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高丽人的颓势一直持续到李成桂的崛起。这位朝鲜太祖打过红巾军,收拾过自家人,打起倭寇来手也不软。一三八零年,全罗道一战,李成桂击杀倭寇数百人,把海盗们打得元气大伤,从此不敢掠李成桂的锋芒。李成桂也凭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下的威望,在十二年后投靠了朱元璋,取代高丽庄宗,建立了李氏王朝,成了朝鲜太祖。

在一三八九年、一三九六年,李成桂先后两次派人出击对马岛、壹岐岛,主动打击倭寇,朝鲜方面称这第一次和第二次对马岛征伐,日方则称这两次攻击为“康应外寇”。

一四一八年,朝鲜历史上评价颇高的世宗大王李裪接了自己哥哥太宗的班。虽然朝鲜的史书对他们的交接班写得相当的平和,足有鸟生鱼汤的风范,事实上背后不知有多少的刀光剑影。太宗的两个儿子先后被流放或者出家当了和尚,退位的太宗在背后亦一直掌有权力直到一四二二年他死去,世宗大王的那张椅子并不怎么的牢固。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一四一九年,在听闻有一百九十多条船的倭寇在对马集中,准备骚袭朝鲜后,李裪(亦有证据说是太上王李芳远下的命令,“蕞尔岛夷,一举可歼!”,倒是李裪是主和派)发动第三次对马岛征伐,这也就是我们在第一章就已经提到过的对马岛主权争夺问题之来由——尽管朝鲜的史学家们以高度的革命干劲和极度的民族自豪感,“发明”出了任那是朝鲜在九州的殖民地的观点,但只有这几次出击,才是多方共同承认的事件(海盗入侵事件不算)。

当年六月,朝鲜集结一万七千多兵力,战船二百多艘,以李从茂为主将,柳迁显等人辅之,以牛刀杀鸡之势,高喊着“大刀枪,向鬼子头上砍去”,向对马岛抢了过来。

六月二十日,朝鲜军抵达对马,顺利登陆,初战得手,击杀不知是寇是民或者亦寇的日本人百余人,解救了一百多名据说是明朝的人质。其后数日的几次战斗,李从茂上报数字是:俘敌600余,杀敌200余,也不知道李氏有没有奸商之才,是否往战绩里掺过水。

随后的战况便是一笔糊涂账:日本人自称,他们居然挡住了朝鲜人的进攻步伐,还给朝鲜造成不少的杀伤(据说朝鲜方伤亡了二千五百多人)。

在一片云雾中,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是:对马岛守护、宗氏的第九代当家人宗贞盛尊头无恙,而朝鲜军在七月初撤离对马岛。朝鲜人声称,那是宗贞盛服软投降了;宗贞盛却告诉京都那边:咱们打退了朝鲜人的进攻。

按说朝鲜方的战斗力虽然麻麻地,以剩下的一万五千人去对付宗贞盛几百人马还应该不在话下,所以朝鲜的记载应有较高的可信性。不过,日方的记载亦未必是造假,毕竟山高皇帝远,宗贞盛这位年轻滑头怎么说,他们也就怎么记了——这位爷后来在一四四三年,跟朝鲜方签订了一个“嘉吉条约”(亦称“癸亥条约”),给几百年后的韩国人抓住日本的小辫子:当年宗贞盛承认咱是宗主国哩,对马应该算是咱家的地盘哩。

宗贞盛大概不知道,自己当年签的一个协议,居然会引起几百年后的日本与韩国人的口水仗吧?

仗打完了,倭寇少了,日本来人却多了。公派的私人的使者络绎不绝,朝廷、将军、各国守护甚至是本钱大点的土地主都跑到朝鲜来。他们求的不是包养,而是做生意。

李氏王朝担心对日贸易的扩大造成朝鲜的赤字,但他们同样担心断然的拒绝日本人的要求引发更严重的倭患。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乃而浦、釜山浦、盐浦作为开放港口,日方可在这“三浦”进行贸易,并限制每年日本来朝鲜的船只,这也是前文所提到的《嘉吉条约》的由来。

朝鲜砌起的贸易壁垒引起日本的不满,双方的矛盾并未因《嘉吉条约》得到解决。每年从列岛到朝鲜的贸易船远不止规定的只数,许多船只仍然发挥了日本贸易船只的光荣传统:做得成生意是为商,做不成生意就抽刀子砍人当海盗。乃而浦等“三浦”日人云集,各式人等把这里当成了冒险家的乐园。许多日商干脆在这里安家落户,赖下来不走了,大有把这里开拓成日本殖民地之势。朝鲜政府虽然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中的怒火却越烧越旺。

一五一零年,“三浦之乱”在双方的摩擦中暴发。朝鲜指责日本非法移民,不向朝鲜交给税款,不服从朝鲜的法律,还包庇窝藏海盗,抢劫加德岛,要求宗氏严加管约束自己的人,否则就要驱逐日本的非民移民;日本人则认为朝鲜官员压榨日本移民,破坏双方约定的贸易往来,从而激起日本移民的反抗——日本人态度的跟数百年后中国人与日本开垦团冲突时对中国人的指责如出一辙,偏偏忘记了他们跑到人家国土上去干嘛事的,对一个强行闯进我家的人,我有必要尊重他的权利吗?

日本人并不以朝鲜政府的威胁为然,反倒先下手,把三浦给占了,在对马岛宗氏的支持下,对周边发动袭击。

根本没有想到日本人那么大胆子,毫无准备的朝鲜被打措手不及,官府被占,民众被杀,沿海一带,狼籍满地。

暴怒的朝鲜立即调动大军,将宗氏和日本移民联军击溃,斩杀了数百人。

平息乱事后,朝鲜对日态度移向强硬,中断与对马的来往,关闭了三浦。二年之后,朝日重新签订《壬申条约》,虽然日方要求恢复到《嘉吉条约》的贸易水平,朝鲜方面却仅答应对日开放乃而浦(后来又加了个釜山浦),并且不允许日人居留,双方的来往就此日益式微。

“三浦之乱”没给日本人带来任何好处。事实上,正处于战国时代的日本没有任何能力来支援发动“三浦之乱”的日本移民和宗氏,促使他们发动这次暴乱的底气不过是无知的暴横、盲目的自大和对朝鲜软弱的幻想。

事实证明,对日本人,靠“抗议”和“关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把他们打疼了,打趴下来了,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3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3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