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元就对付吉川经兴的第一步跟对付小早川元繁没啥区别:发动家臣造反。吉川经世、森肋祐有等人本来对吉川经兴扭来拐去很是无所适从,对其重用大盐右卫门尉也相当不满,有毛利元就在背后撑腰,叫声是越来越大,要求吉川经兴退位。
就在吉川兴经焦头烂额,疲于应付之际,毛利元就不失时机地向他抛出了一个方案:让咱家的小孩少辅次郎跟你家女儿订婚,然后认你家小孩千法师为养子,这样一来,你不用再受家臣的气,日后继承吉川家的无论是千法师,还是你的外孙,都还算是你家的人,有了双重保险,你还怕个啥呢?
吉川兴经算术水平可能不怎么样,绕着绕着就被毛利元就绕晕了:这样嘛,也行!
一五四七年二月,吉川兴经让位于少辅次郎,亦即吉川元春。
三年之后,吉川兴经与千法师被杀于深川馆。毛利元就不但斩了草,还除了根。
小早川家、吉川家先后落在毛利家的手上,加上在数年前,毛利元就就将家督让给了长子隆元,毛利氏遂形成了毛利元就“垂帘听政”,长子执权,二川护驾的政治体系。三子分据郡山城、日野山城、新高山城,形成新一代的铁三角。为了搞好儿子们的团结,据说毛利元就还搞了个“三箭之誓”,天知道这是真的还是抄书而已。
此时的毛利元就是坐拥三家之力为自己政治军事核心,以宍户氏等外戚为中圈,外围则是其它国人领主的地区级牛人,可以说得上是安芸新时代的开山怪级的人物。但他毕竟还只是安芸国的一方国人领导而已,距战国大名还有一步之遥。为了这一步,他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五四九(天文十八年)四月,他组织了吉川、小早川的新任当主,也就是他的儿子们到山口城学习考察。山口城的繁华宏大震惊了郡山城的小地主毛利元就,大内氏的慵懒与漫散也让他认识到这头大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尤其在与陶晴贤等人的会面后,他觉察到大内家歌舞升平背后暗流涌动,正是自己借鉴对象与下手机会。
回到郡山城,为了净化纯洁内部,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变乱,他立即着手在安芸搞大清算运动,也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放逐了小早川元繁、杀死了吉川兴经及其子千法师,顺便把井上元兼灭了个族——井上氏的老前辈井上元盛在毛利元就的父母去世后,以监护人的身份把持了元就的猿挂城,吞没了税收,把好好的一个富二代整到沦落街头要饭的地步。到了井上元兼一代,他们依然跋扈异常,经常不出席评定会议;就是参加活动,还非得抢领导的风头;不向领导家里走动,也不与同僚搞好关系;不参加家族的军事行动,出劳役不积极;不交税还将私征收税费,夺取他人土地等等——这些都是毛利元就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指责井上氏的内容。当事人证词的可信性,怎么样都得打上个百分之五十的折扣吧,尤其是毛利元就这种大阴谋家。
不出毛利元就意料之外,一五五一年(天文二十年),“大内氏家老陶晴贤杀其主义隆”。
长期以来,大内氏内部形成文治派与武断派两伙子人。单从名字来看的话,这两派的区别并不难理解:文治派是文吏为主的一伙;武断派当然就是手握兵权的陶晴贤等人了。
大内家内部的这个派那个党估计是没有派规党章的,不过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利益需要联结起来松散的政治联盟而已,改投敌方阵营是常有的事。到大内义隆当家长这会儿,文治派的首脑是相良武任,成员主要是冷泉隆丰等文吏和被大内义隆收容的公卿们;武断派的主要成员包括陶晴贤、内藤兴盛、杉重钜等人,大多是手上有兵权的人。
在大内义隆初执政阶段,武断派是战绝对上风的,毕竟人家有枪有兵,自己得靠人家打天下,不能慢怠了人家。
在第一次月山富田城之战后,相良武任的先见之明使得武断派们嘴短气短,大内义隆对争霸天下失去了兴趣也使得文治派受到重用,武断派被冷落。相良武任等人趁机打压武断派的势力,两派的摩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最后激情四射,火花迸发。
两派的敌对态度是如此的浓烈,连整天沉迷于莺歌燕舞的大内义隆都能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儿。他试图通过联姻的方式解决两派的问题,结果是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