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国在这几年并不平靖,家里的板砖拍得很厉害。洪荼丘把金方庆打成了***,并向忽必烈汇报说:高丽国内不稳,随时有可能爆发政变、造反啥的,高丽的忠烈王似乎也对您老人家有点不那么的忠心,最好能对高丽实行军管啥的——洪荼丘是高丽死心塌地的投降派洪福源之子,因洪福源死在主战派的手上,故此对本国恨之入骨,对高丽的态度历来是能踩就踩的。或者在他的心里,早就认为自己有朝一日能成高丽王也不一定,忠烈王和金方庆是拌脚石,能及早除去最好,不能,也要让他们惹一身的腥吧。
忽必烈没有理会洪荼丘的挑拨,把他从高丽调了开来,承认忠烈王为元宗室近亲的地位,还表示高丽的事务由高丽人管理,自己不驻军、不遥控,只要忠烈王好好的干,自己绝对不会亏待高丽。
得知自己的帽子无恙,忠烈王这才松了一口气。
就在忽必烈下令江南建造战船的同时,要求高丽提供九百只战船的命令也下传到忠烈王的手下。尽管高丽国的财务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但是作为人家的“女婿”,对老丈人家的要求自然不能推托。忠烈王无可奈何,只得极力奉承。高丽沿岸,再次响起叮叮铛铛的修造船声。
一七八零年六月,忽必汗召集各部将领推敲征日的细节问题。会议成立了“征收日本行中书省”,忠烈王、阿刺罕、洪荼丘、范文虎等分任左右丞等职,重新起用的金方庆为高丽军都元帅——行中书省是元代的省一级的行政区划。战还没打,蒙元的最高统帅似已把日本当作元朝的一个省纳入自己囊中了。在他们看来,征服日本大概只是时间问题吧。
按元统帅部敲定的作战方案,蒙元军的这一次进攻,分两路展开。由忻都、金方庆、洪荼丘分统驻扎在高丽的蒙古、高丽军队、“志愿军”四万人为东路军,依文永之役的旧路线出发,陷对马、壹岐;范文虎统领的“蛮子军”十万组成江南军,从江南集结出征,北行至壹岐与东路军汇合。两军会师后联手攻击太宰府并相机发展,征服日本。
因为兵力太多,又分两路进击,组织协调是个大问题。忽必烈为此令阿刺罕为全军总协调,后阿刺罕“以病不能行”,改任阿塔海,但未到任。所以,在后来的进攻中,两军沟通、配合得极为不畅通。
忽必烈并没有轻视日本人的抵抗决心,这一次征日大军中带有农具、种子等与打仗不相干的东西,是应为侵入日本内陆后屯田用的物品,看来忽必烈也不指望能对日本速战速决,要打坚久战了。
为利于长期作战,免招至日本国民的集体反抗,他还要求诸将管好自己的队伍,不要胡乱杀人,“取人家国,欲得百姓土地,若尽杀百姓,徒得地何用。”等等。
一二八一年正月,忽必烈召集诸将,作战前的最后一次动员。
二月,诸将出发,分头作大战前的最后准备。
五月三日,在忻都、金方庆带将的带领下,征日东路军战斗兵员四万人在一万多水手、舵工等后勤人员陪护下,缓缓驶离合浦港,驶向对马岛。日方称为弘安之役的蒙古第二次入侵,在双方数年的紧锣密鼓的准备后,正式进行了交战战阶段。
狼又来了!
由于江南军的航线比较长,为了等候“蛮子军”们前来会合,东路军的进军拖拉程度甚于文永之役。他们在海上晃悠了差不多二十天,直到二十一日才抵到对马岛。如同在西亚东欧一样,元军首先派人到岛上要求投降。
被蹂躏过的对马人对几年前元军的暴行记忆犹新,宁死不肯投降。
元军呼啸登陆,向日方发动进攻。对马岛弹丸之地,怎么加强也强不到那里去,日军微弱的抵抗很快就被湮灭在如浪潮般袭来的敌人兵锋之下。然而,在他们抵抗停止之前,他们杀死了数名元军的郎将和近百名的士卒。
元军随后在岛上进行了大屠杀,逃散入山中躲藏的老百姓纷纷被搜了出来杀死,多灾多难的对马岛再一次陷入了血海之中——忽必烈的第一件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些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兽兵根本不管他的三令五申。其实,战争原本就是人类发明出来的怪兽,血糊糊的大口不知道吞噬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它又何时文明过呢?
东路军在攻下对马之后,为了争功,决定不再等待江南军前来汇合,以现有兵力,直接发动攻击。
五月二十六日,蒙元军东路军在壹岐岛附近海域兵分两路,主力南下攻击博多;另一路偏师作为牵制兵力,向东攻击长门国。
六月六日,东路军进至博多湾。
镰仓的战时动员机制发展了作用,上一回吃了大亏的武藤经资和大友赖泰已经集中了四万多兵力在石墙后等候敌人的进攻,连武藤资经八十四的老父亲武藤资能都披甲上阵。这样一来,日军在战争初期的兵力就超过分兵两处的元军北路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但有工事为依托,还有从各地源源不断地赶来的援军,而元军的江南军此时还不知道在那里。
尽管如此,元军统帅还是决定发动决然的进攻,他们最先的攻击目标是博多湾中间的志贺岛。
为了策动对志贺岛的进攻,除了分兵一部佯攻今津之外,元军的主力舰队将志贺岛团团围住。开始了为期两天的以志贺岛为中心的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