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最关键的是,经研究,李大孤查无此人,也不知道是某些日方资料从那里捣鼓出来黑户。以抄书者设想,可能是李如松为掩护自己的侧翼,分出数百骑迎击日军。正在运动中的小早川秀包猝不及防,被打了措手不及,差点没命,惊怖之中,不知道碰上了多少明军;又抑或损失过于惨重,不好意思说自己被几百明军摧残成这样,所以弄出个李大孤和一万人马之说吧。

就在小早川秀包正在收拢部队之际,正面战场上的苦战逐渐分出了胜负。明军骑马在水田、泥浆在发挥不了优势,火器又没能带上来,更关键的是,人数远少于日军,凭一时之勇还能堪堪挡得住日军,伤亡一大,劣势便暴露了出来。

李如松暗暗叫苦,勒住兵力,交叉掩护,撤回到高阳城——这已经是中午时分的事了。

高阳城不过是一座小城,城防工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明军形势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反而更加险恶。日军左中右三部形成了三个大箭头,直插高阳,展开疯狂的进攻,明军已有溃乱之象。李如松亲自跃马至阵前,向日军发箭,连毙敌将,大呼杀敌,他的心却沉了下去:如果日军将北端的袋口扎紧的话,那真的一切都完了。

杨元的及时赶到打破了日军全歼李如松部的希望。这位副帮主大概是第一次见到老大如此底气不足,在慌乱中,人马也没聚齐,匆匆就带着一部骑兵出发,于午时末左右赶到战场。

他带来援军人数不详,但绝不会太多,同样没能带上炮兵。

饶是这样,李如松还是精神大振。他汇合杨元的部队,再一次向日军反攻过来,将日军迫离自己的阵地,随后虚晃一枪,令全军撤退,自己亲自家丁断后。

在这场殿后战中,“贼三千余人直逼提督,提督且射且退”,家将李有升为掩护李如松撤退,命丧沙场;日将小野成幸身着金甲金盔,奋力来赶李如松。他老兄立功心切,全然不顾自己打扮得象个金元宝一样,正是明军极好的狙击目标。李如梅一箭过去,把他撩倒在地。

明军全军在主帅的掩护下,退入了惠阴岭。

一直主张主动出击的小早川隆景这会儿却下达了收兵的命令:已军虽多,在山岭中却难以展开,实无把握将对手一击歼灭;投入作战的明军一直不多,象添油一样一会儿一股,倒是似足了诱敌之计。反正已经击败了明军的前队,见好就收吧,免得临到头被明军弄得大翻盘岂不糟糕之至?

就这样,明日两军脱离接触,各自返营,碧蹄馆之战拉下了帷幕。

据日方的资料,此战中,已方伤亡数百,斩首则从六千到一万不等。我们知道,查大受、李宁、李如松三部加加起来都不到五千人,而杨元部并未发生多少实质的战斗,伤亡不大,估计明军也不可能人人长两个脑袋给日本人砍。所以,对日方的数据,还是看看算了吧。

朝鲜方说明军、日军各伤亡数百,“损折天兵三百,杀倭亦三百”,打了个平手。中方钱世桢等人说“得首一百六十有奇,提督公家丁战死二百六十余人……”“斩倭仅一百二十余级,天兵死伤一千五百余……”

首先,要明确“得首”与造成的实质杀伤数量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明军一直在退却中,杀死日军拿不到首级很正常,所以得日军首级三四百也是符合推测的。然则单就十时连久队都丢了上百条性命,后面的几个钟头的大仗,日军才损失二三百人有点异常;能“当人家一万人使“的立花部若只是损失二三百号人也不至于要累得在一边喘大气的地步——然则立花军下午作为右翼策应队打得也相当的猛,战斗力尚存,或许他的损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

二十九 侵略朝鲜之文禄之战(十)

有那么的“异常”,日军三四百人的损失估计是靠不住的,数百人倒还可能——因为九百九十九人还算是数百人范畴嘛。

在明军方面,李如松的家丁战死二百六十多人,与“天兵死伤一千五百余”的差距并不冲突。此战以李如松的嫡系为主,最核心的战力中,家丁约四分之一左右。如机械按比例来算,明军战死者千人以上。然而,由于李如松自任殿后,伤亡较大,以其占总阵亡一半或三分之一来算的话,明军阵亡五百至七百,加上一半的受伤人数,总损失一千至千五人左右的推算应该比较合理,这也得到记载的验证——一千五百人的损失,占主战部队的三分之一左右,已经是很高的伤亡率了,再往上提,即便是辽东兵这样顽强的军队,只怕李如梅也弹压不住了吧。

尽管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曾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然而,对评价战争这样的怪物来说,伤亡并不是评价作战双方的胜败、表现的唯一因素,甚至连主要因素都不是。

从战役层面来看,明军失败了:李如松带一万多两万人趋汉城,决不是打秋风来的。他的计划,应该是攻陷王京,并以此为契机,将日军赶下海里喂鱼的。然而碧蹄馆之战最终的结局,是日军守住汉城,打出了个谈判的机会。面对这样的结果,任何鼓吹明军大捷、挖空心思地计算双方伤亡数字的努力都是徒劳。战争成败看结局,看有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其它的。

从战术层面的得失与对错来看,开战之前,李如松犯了几乎所有能犯的错误:轻敌自傲、料敌不足、结派排斥、冒险轻进……等等,你可以把一切战役准备阶段可能发生的错误全部套给他,一套一个准,绝对没冤枉他。

这些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然则客观原因都是通过主观思维造成影响的,拍他的砖,没错。

他的对手小早川景隆对敌方的了解也同样的不足,否则或许他不会那么容易就放跑了明军。但是他赌赢了,日军集中能战的全部主力部队,孤注一掷,主动出击,取得战役主动权,为击退明军打下了基础——之所以说他是赌赢的,那是因为如果明军全师南下的话,别看日军人多,以他们在碧蹄馆的表现,主力放弃了城池,跑去跟火力、机动性都比自己强的明军打野战,胜负还真不好说。

他们俩人的实战中的表现却是倒了个个儿。一二波明军被优势的日军迫退,形势岌岌可危,李如松及时赶到战场,振奋士气,重编军队,调整部署,果敢地发动反击,在绝对优势的敌人而前勒住军队,退而不溃,最后亲自殿后,将大部队人马撤出了战斗。他虽然没能挽回败局,却最大限度地拯救了明军,足可见其在实战控制军队的能力及其人的勇猛。

在这里稍微啰嗦一下,有人喜欢拿明朝军高级官员,比如邓子龙、李舜臣,甚至李有升等人,阵亡数比日军多来说事。且不说高不高级按什么来对比,单就李如松这样的一个总司令亲自上阵操刀砍人就可以看出明军将领伤亡率高乃在于明军将领身先士卒,勇猛无比。日军高级将领当缩头乌龟,动不动就丢下士兵跑路谁又奈何得了他?

另一边的小早川隆景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只能以“差”来形容。不过,从日方比较详细的描写来看,他又是大包抄、大迂回,又是正面两路钳击,又是诱敌侧攻,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最后停止进攻值得争议以外,一切命令都中规中矩。

或许把板子只打在他的身上并不公平。

那应打谁的屁股好呢?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5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5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