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粮草自己不会长腿的,那会儿的大炮也没机会长大成自行火炮,支持这几万明军吃喝拉撒和作战所需的浩大运输很快就压跨了朝鲜羸弱的后勤补给系统。李如松在平壤城下转了两天,除了试探日军的三板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一直没能凑够足量的大炮和弹药。有许多大炮拉到城下之时,平壤之战早就散场了。那位哭软了郝杰心肠的李德馨为粮食的问题弹劾防御使说道:“金应瑞尽率其军输送粮料事已受分付,而今无一石之到,诸将之不用命至于此,极极为痛愤”。可为管窥之据。
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明军这一边,又加上要命的后勤保障问题,这会儿并不是明军发动进攻的好时机。几乎没有人敢保证自己一定能玩得活这一盘残局,包括李如松在内。
可是,在明军渡过临津江建立桥头堡后,李如松还统兵是南下,进入了开城。他是来打仗而不是公费出国旅游的,再等下去,天气只会越来越坏,朝鲜的补给系统也未必能等得好;南北军系统的冲突是利益上的冲突,纵然他有心解决军中的矛盾,以他的情商,也解决不了。不过,他也有有利因素——或者说他自认为自己有那么些有利因素:平壤一战,日军已闻风破胆,李如柏一直冲过临津江边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打一支已经临近崩溃的军队,又需要花多大劲儿呢?
一月二十四日,朝鲜方面的地下党送来一条消息,“倭贼已退,京畿已空”——这是李如松所能预想到的最好结局。然则朝人的情报历来都是路边摊的名牌,十之假九。为了证实这个消息,李如松派出查大受部五百余骑,以朝军高彦伯部为导,摸向汉城。
次日,查大受部在汉城北的昌陵附近,与一股日军巡逻队遭遇。明军冲了上去,砍下了六十多颗(中朝方说六百,可能是查大受玩的小数点游戏吧)脑袋,将日军赶了回去,便兴冲冲的得胜返还。
查大受向李如松汇报:“日军还在,不过已经‘遁逸者强半’,而且士气低落,战斗意志很差。打他娘的,没问题!“
既然自己爱将都那么说了,那还有什么可说?于是,众说纷纭的碧蹄馆之役开始了。
二十六日,孙守廉、祖承训、李宁三人统兵三千先行;李如松带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以下两千家丁随后也开拔,于当晚进驻坡州。当初李如柏曾派李宁以下六千人守坡州以为桥头堡,从李宁是由开城出发的一股部队来看,这一支部队曾经重新调整过,所以当日集结在临津江西岸的明军人马少则五千余,多则一万一。
据南将钱世桢所说,李如松的行动极为鬼魅:“……出城关西,诸将皆不与闻,迎问之,各支吾而不令失口……公(李如松)曰:吾当前往探路,诸将各率百人随行可也”。到了二十七日,“候令调遣,辰时而令不至,遣人探之,提督公已率其家丁赴碧蹄矣。”
钱世桢被李如松昧了不少功,虽口称“提督公”,心下却未有什么敬意。从他的口气来看,他认为,李如松偷偷摸摸地出兵,只带自己的嫡系,其它诸将“各率百人随行可也”,纯粹是为了撇下南军,独揽收复王京的功劳,顺便堵住那些吵吵嚷嚷说北兵只会跟在南兵后面捡敌人首级的人的口——李如松当然不是什么高大全的人,这种事情他完全做得出来。
令人奇怪的是,李如松在战术上确实勇敢大胆到可称为莽撞的地步,其人在战略上的布局还是足称道的,他真的会以为自己的五千骑兵能拿下二万余人把守的城池么?
李如松并不知道,汉城的日军并非查大受所说的“遁逸者强半”。一月中下旬陆续赶到了汉城的日军共四至五万人,规模不小。在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的坚持下,日军决定采取攻势作战。
在进攻前,日本人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为了防止汉城朝鲜人在未来的大战给自己捣乱,日军在城中大开杀戒,凡是男人一律处死。原本日军为将汉城搞得成自己的根据地,采取怀柔政策,汉城居民并未大规模逃离。如今日本人突然举起屠刀,悴不及防的朝鲜人登时被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查大受当天袭击了日军的巡逻队后,日本人象被捅了窝的马蜂一样,倾槽而出,四处搜寻明军报复。好在查大受是能冲与能跑并存之辈,三下二下就跑没影了,搞得日军很是抓狂。
从那会开始,日军组织了几十人一组的物见队,展成扇面轮番巡查。据日方称,二十七日凌晨,负责碧蹄馆、砺石岘一线警戒的十时但马守和森下备中守钓云的物见队发现明军的踪迹。高度警戒的日军立即挂上档,轰上油门,狂暴地向前冲去。
日军序列中,冲在最前面的是立花宗茂部——当初查大受潜至汉城附近,负责周边警戒的立花宗茂有防守不严之过。尽管如此,小早川隆景还是在会上给他撑腰:“立花宗茂三千人能顶其它人一万人用,他办事,我放心”——就这样,立花宗茂抢得了头阵,得到了洗刷自己的机会。一接到出动的命令,他立即带着所部猛突在前,抢先抵抗砺石岘布下阵势,并安排士卒们提前吃饭。
被日军发现的明军,极有可能就是立花宗茂的老对头查大受。二十六日深夜,李如松仍以其为先锋,与朝军高彦伯部为前军开路,李宁、孙守廉、祖承训三人为后继,突向汉城。这一股明军的总兵力不过三千余人的样子,攻城嫌少,侦察嫌多,又抑或是诱敌?抢占关口?(砺石砚过后向汉城方面均为平原地带,无险可守,可直驱城下)抄书者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李如松自己说是前去侦察的,怎么看都有些为自己冒进洗脱的嫌疑。
当日七时,立花宗茂部十时连久部与明军前哨接火。
十时一族是立花家的重要力量,可以说,立花道雪的名气有一半是靠十时家打出来的。而这十时连久更有“生摩利支天”之称,勇敢异常。按原部署他是中阵,老哥儿打了个报告: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于是,立花宗茂就把他调到前面去了。
如果说以上的脉络还算清晰的话,那后面故事的就是一团浆糊了。
日方有资料称,十时连久大显神威,身先士卒,亲手杀死了五六名明军,这一股二三千人的明军抵挡不住,急急向后方望客岘退却。日军一路北追,却跟另一股六七千人的明军遭遇。在明军强大火炮的轰击之下,小野和泉守镇幸、米多比丹波守镇久受阻,当援军攻上来的时候,十时连久和他的一百多名部队早就魂归东瀛了。
当然,十时连久同志的血不是白流。,他出色地完成了立花家奇正战术的诱敌任务,绕至明军右翼的立花宗茂后阵与小野镇久的中阵左右夹攻,杀死了明军二千多人。随后立花军将阵地移交给第二阵的黑田长政,撤退了。
以上肯定有大把的不实之辞,二十七上午明军投入战斗的部队不过三千多人,被杀死二千多,还打打得下去么?明军轻骑而来,能带上几枝神机箭就错了,大炮根本没能拉上来,又如何轰得日军无法救援十时连久?
当然,扣除那些广告辞,咱们不妨根据各方描述的共同点,来还原当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