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七 侵略朝鲜之庆长之役(七)

大年初二那一天,明军统帅部接到消息:日军援军已经在路上了。

从十二月二十三日摆赛搦战一直到正月二日,日军整整捣鼓了十天,才这派出一支一万三千人的援军,简直比乌龟还要慢。而且,这支援军还是在黑田长政的带头下,各位老大们你一千,我两千这样地拼份子凑出来的,出兵最少的几十的也大有人在,比如中川秀成,才出五十人——这就是所谓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不管怎么样,日本这种大名领兵制的弊端在蔚山之战中暴露淋漓尽致。

一月三日,黑田长政、毛利秀元、小早川秀秋等人自西生浦赶到蔚山城南方十里左右的高地着阵;小西行长也派兵两千,与长宗我部元亲的水军由水路进发。

眼看日军援军将至,杨镐押上最后一注,于当夜发动最后的攻击。明朝联军在后退者斩的严令下,打着火炬,不带盾牌等器具,一波又一波地涌向敌阵,发动自杀性攻击,竟然冲破了敌军的三丸。

日军眼看援军将至,士气猛涨,自当不愿束手待毙,冒着明军大小炮的炮火,用最后一点力量,铁炮猛射,长枪乱捅,将身边一切可以拿得上手狠命向联军砸去。四处大火熊熊,人影晃动,鲜血迸飞,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时疏时密,整整响了一夜。

战至四日上午,杨镐的精神彻底地垮了。他找来麻贵、李德馨等人:如今这局势,打不下去了,咱们还是撤退吧!——联军到现在尚可作战的人马最少还有五万上下,加藤清正已经被打得几乎忽略不计。明军虽是强弩之末,只要指挥得当,击退万余日军援兵应该不是难事,最下者亦不过徐徐撤走了事,当不至出现大溃乱这一幕才是的。

然而,当黑田长政发动进攻时,原本貌似指挥若定,有钢铁着神经般的杨经理大人突然慌了神,没等各部就位完毕,打起马鞭,跑了。

主帅一逃,明军各部失去指挥系统,随之陷入混乱的溃退中。数万大军,慌不择路,跑得遍山满谷都是,辛辛苦苦拉上来的大炮等辎重武器被随意丢弃,成为了日军的战利品。日军一口气追出“三十里”,这才收兵回营,瓜分战利品。

此战联军伤亡有三千至二万不等之说。据《李朝初录》所载,在进攻蔚山阶段,单二十四、二十五两日联军阵亡人数便近千人(“天兵攻土窟时,南兵死者七百余,我军二百余,得倭子首级九百余颗。”),二十六至二十九日中打了三天仗,再加上最后一战,战死者当在二千人以上(后面的战报干脆不报大体伤亡数了,仅以“死伤甚众”、“死伤如前”,“几至五百”等花数来计),加上倍之的受伤人数,四、五千人当是保守的数据。

在溃逃阶段,卢继忠部近三千人由于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所部损失惨重,甚至有全军覆灭之说;吴惟忠、茅国器部为大军殿后,也有不少损失,加上其它部队的损失——比如祖承训这位老哥,大伙儿都知道他带着几十个明军,反向敌来路方面杀了回去,直冲到西生浦而还。他老兄可带兵千人将领,自己带着那么些人就狂冲,其它人呢?——当近二千三千之间,加上朝军战死者,或在三千之上。联军败退,伤者不多,俘虏或许有不少,数百?一千?两千?只能估摸,无法确实。

两厢合计,联军损失当在万人左右,明军战死者三至四千之间,这跟丁应泰后来弹劾杨镐的数字相差不是很大。两万离谱了些,三千更不搭价。你要非得说联军战损率才百分之六左右(就是传说中的三千人),杀伤了二万日军,然后就被一万多日军吓得掉头就走,您这是踩联军呐,还是赞联军呐?

当然,你也可以象杨经理那样,编造个故事,说蔚山的失败是个大捷,那只是在转进,是一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胜利等等云云。靠一个忽悠在弥补上一个忽悠的漏洞,那是沈老爷子的招数。您既然愿意当他的粉丝,咱也不好反对不是?

写到现在,抄书者发现,凭着几本互相冲突甚至自我冲突的史料,要推出一个相对准确的伤亡数字基本上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记史者因某种原因随手记个“数百”或者“死伤如前”就能让现人吵上半天的架,那些满口跑火车的大臣们动不动来个“耗银数千万两”之类的更让人晕头转向。所以,以后,除了高度相近的数字以外,抄书者一律不列。

蔚山之战,联军、日军双方的中下层军官和一线士兵从总体来说,都体现了极大的勇气和顽强的作战精神,浴血而战,至死方休。不到一万人的蔚山日军在数倍于自己敌人面前,水绝粮尽,苦守了十三天,被打成七八级的残废,却依然犹如用了神油般地坚挺不倒。这样的对手,配得敌人的尊重;明朝联军身处不利地形,以鲜血铺路,顽强攻击,尽管未能拿下城池,却也将对敌手迫至山穷水尽的地步。杨镐逃跑后,吴惟忠、茅国器等部屹然不退,钉在箭滩一线;李芳春突围救助,不离不弃。这些,都是明军亮点所在。

然而,如果要抄书者评论双方高层指挥官的表现的话,那么抄书者的评语就是:这是一场一群混账指挥的混仗。

首先说邢玠。

他老兄决定打的这场仗,是彻头彻底政治仗。从每一场战争都是为了政治服务的角度来看,只要政治需要、军事可行,效果显著,打政治仗倒也没有什么问题。然则蔚山之役,效果不明显,军事上的可行性太低,加之风险太大,可以说从一开始的决策就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日后的大败也就不出意外了。

此外,突袭作战,应该尽量低调,掩饰作战目意,尽可能地迷惑敌人。可邢玠却生怕日本人不知道自己要打仗似的,在动身之前,大擂大鼓,弄得个满国皆知,让日军有早作准备的可能。政治宣传效果倒是不错,可吹得越有力,败后的笑柄同样更大。

第二阶段,邢玠谢幕,杨镐粉墨登场,情况更糟。

按分工来说,麻贵才是明军的军事总指挥。然而他没有李如松的气场,杨镐要抢他的戏份,他也只好干瞪眼。

平心而论,麻贵不吱声,杨镐指挥得也算得有板有眼,一开始差没点要了日军的老命。日军醒悟过来后,拼力死战,联军久攻不克,那主要还是战役的决策问题。但是,正如前面所说,打对峙、围困,对明军极为不利。如果日军能共心协力,以蔚山为饵,待到对手疲惫,再行反扑,明军即使不被聚歼,也必定损失惨重。

然而杨镐不但不撤,还因伤亡惨重停止全面攻击三天,把希望寄托在诱杀加藤清正上。计谋不成,在敌方援军已经赶到前线的情况下,他还将全军置于危地打了大半晚,在最后的撤退中率先逃跑,使得尚数万大军陷入混乱之中。日后这位老兄还自称“昼夜亲冒矢石,进不敢后,退不敢先。一腔苦情,南北将士所知。”,真是不要脸到家了。

在日军方面,他们高级将领在此战中慵赖也是到让人吃惊的地步。邢玠在汉城那里搞盛大的演唱会,五万大军的开拔也不可能躲过日军的耳目,他们居然半点警惕也没有。主将离岗去做包工头,守将对明军的到来惊愕无比,城中粮食储备不足,竟然在开战十日之后就沦到要吃泥巴的程度,可见日方是如何的漫不经心。

若不是老天爷帮忙,下了两天的大雨,只怕还真让杨镐得手也不一定。

日军的援兵也似是一个笑话。据说加藤清正由西生浦往蔚山赶时,人家要给他点赞助,他拒绝了,自认为靠自己能应付这局面;到他在城里啃泥巴,眼巴巴地指望援军的时候,一大堆日将却在那里扯皮,为出兵多少讨价还价。若是日军能有几个月两路进攻的气势,整上个六到八万人马来战,那结果将会如何?抄书者不敢想象。

战争取胜之道是尽量减少自己的错误以保护自己,尽量制造和利用敌人的错误给对方造成损失。在这一战中,要论错误的话,那两家简直就是错误批发市场;利用敌人的错误,几乎没有。说白了,这是一场白打了的战役,除了死人以外,双方没达成任何战役目标——或者说日军算是完成了保住了加藤清正的脑袋目的,而明军却一无所获,回到原地。

蔚山之战后,明军进入蛰伏期,邢玠等人再也不敢玩这种危险的军事游戏了,只得继续等从国内的援军,积攒力量。

大明的疗伤能力是日本方面远不能及,战后不久,王国栋等部七千余人进入朝鲜,更有数万大军在其身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水路方面,李舜臣跟陈璘在酒桌上打着火热,同志加兄弟的感觉好得不得了——陈璘并非好与之人,“有谋略,善将兵”,然“所至贪黩”,脾气又差,曾激发兵变,打起部下和朝鲜官员来象打条狗一样;李舜臣脾气跟温柔也没有什么缘分,却把陈璘哄得伏伏贴贴的,可劲儿地在李昖面前说他的好话:您的眼光不错啊,统制使真是难得的人才啊,我对他可是口服心服啊——谁说李大统制使EQ不高呢?

等归等,杨镐等人并没闲着。他们在忙啥呢?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5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5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