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由于日军猬集突击,明军战果不理想,仅斩首三百余级。虽然不知道现场态势如何,不好乱加批评,但李如松未能在追击发挥骑兵的优势,击溃全歼敌第一军团,诚为可惜。

对此,朝鲜君臣心中暗暗不满。他们急于复国,自是认为日军被杀得越多越好,战线推进越大越爽,至于明军死伤多少,他们是不关心的。待到三百六十年后,抗美援朝之际,北朝鲜方面与苏联顾问不顾志愿军的伤亡与几乎完全中断补给,繁繁催迫志愿军发动进攻,惹得彭德怀怒拍桌子,最后官司还打到斯大林那里去,其理相通。

小西行长撒开脚丫子一直跑到第二天早上,越过凤山,直到黑田长政的地盘龙泉城才敢停下来休息一阵子。他一开跑,守凤山的大友义统和守平山的小早川秀包也跟着开路开路的。唯有第六军团的立花宗茂骨头很硬,特地统兵三千西援,后来还跟查大受、李宁部打了一仗,算是平壤之战的尾声战,还是碧蹄馆之战的前哨战?搞不清爽了。

据日方的资料,平壤之战开战前,日军约有“城兵一万五千人”,扣除半年来的各种损失,这个数字有相当高的可信性。而撤退时,“行长捡城兵不满五千”,到平壤之战后的三月二十三日,石田三友在汉城盘点,有士卒六千六百余人。两组数据相互印证,第一军团此战后大概减员万人左右。

前面提到过,由于在异邦作战,日军不可能象在国内作战一样,打着打着就跑回家当农民去了;日军也不是解放军,部队打散后重新整编到其它部队里面中;日军后勤一直叫苦连天,也不太可能有大规模的后送。所以,第一军团一万人左右的人员,大抵是损失于平壤之役中了,这与中朝双方提出敌方损失万人的数字差不多。

除此之外,平壤城中还有五千的朝鲜伪军,一开战就似乎人间蒸发了,基本上没人提起,无法推知其伤亡。

明朝联军一方,宋应昌的报告是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直接参战朝军有三千余,伤亡不明,由于其没有独挡一面地进攻,损失应该不大才是的。

因此,明朝联军一方的伤亡大概三千人上下——这个数字乍看跟日方的一些资料描述一样的不靠谱(宋应昌说当时城中“倭将平行长拥众十万”),然则攻城阶段,明军以大炮轰开破城墙防线,日军无法通过固守工事大量杀伤明军,故明军的伤亡主要是在入城巷战的最初阶段。随着李如松下令纵火烧城,明军的伤亡大大减少,而日军战损暴增;在最后追击阶段,明军仅斩首三百余级,但是掉到河里淹死的,半路逃散落后永远列入“失踪”人员的数量应不为少数,而明军在这一阶段基本上没有太大伤亡。一比三的战损,并非天荒夜谭。

关于明日两军的伤亡对比,还有辅兵与战兵之争。有些非得找日军在平壤之战找回些荣光的人,认为大明方战死的都是战兵,而日军战死者大部份是辅兵,实乃胜之不武也,这种胡搅蛮缠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平将门之后数百年,辅兵已经不是当年那些跟着老板后来起哄,扬着旗子喊加油,当老板砍倒对方帮割人头,自己老板丢掉性命便一哄而散的应援团。他们与动武士们的关系更接近于士官与大头兵的关系,仗要打,杂役要干,攻城掠地打头阵去送死都是他们的职责,你可以认为他们战斗力不如武士们,却不能不把他们计算在战斗力内。否则日本方面在运力不足、物资紧缺的情况还把辛辛苦苦地一群啦啦队送过海去作甚?

至于另外一种意义的辅兵,比如铁匠、车匠、马伕、军医、翻译、文书等等辅助作战人员,其人数绝不会太多。相对较多的后勤补给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上日军一个近三万人的甲种师团辎重、卫生、勤务、医院、通信等辅助兵种最多不过六千余人,与主力作战兵比率为一比四左右)的主体也不可能是日本人——这还是运力、物资的原因。在朝鲜可以通过征伕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伤那么些脑筋?

无论怎么算,在平壤,日军都只是被蹂躏的份,要给日军找回面子,还是在日后找吧。

明朝联军光复了平壤,日军第一军团狼狈后撤,部署在开城的小早川隆景和驻守在白川的黑田长政虽然不忿,也也被劝回了汉城。明军李如柏部在白川跟黑田长政部打一场小仗后,一直紧紧尾随着日军东进。

一月二十日,明军进占了空无一人的开城——那李如柏胆子也不小,敌方三六军团合流,兵力一万多两万人,找个机会海扁他一顿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可他技高人胆大,还是不紧不慢地贴了上去。双方时不时在下个拌子设个圈套啥,趁对方不注意张牙咬上一小块肉,始终没发生什么大的战斗。明军就这样尾随日军渡过临津江,在坡州城扎了营。

从六日开战,到二十日光复开城,朝鲜君臣欢欣鼓舞:“看来顶多再打两个月,日本人就要被赶下海去了。到那会,咱们就可以逍逍遥遥地返回汉城继续安心地发展经济……不对,是安心地搞内部斗争了。”

李如松应该没那乐观。

平壤之战,他利用日军分散之际,集中了两至三倍敌方的兵力,加上密集的大炮提供的火力支援,击败日军。如果这一笔买卖都做不下来,那也太没面子了。

但是,此战过后,后面还有十几万的日军要打,汉城的那一大砣就有四五万人,跟自己的兵力相差无几,又是守方,地利自然是没有的了。

谈完地利说人和。平壤战后,李如松以李如柏为首功,将首先登上城头、为攻陷牡丹峰付出重大牺牲的浙兵晾在一边,双双受了重伤的吴惟忠和骆尚志差没点给气得成为战损名单上的一员。浙兵人数不多,却有宋应昌、袁黄等人的支持,又因平壤之战的出色表现被朝人赞“南兵轻勇敢战,故得捷赖此辈”而拥有大量的异国粉丝,李如松明目张胆的搞派别斗争,搞区别对待,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这人肯定是和不起来的了。

二十七 侵略朝鲜之文禄之战(八)

天时对明军同样的不利。朝鲜的春天来得早,气温虽低,春雨却是已经下了起来,原本冰封的大地开始变得泥泞不堪,李如松最为强大的嫡系骑兵的发挥受阻,重型装备也运不上来——这又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从李如松军入朝之后,明军的后勤供应一直没有满足要求过。那朝鲜君臣自然是希望明军来得越多越好,可回头一看自家那连老鼠都饿得死的粮仓,又是愁怀百结:明军是来帮自己打仗的,别的不说,饭要管饱吧?可自己手上还能掌握地盘只有那么巴掌大,刚到义州还得靠明神宗送的几万两银子开伙,一下子来四五万人,自己到那去给有人家开饭去?

柳成龙等人只得想尽一切办法,派人四处搜刮,甚至还从海路运来全罗道等南方未沦陷地区的粮食以供应明军。

宋应昌等人倒也理解朝鲜人的痛苦,在罗集各地大炮的同时,还从国内调集了部分粮草。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5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5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