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资料时,很偶然的,发现了篇文章,声称:“元军的战斗力不如日军”,作者倒也没把日军的盔甲、武士刀等等法宝拎将出来献宝,只是说暴风之后,元军还有四五万人之众(这倒跟抄书者的估计差不多),元军将领等如能振奋精神,团结一心,指挥得当,应该还能一战等等云云。其逻辑让抄书者看得一愣一愣。
要知道,元军的给养大多数是通过船运的,暴风过后,运粮船大多数已经沉入海底——按大的数字估算,江南军船只三千多四千条,东路军是九百多条,暴风过后损失了四千条,满打满算剩下不到一千条,且按金方庆在六月底所说,军中还粮一月,到暴风来临时,东路军事实上已经是靠江南军接济渡日了,风暴中却又以江南军损失惨重——没有粮草的军队还打个啥仗?
登陆作战靠的是船,在风暴中损失最惨重的应该是轻型的登陆船只,彼时的元军还没有足够的船只发动一次象样的进攻同样是个大问题;一下子死了那么多的人,受暴风雨打击的元军士卒看着满海的同袍的尸体还有多少战斗力同样是个问题。暴风雨光顾之后,元军已经败了,纵使白起卫青复生,也无能为力。
其实如果硬要捣鼓出一个叫做“战斗力”的指标出来,那么兵员素质与数量、指挥水平、战术运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人员精神状态与体力状态、持续作战时间、战备的准备水平、地形气候的作用、临场的发展等等都是影响一支部队战斗力的因素,个人的军事素质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而不是全部。单纯的认为“谁比谁厉害”,那是对小孩打架评价方式,战争不是这个样子的。
另一种观点则是轻视日方者的态度,他们认为日方不过是依仗“神风”的影响,才得以击退元军的攻击,否则以双方的力量对比,日本早就是中国的“一个省”了。
这种观点大抵是无视正是在日军的阻击之下,拖得元军迟迟不能展开全面的登陆作战,被迫停留在海面上,才被台风毁灭的事实。日军在文永之役后所作的种种准备以及在战时的日军的顽强抵抗是决定弘安之役胜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台风则是给予元军的最后一击。
历史是既定的事实,并没有什么“如果”可方,但分析历史也没有“如果”的话,那么我们会少了许多获得经验与教训的机会。那么如果没有台风的袭击,那么最后的战争结果应该怎么样呢?
如果确实没有台风的袭击,元军确有较大的机会登陆上岸。日本并不是太平洋上的小岛,九州处处都有可以作为登陆场的地方,元军利用船只机动,比陆上的日军方便,可以任意选择日军防御薄弱的地点攻击。
即使仍选取博多一带登陆,占有绝对人数优势元军在分为三路每路与日军相当的兵力后,甚至还可以掌握有一支二万人的战略机动队,元军完全可以多点登,分散日方的防御能力,以机动兵力攻击其防线弱点,从而击破日军防线,顺利登陆。
攻入日本内陆的元军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的麻烦,他们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兵员、粮草及准备的补给问题都很难从本国内得到解决;为占领地盘和屯田产粮将造兵力分散和减弱元军的战斗力;以步兵为主的元军机动性能不够,无法发动闪电战等等。而且,日本方面的抵挡意志不容易轻视,击破日军九州防线的必定招致镰仓方面的围攻。如果日军立足于围困,实行坚壁清野,依仗山地丛林固守,不轻易发动三三两两的轻率进攻的话,元军立足的机会性不大。在抄书者看来,既使元军能登陆成功,那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并不说明日军的失败,也不能表明元军的胜利。
此役之后,忽必烈曾于一二八三年下令再次建造征日的战船。可是,失败似乎成了传染病,十三世代八十年代的元军个个不能幸免,对越南、缅甸、爪哇的进攻全部以失利为告终,死伤无数,蒙古铁骑在丛林水网沼泽之内成了豆腐兵。
与此同时,元朝自己内部为汗位也发生了战争,窝阔台系的海都与忽必烈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海都感觉到汗位本来是他家的,如今人家吃香喝辣的,自己倒天天啃窝窝头,便象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屡败屡战,不断地组织反忽必烈联盟,象赶亲戚一样不断的带兵来这边串门。一直到忽必烈过世,这场骨肉之争还没能决出胜负。
元朝初期发生的农民起义之烈也是中国历代所少见的,一二八三年官员上报的奏章说:“江南盗贼,相挻而起,凡二百余所”;一二八七年,宰相桑哥又称:“江南归附十年,盗贼迄今未靖”,一二八九年,“江南盗贼凡四百余处”。
从桑哥的奏章来看,这些盗贼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强盗小偷,其中大多数应属不堪元朝统治者的压迫而起义造反的农民军。杜可用、陈大举、林桂芳、钟明亮、杨镇龙等人先后揭竿而起,反抗蒙元统治者。其中渐江人杨镇龙的起义号称有兵十二万,规模相当的大。
在后院四处起火的情况下,桑哥等人坚决的反对忽必烈征日的计划。要报复日本人,忽必烈实在是有心无力。
在弘安之役十一年后,忽必烈似乎是突然想起了那个让咬牙切齿的日本。眼看自己已经年近迟暮,居然奈不了日本人的何,连个平等的盟约都没跟人家签得上,真是连死都眼闭不上。在他的催促之下,高丽使者硬着头皮,出海东行,心想不妙,看样儿这次非把老命丢在日本不可。
这时镰仓已经换了主人,强硬的北条时宗由于硬过头了,早在一二八四年去世,享年仅三十四岁。
然而,他的继任者对待元朝的外交政策却一样的强硬,一个字:“战”!并立即派人前往两个战略要地,九州和神社,开展战备,煞是紧张了好一阵子。
尽管元军无法成功入侵日本,旷持日久的军备却成功地拖跨了镰仓幕府。
一二九四年,忽必烈去世,征日的计划就此终止。之后元朝的数次外交努力,一如既往的没有得到镰仓与日本朝廷的回应。
在元代之后数十年统治期间,元朝统治者并没有与日本保持敌对状态,双方的官“路”不通,民间的贸易往来却密切如常。东海之上,船只如织;两国口岸,旅人涌动,似乎已经忘记了葬身于鱼腹中的十万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