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幕末缭乱(二十三)
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要否定长州藩的胜利,而是重估战场的效果而已。毫无疑问,长州藩在幕府军打响第一枪之后,利用主动进攻取代消极防卫,将立足未稳、步调不一的幕府军打了个遍,并在所有的战场都取得胜利,打乱了对方按部就班的部署,从而使得和谈成为有可能。
长州藩的军队比未经过改制的各藩藩兵有着巨大的优势,其在战略层面的决策者及战场指挥官的素质都远比幕府一方要高;反观幕府一方,战略意图不明确,没有作战决心,步调不一致,战斗意志不强,除了幕府步枪队和纪伊藩的藩兵之外,其它诸藩在兵器战术方面上远远落后于长州藩,失败当是情理之中。
但是,长州藩并未能有效地消灭幕府一方的有生力量。不但幕府的主力没有被消灭,受到打击诸藩的损失除了滨田和小仓藩一方外,损失并不大,长州藩并没有改变总体力量的劣势。如果幕府重整旗鼓,调换有力的指挥官协调指挥,重新合围,长州藩仍然有失败的危险。
因此,不管长州藩方面如何的虚声张势,以战求和当是他们的基本战略。
既然双方都有“和”的意愿,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九月二日,胜海舟与长州方面的广泽真臣、井上馨等人于宫岛会谈,双方决定停战。自是,大岛口、艺州口、石州口的战事结束。
但是,长州军与小仓藩的战争依然继续进行。高杉晋作们将从其它方向的兵力调集过来,对小仓藩大举进攻;小仓藩也独自苦苦支撑,顽强反击;幕府却象没人事一样的成了没人事的围观群众——此举不仅让人们看出幕府的软弱无力,还寒了许多幕府粉丝们的心:为幕府卖命,却落得这般下场,下次还有谁做这种傻事呢?
不管德川庆喜对这场战争有什么看法,如此将小仓藩丢弃不管,实在太过失策了。
战至十月中,小仓藩多处防御核心被攻破,力不能敌而又外无援兵的小仓藩只得向长州藩求和。两家于次年一月达成和约,企救郡被移交长州藩“代管”,小仓藩搬家到香春,是以也被称为香春藩。
时过境造,标准着四境战争余烬熄灭的长州小仓两藩的停火协定并没有吸引多少人的眼光,喜新厌旧的人们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孝明天皇身上。
因为这位老兄在做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件事:约见黄泉大神。
孝明天皇无疑是自镰仓幕府成立之后,流水账式的天皇名册上比较显眼的一位。虽然不得见得他比以往的天皇们高明多少,但时代却给了他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也很好在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幕末的政治上发展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他也经常成了被人的利用的角色。人在政坛走,岂会不被用呢。
尽管孝明天皇满脑子里充满着与时代格格不及的东西,与幕府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但是他在公武合体、大政委任的态度是如一的。可以说,他是朝廷里最大的亲幕派头头。
正因如此,便是在德川家茂病死后,他与中川宫朝彦亲王、二条齐敬等人仍不顾广岛、冈山、德岛和萨摩等藩的建议,主张继续征长战役——朝廷没有武力,不靠幕府,就只能靠诸侯。依靠诸侯对抗幕府,必将彻底颠覆目前的格局,导致天下大乱且不说,长州藩等所谓“雄藩”们对朝廷的颐指气却必定却孝明天皇反感异常:瞧你们那态度!幕府至少对咱家是表面上还是恭恭敬敬的哩,要跟着你们反幕府,就是傻到自己给自己找几个主子吗?
让孝明天皇恼火的是:不争气的幕府军在前线打得一塌糊涂,刚刚上台的德川庆喜竟然打了退堂鼓,还向自己打报告申请停火。好吧,兵是你的,爱打不打由着你,咱犯得着做这恶人么?
最恶心的还是那些天天喊着“永远忠于天皇”、“王政复古”的公卿们了,他们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雄藩若是当权,你们倒是有好处了,朕怎么办?那些当惯了大爷的藩会给咱家留下那怕一点点权力么?
受到长州藩胜利鼓舞的尊攘派公卿们并不打算顾及孝明天皇的感觉,就在幕府与长州藩正式停火之前的八月三十日,以中御门经之为首的22名公卿联名上书,要求追放中川宫朝彦亲王、二条齐敬,再任近卫忠煕为关白,解除对八月十八日政变中被处理的公卿们的处罚等等——当年孝明天皇搞了八十八公卿列参整治幕府,如今公卿们主动来将他的军,真是天事昭昭,报应不爽。
朝彦亲王、二条齐敬深知这些老兄的厉害,生怕他们文攻不成来武斗,赶紧向天皇辞职。
孝明天皇不准:“你俩就放心吧,那些闲言杂语,怕它做甚?天要下雨,娘就不嫁人了么?”
两人也不经天皇同意,把印章一丢,直接跑回家自行禁闭去了:“您倒是说得轻巧,朝廷是天下的,脑袋可是自家的,那群老兄,连重兵护卫的幕府大佬都能轻易干掉,要咱家的小命还不是简单的事?为了大家的事丢了自己的脑袋,临到头来,可能象井伊直弼一样,连个烈士名号都挣也不来,这种事儿,谁干啊?”
一下子失掉了左右臂膀,孝明天皇龙颜大怒,下令将这22名最老66岁,最小还不到15岁的愤老、愤中、愤青、愤少全部拿下,强制谨慎。中御门经之、大原重德等当年在八十八公卿事件中冲锋在前的人们享受了二进宫的待遇。
这事过后没多久,庆应二年(1866)十二月二十五日,孝明天皇便因“患痘疮”不治而死,从患病到死亡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孝明天皇除了有痔疮的毛病外,一向身体健壮,他的突然死亡免不了引起一些人的怀疑。有人传说孝明天皇死后,他的鬼魂不分白天黑夜四处出没,找人申冤。但其后所谓的维新派当道,也无人敢公开发表质疑,更别谈专门展开调查了。
1909年10月26日,朝鲜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死伊藤博文。在后来的审判中,安重根怒斥伊藤博文的十五大罪状。除了侵凌、欺压朝鲜的行径之外,他还指控伊藤博文欺骗天皇,弑杀孝明天皇,搞得日本人很是狼狈不堪。
二战结束后,日本言论禁锢结束,许多学者对孝明天皇的死者发表研究文章,指出孝明天皇的病体曾一度有起色,然几天后急转直下,死时还七窍流血,当是砒霜中毒的征状,下毒的人应该是女官堀河纪子。
堀河纪子便是岩仓具视的妹妹。
作为公武合体政策朝廷一方的建议者,岩仓具视在推进朝廷与幕府的合作一事中可谓功莫大焉,很是风光了一阵子。
可是,随着尊攘派的上台,被认为是公武合体派代表的他受到了排挤。文久二年(1862)八,三条实美、姐小路公知等13名公卿攻击他与久我建通、千种有文等人是幕府派来的“四奸二嫔”,要予以严惩。
武市瑞山等激进派尊攘分子还警告岩仓具视:“如果还赖在京都不走的话,小心他的人头被丢在四条河原上示众!”
听到消息后,惶惶无措的岩仓具视还没等朝廷下达对他的处分,便连夜出逃,最后逃到岩仓村。害得近卫忠煕花了老大的劲,才把朝廷对他的处罚通知书寄到他手上。
八月十八日政变(这还真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嘛),尊攘派倒台,三条实美跑路。按一般的政治规律,岩仓具视便算是不能官复原职,至于也应该平反去罪才是的。
可是,孝明天皇似乎早就把这位老兄忘得一干二净,竟然让他一直坐在岩仓村的冷板凳上。这,无疑是导致其日后思想轨迹发生彻底扭转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在五年多漫长的蛰居生涯中,岩仓具视由公武合体的促进人变成了倒幕派,并利用朝廷放松对自己限制的机会,频频与萨摩藩的相关人士及其它志同道合的公卿们讨论国事,并频频向朝廷写书进言,为在八月十八日政变中下台的公卿们和长州藩鸣不平。
据信,头几个月发生的22公卿事件中,他便是其中的背后推手。
因此,无论是从“倒幕”的“大义”,还是从得到不平反的个人私怨来说,岩仓具视都有着充分的刺杀孝明天皇的动机。他与后宫女官堀河纪子、高野房子、中御门良子的关系也使得他有动手的能力。
由此一来,一套推理过程便呼之欲出:倒幕派为扫清倒幕的最大障碍决定谋杀孝明天皇→岩仓具视领缨受命→高层女官堀河纪子等人接受任务→女官们具体实施→孝明天皇死亡。
当然,这只是推论而已,没有太多的具体实据。尽管孝明天皇之死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尊攘派”们,尽管抄书者本人也相信这是一桩谋杀案。但,我们无法将其认定一桩铁案,只能说:可能,一切都有可能。
庆应三年(1867)正月,时年16岁睦仁亲王践祚,是为明治天皇。
尊攘派们利用天皇交迭的机会,撑握了朝政。昔日的政敌岩仓具视和三条实美同时被“赦免”,摇身一变,换了个“王政复古”的马甲,蓄势待发,准备要把幕府赶下台。
话说幕府这一边,也并非待宰的羔羊,被动等死。尽管新任的将军德川庆喜并非力挽狂澜的最佳人选,但自上台之始,他还是勉了其难地主持开展了德川幕府的最后一次改革,以拯救大厦将倾的幕府江山,是为短命的庆应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