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德川庆胜至少有一句话是说对了。如今,还真的没有几个人“乐讨之”,包括去年对讨伐长州藩相当支持的孝明天皇。
因为孝明天皇跟幕府又再一次差点闹翻了。
庆应元年(1865)二月,老中阿部正外、本庄宗秀向朝廷“奏请七事”。
孝明天皇还没听完,头发就一根一根了竖了起来:“你说你们办的是什么事啊?朕叫你们锁港,你们锁了两年都没锁上;洋人叫你们开港,你们二话没说就想开。你们到底是洋人的幕府还是日本的幕府啊?去,跟洋人好好谈谈。随便告诉咱家妹夫,别老躲在家里当宅男,请他到京都跟朕商量商量攘夷的事。”
原来,安政五年签订的《日美修好通商条约》中约定,兵库港应在1863年开港。然而,由于孝明天皇的强烈反对,到了时间点上,幕府装傻扮懵,先是用“拖”字决,后又先后与各国签定了缓期5年开港的条约。洋人们虽然恼火,却也不好撕破脸皮。
这回打完了长州藩,脸皮自然没有了,洋人们也不客气,在英国人的带头之下,涌入兵库,在大阪找到了德川家茂:“大阪这地儿的经济搞得不错嘛,你们怎么能藏着掖着着呢?拿来共享吧。喔,还有,大阪对面的兵库正是个停船的好地方,顺便也开港吧,咱们友好亲善,共同建设大阪湾经济特区嘛。这样吧,去年那300百万的赔款就减少三分之一,提前三年开港兵库吧。”
这就无怪乎孝明天皇不爽了:锁港没锁上,请你你不来,现在还要开放大坂兵库。大坂兵库那就是京都眼皮子底下了,那奇形怪状的老外整天晃来晃去,朕以后还能清静吗?
应孝明天皇的要求,五月十六日,德川家茂第三次上洛。
此时,幕府已经初步搭建起长州征讨的军事机构,以德川茂承为带领前军,德川茂德统后军,其它藩的大名为中军,举师“凡若干万”。
在德川家茂的阅兵仪式上,“金扇马标自毁”;到他兵发大阪之时,“旆竿又折”。马后炮者战后想来:原来这都是不吉之兆啊。
在战争的威胁下,毛利敬亲托安艺藩的浅野氏向朝廷写了封信:“某等无似不敢自揣,欲效犬马之力,以慰圣天子旴食之忧。一旦顾为奸邪小人所构陷,目以不臣。既一盟大军临伐,忍辱含垢,引罪谢伏,而后得释。今将军复亲来讨,是其意欲必见某等血骼而后已也。某等何敢辞死,惟欲得与一快战,然后毙耳!而家庭故事,战必奏之天子,故敢烦直事以上闻”。
其实,这封信不单是写给天皇看的,也是给幕府和天下诸侯看的。
首先,长州藩倒打一耙地告诉各位手握兵权的藩主们:衅非由我起,是幕府故意要打压我,非要置我于死地。我这么忠心耿耿的人落得这么个下场,你们该站在那一边自己看着办吧。
对幕府的潜台词是:你别欺人太甚了,老子这回就算是豁出性命来,也要拼个鱼死网破,有种就放马过来吧!老子不怵你!
向天皇与朝廷的诉说却是:咱家对天子可是忠心耿耿的啊,您瞧,连要打仗的事都向您汇报。您就不能劝劝幕府,让它罢手吗?万一幕府真的把咱干掉了,您以后到哪找那么得心应手的忠犬呢?
看了信,孝明天皇对长州藩的气消了许多,有点犹豫了。
闰五月二十二日,在德川家茂入宫觐见时,孝明天皇说:“汝宜驻京阪间,按长防之事,以公平至当处之,必勿轻举焉。”
德川家茂答应了——不答应也没办法,他出发后,“会淫霖弥旬,河水涨益,往来不通”,后发的大队人马迟迟不能赶到。这种天气根本没办法展开军事行动,对长州的征讨便暂时耽搁了下来。
洋人并不乐意见得德川家茂太清闲。九月,英、美、法、荷出动了八艘军航,驶入兵库港:“将军啊,咱们提的意见书还没见幕府答复呢,这事怎么处理您好歹吱一声啊。”
来来回回拉了几回锯后,幕府仍然不肯有所让步,失去了耐心的洋人们警告幕府:“如果你们真的做不了主的话,咱们也不难为幕府,直接到京都御所找天皇谈得了”——看样子洋人们在日本这几年也不是白混的,早就把天皇、朝廷、幕府、诸藩的关系摸得一清二楚了。
若抄书者是日方谈判代表,早就雀跃而起:“好啊好啊,咱早就腻烦死京都那群夹杂不清的家伙了,您就帮咱给他们上堂课吧。”
可阿部正外一听,脸色煞白。洋人的意思他很清楚,那就是直接跟朝廷打交道,把幕府晾在一边。一旦洋人这么做,其实就等于承认朝廷才是日本的合法政府,幕府啥都不是。幕府原本就已经在风雨飘零中,若是洋人也加上一把霜,那还得了?
不独是他,另一名谈判代表松前崇广(老中,虾夷松前藩12代藩主)也吓得不轻。两人一咬耳朵:“好吧,日洋亲善,就这么办吧,两天后就签协议!”
正好德川庆喜也在大阪,听闻又来一个无敕调印,摇头叹气道:“你们俩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了。”
阿部正外怒气上冲,心道:不干事的人历来骂别人都骂得振振有词,可就没见你自动请缨跟洋人讨价还价过?你的横滨锁港都叫了几年啦,成绩呢?
九月二十九日,恼怒的孝明天皇宣布开除阿部正外、松前崇广两人的公职,勒令其人回家谨慎。
从来都没有公开顶撞过朝廷的德川家茂火了:无论如何,阿部正外和松前崇广都是幕府的人,朝廷有天大的不满意,也只能通过幕府来发落。你直接就下达处分,那我算什么?既然你不把咱放在眼里,咱就只好辞职不干了。
于是,德川家茂“称疾辞职,欲使庆喜为将军,上表请曰,并建白意见,乞开港敕允。”,并收拾行李,装出一幅准备东归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