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复兴(二)
由于当年足利义教还没来得及把足利政知弄到镰仓公方的领导岗位就翘了辫子,于是镰仓的一把手就空缺了下来,镰仓的事务在此后一段时间里一直由自恋自艾的上杉宪实处理。这位爷在永享之乱后的六七年时间的,锲而不舍地向京都展开银弹攻势,为小屁孩永寿王丸打通关节。他还声称:永寿王是诸族共同拥戴的关东之主,我如今老了,不知道还能撑几年,如果幕府不把永寿王放回来,只怕日后关东局势混乱,难以控制等等云云。
把永寿王丸放回镰仓去,事实上等于将四代、六代将军的努力都附之东流,给自己扶起一个竞争对手。如果是将军当权的时代,那上杉宪实的要求连想都不用想,立马就会被打上个红叉叉。
可是,如今时势不同了,现在是所谓的“管领政治”时代,幕府里话事的是细川氏和畠山氏的管领们。对他们来说,以后镰仓跟幕府怎么处,那是将军大人考虑内容,自己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稳定时局和家族的管领之位,关东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发生动乱肯定不会给他们的政治成就加分的,拿了关东诸位大佬的那么多银子也让他们对永寿王丸充满了由衷的同情——尤其是曾经被义教修理过的畠山氏,反对永寿王的复职更有可能给自家毫无来由地惹上一个敌人。
于是,永寿王丸重返镰仓已经成了为定局。
一四四七年(又说一四四九年),永寿王丸重领镰仓公方,受御太刀和御马,并返回镰仓。自认为对老长官足利持氏的死负有责任的上杉宪实欣然辞职隐退,他的职务经过一番曲折后由还俗的上杉宪忠(宪实子)接替。
此时的上杉宪实大抵认为自己虽然不能救下持氏的命,但至少也给永寿王丸复兴了他家的基业,多少也可以补偿自己的一点过失了吧。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举动却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祸害,还给不久后的关东造成了动荡与不安,是功是过,还真难评说。
一四四九年,永寿王丸元服,起名足利成氏。他出生时并没有被谁看好,甚至连他是哪年出年的都没有人清楚的记得(其出生年份有永享六年(一四三四年)、永享十年之说),如今却作为为镰仓第五代公方登上政治的舞台,喜矣悲矣?梦耶幻耶?
足利成氏很快就适应了大起大落对他心态造成的冲击,开始有板有眼地处理起政务来。他在一四五零年组织了一次盛大的法事,名为记念梦窗国师(梦窗疏石(1275~1351),有名僧人,海龟派人士。据说他“群书一览,皆能持记。九岁出家,十八岁为大僧”,天生的和尚胚子)百岁忌。但是,很显然,他肚皮里面压根就不是这么想的。
在法事期间,足利成氏接见了父亲不少的旧部故人和战死家族的遗属,比如结城氏朝的儿子重朝等人。足利成氏对这些忠诚之士和遗属来投十分高兴,赐名重朝为成朝,以其为近侍。
以此为契机,在镰仓公方名号的召唤下,築田、里见、结城、小山、小田、宇都宫等昔日的旧部或敌人都旗帜声明地表示了对公方的拥戴与忠诚。
对造成其父兄被杀的山内、扇内上杉氏,成氏似乎并没有特意的怨恨的意思。结城等人的聚集却引起了上杉氏的不安:这些人都有不少亲亲戚戚死在了永享之乱中,与上杉氏有着杀父杀兄之仇,是事实上的反管领家力量。既便公方没有对付上杉家的意思,异日受到这些人的制约,未必不会对上杉家进行攻击。一旦事情发展到那个地步,又该如何是好呢?
上杉氏及其家臣的焦虑在双方不断升级的摩擦中似乎变成了现实。
宝德二年(一四五零年,这个时间点似乎有争议),山内上杉氏的家臣长尾景仲与扇内上杉氏的家臣太田资清决定对忠于成氏的築田持助发动的摩擦进行反击。四月二十日,长尾、太田的部队五百多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迫近镰仓——他们的攻击目标不是小喽啰築田持助,而是他们认定的幕后黑手足利成氏!
足利成氏并没有时间成立起成规模的公方常备军,镰仓守备空虚。听闻上杉军来攻,成氏立即连夜落荒而逃,跑到了江之岛上避难。长尾、太田联军追至七里滩,将在此防守的小山氏八十多人送进了黄泉国。
千叶、小田、宇都宫等人听闻管领家率先发难,火速集结兵力,堵住长尾、太田家的进攻路线。一场混战,管领家方面被打死了一百二十多人,被迫后退到相模糟谷庄。
事件发生后,上杉宪忠以家臣私自发动袭击为由,请求公方的宽恕。
信送走后,上杉宪忠不放心,还是在相模的七泽山布下防线,战争似有扩大之势。
已经出家当了几年和尚的上杉宪实发现自已还真是没办法搁下担子,为了平息冲突,他不得不委托道悦和尚向足利成氏说项,还决定如果不行,自己就亲自下山。长尾景仲此时也写信向成氏认罪,说完全是自个和太田自作主张,吓得公方尿裤子,真是过意不去啥的。
在幕府的调停和上杉氏一方的“道歉”下,这场乱事就这么压了下来,上杉氏只不过因被管教不严为由被轻描淡写地训斥一顿,连长尾、太田二人都没有受得处罚。
毕竟,镰仓公方对上杉宪实多少还有点敬畏,上杉氏的严阵以待也让他们找到不空子,足利成氏还需要时间来甄别、整合自己的力量,树立自己的权威、实施自家的德政也需要一定的过程,现在并不是发作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