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二十六 中兴?(一)

德川幕府十五代将军,德川吉宗是第八位,正好在中分线上。

一般王朝演变的规律都是最初几代君主圣明英勇,励精图治,勤俭朴素,上下一心,百业俱兴;到了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富裕,出现些个只会享乐的二世祖,于是政治松驰,文恬武嬉,弊端滋生;接着,便会有个中兴之祖,振兴朝纲,变更风气,厉行改革,重兴家国;到了晚期,百病缠身,改补无力,离心离德,百业凋零,乱象频现。接下来便是王朝瓦解,再入轮回。

如果没有那中兴之祖怎么办?废话!那他就是亡国之君呗。

据说,德川吉宗算是中兴之祖那一类的人物。

进入统治中期的江户幕府的局面并不太乐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户、大坂、京都等城市持续快速繁荣,町人势力抬头,从而形成了华丽奢侈的“元禄文化”。

在商人们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一挥千金的同时,幕府的财务情况却在持续地恶化中。据新井白石记载,元禄年间,幕府的收入约50万两左右,支出却达140万两——单是德川纲吉的养狗费用就近10万两,他老人家吃的穿的总不能比狗还差吧?

德川纲吉也不是没想过办法,可打着再穷不能穷幕府,再苦不能苦将军口号的币制改革除了解决了幕府两三年的燃眉之急以外,没能解决任何问题。

地方的情况更是糟糕,各藩拖欠款务是常态,不拖反倒不正常。佐贺藩锅岛家在元禄十一年亏空10000余贯,5年以后,赤字增加到23万贯。锅岛纲茂把卡都刷爆了都刷不出一分钱,大怒:“难道咱们锅岛就这么破产了吗?没钱花的藩主还当个什么劲儿,退休!”

藩主们毕竟不是幕府生态链的最底层,他们还有向下转嫁的对象:年贡不够用么?增加征收比例吧。比例太高了?那就提前征收吧,把后三年的都征完就够了。家臣们的工资太高了,如今政府提倡勤俭节约,为免得你们犯错误,就把工资减减吧;手上还有余钱?那就晚点发工资吧,你要明白,我这是一片好意,怕你们犯错误……为了表示你对咱的忠心,要不,你交点税?

下层武士们欲哭无泪:“您到底是马恩列笔下的资本家呢,还是咱们的藩主大人啊?”

不管藩主们怎么盘剥,钱还是不够花,藩主们只好以贡米为抵押,靠向商人们借高利货维持开支。从农民那里盘剥过来的年贡,还没捂热,就交给了商人们,自已反倒象杨白劳,甚至因为借、还钱问题向商人们赔笑脸,将商人们敬位上宾。有些人甚至给予商人自己家臣的名号——甭会错意,那是给予商人们武士的地位而已,人家有钱人可不会自认为是打工仔。

老板都这样儿,手下的武士们的境况就更不会说了。

幕府直属的旗本和御家人是中央的嫡系,稍有保障,却也不见得好到那里去。享保七年(1722)年,德川吉宗搞了个统计:幕府的旗本人均收入是500石出头,御家人约30石出头。这还只是平均数,如果扣除少数象吉良义央(4200石)之类一个顶百的大头外,处于平均线下的就别指望太高了,拿着几十一百石的就偷着乐吧。

若是这些个“石”全部算成米让一个人吃,撑死他也吃不了那么多。但是这是养一家子人的所有资源,高层一点的旗本要养的家臣仆役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以上;就算是低等的御家人,也有老婆孩子老爸老妈,多多少少也应该养有一两个仆役。那么多人的柴盐油酱醋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情来往,都指望这点米折兑成钱。俸禄低的,还真的难以维持。

好在活人是从来不会被尿憋死的——除了膀胱有问题以外——武士们的赚钱妙计也是千花八门的:

这位说:“江户不是寸士尺金么?咱是公务员,政府免费分地皮,一家挤挤,把空出来的房子租给别人就是一笔收入。”

那位说:“咱家房子不大,不过咱在幕府里有职务的,认个把商人的儿子为养子,把自家的身份卖给他。他过了上等人的瘾,咱有银子数,何乐而不为呢?据说一个江户町奉行下的与力(幕府职役名,类似城管、警察等等)的身份要值一千两呢。”

第三位老兄有点不好意思:“咱家房子不够大。那啥,在幕府里也没职位,不但领不到政府津贴,单一武士的家名也卖不了几个钱,只好在家里种点花养点草,养些金鱼,搞个园子收门票;顺便还制作把雨伞,编几双草鞋,糊几个灯笼卖卖,也算是私营企业,多种经营了吧。没办法,工资太低,也只好做点副业帮补帮补。”

第四位冷哼了一声,人人都看得出他的鼻子里面嗤出一个大大的“切”字:“你们还象是武士吗?还有点一等人的样子吗?咱们武士就应该潜心修道,苦练武艺,搞这些个歪门邪道,象什么样子?瞧咱,咱就老老实实地把禄米折钱。不够花?不够花是自然的,国家困难嘛,大家都理解的嘛。别以为只有你们才有办法,我昨个儿刚才明年后年大后年的俸禄一并当抵押向札差们借钱了,年利率25%,看咱有办法吧?”

众人齐齐向他竖起中指:“妖!”

武士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农民们的生活又如何呢?

农民们作为事实上社会的最低层,除了要忍受大名们提高年贡比例、提前征收年贡的剥削,还要面对幕府滥发的劣币引起的通货膨胀。有时候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打来的粮食,换来的却是不中看也不中用的“白条”(藩札)。

这还是小事,只有土地还在自己手上,刨点粮食,偶尔吃顿干的还是有可能的。然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农民破产者日益增加。“先富起来”的商人们对土地的投资兴致勃勃,大量的富余资金流入土地市场。商人们或是通过向农民发放高利货变成了“典地地主”,或者是因开发新田而被称为“新田地主”,寄生地主制出现,土地向地主们集中,自耕农们变成佃农、雇农。

当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法保障后,下了岗的农民们开始起来反抗。平和点的农民搞上访或者越级上访,激烈点的就变逃散和强诉。

农民们并不是天草时贞,没啥政治要求,上访也动,强诉也罢,为的都是那一亩三分地和轻一点的年贡。当他们这些微薄的要求都满不足了的时候,暴动就发生了。单在享保的二十年间,日本就爆发90次农村起义事件,平均每季度一次还多。

德川吉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上将军岗位的。

他给日本带来了一个新的年号,“享保”,以表明自己当上将军是天命所归;他也给幕府带来了“一汁三菜”,棉布衣服,连和歌山城的那只意见箱也一并拎了过来,还多做了两个,三都各放了一个。

他知道,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场改革势在必行。

大伙儿都料到他要搞改革,但许多人想不到,德川吉宗还没改,就先把间部诠房和新井白石给革掉了,并宣布自己不再设侧用人:故将军的手下,尾大不掉,用着不顺手,再有能力咱也不能用。再加上使用侧用人,容易造成幕阁的分裂,为维护安定的局面,你们俩就受点委曲,下个岗吧。

门阀层的谱代大名很是满意——事实上证明,他们满意得太早了,德川吉宗不设侧用人并不等于不用自己人,日后他通过足高制提拔了许多纪州藩的干部,独断的作风比前几任将军还要猛——间部诠房和新井白石却很是郁闷:自己当了一辈子的改革家,为幕府缝缝补补了好些年,临到头来却被另外一个改革家给炒了鱿鱼,这世道还真是幽默!

炒了间部诠房和新井白石的鱿鱼,德川吉宗起用水野忠之、大冈忠相、室鸠巢、神尾春央、田中丘隅等人,自已亲手掌政,开始了他的“中兴”事业。

在N年后的猴月马日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德川吉宗谈过当年的心路历程,深有感触地说:“……当时的经济环境就是那么恶劣……有些旗本家的武士没有被子盖,连我身边的这位,”他指了指边上的室鸠巢,“都跟我说:‘家里没米啦,只能向札差借米吃了’。我这一听,眼泪哗的就留下来了,紧紧地拉住他的手:革命都成功那么多年了,有些同志还没能达到小康生活,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误啊。”

“从那以后,我就牢牢地树立了改革的决心,墨守成规只死路一条,改革失败,最多也就死路一条,与其绝望地死,不如在希望中死。

“当然,为了革命的成功,为了人民的福祉,我们的改革坚决不能失败,万一都不行!”

“改革改革,要改些什么,要革些什么,大家儿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摸着摸着,一些思路就出来了:改革是为什么?为了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不相称的问题,是为了摆脱经济上落后的面貌,努力搞高核心竞争力。经济工作是压倒一切的工作,任何工作都应该围绕着经济工作展开。”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63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63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