泽谕吉、森有礼、西周、西村茂树、加藤弘之等人建立明六社,推动启蒙思想活泼发展;而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和二十世纪最初十年日本的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又为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增添了许多目不忍睹的鲜血。我们应该注意到了明治维新对言论、群众运动的镇压,亦必须看到相对宽松的环境带来日本人思想的活跃,即便这种活跃造成国权主义、民族主义及极端排外的国粹主义的泛滥。
思想的活跃及国家的重视,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据有人推测,维新时期日本人的读写普及率甚至比现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要高,日本亦是初等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之一,教育方向获得的成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