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这篇不无威胁之意的国书先是送到镰仓,年轻气盛的北条时宗在上面写了个批复:不回复,转交朝廷办理。

公元一二六八年二月七日,蒙古的国书和高丽的副牒送到京都。

尽管朝廷事先对蒙古使者的来意应有所耳闻,摆在面前的蒙古与高丽国书带京都带来的冲击,仍不谛于九百年后落在长崎广岛的那两颗原子弹。朝廷就如何处理这个事关本国生死存亡的“国家之珍事”召开了数日的争论,唇枪舌战,激辩终日。

最后,还是祖传的外交态度占了上风:这位不知道那里来的蛮子蒙古人不但自称皇帝,还以天皇为国王,无礼过甚,同意镰仓方面的意见,不予回复。

镰仓执行得更是干脆,连朝廷不准备回复蒙古人的意见都没告诉高丽人,就这么把他给搁在旁边凉快去了。

高丽使者潘阜在大宰府那里等呀等,一等就是大半年,愣是不见日本人来答复,郁闷得头上都长满了草。当年年底,在受尽了冷眼之后,眼看再在这里呆下去只怕连船票都卖不起了,他们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当他们踏上故国土地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潘阜们大吃一惊:高丽境内,人喊马嘶,尘土滚滚。高丽官吏在蒙古人的驱赶下,四处拉丁造船,运草备粮,全国到处都叮叮铛铛;一队又一队操着不同语言的军队源源不断地开了进来,整个高丽简直就是一个大兵营。

就在潘阜出使日本后不久,高丽国王元宗派人到大都报告使团已经出发的消息。忽必烈却似乎失去了耐心,不仅把高丽狠狠的骂了一顿,说高丽不肯出兵助蒙古,故意隐藏实力,要求高丽打造战船,对付南宋与日本,“尔国若有难,朕安能不救乎。朕征不逊之国,尔国出师助战亦其分也。尔归语王,造战舰一千艘,可载米三四千石者。”。

高丽使者跟这个蛮横无理的大哥也不敢据理力争,只是强调困难是存在的,条件是很艰苦滴,但既然大哥大有指导,小弟我高丽一定努力按时完成等云云。

忽必烈听后,这才颜色稍解。

元宗听到使者传回的命令,有苦说不出,只得依令勉力而为之。在潘阜刚回高丽的时候,高丽方面已经造船千艘,但是仅募得兵丁万余人。高丽的哭穷水平也真不差,虽然他们不算什么大国,要全部动员起来应远不止这个数。

高丽使者无功而返的消息传到大都,忽必烈大抵认为高丽出工不出力,面子也不够,即令高丽人为向导,黑的为主使出使日本。

这第二次出使的结果,比第一次还不理想。蒙古人蛮横,日本人自大,两厢一碰,火花是免不了的。所以,使团刚到对马,就跟日本人打起了群架。蒙古人再牛,也不敢在打完架后继续去日本,遂抓了两个日本人就回来了。

完成不了使命,却抓了两个无关紧要的日本人,忽必烈又好气又好笑,叫高丽人把这两位倒霉蛋送回国去。这两位分别名叫塔二郎、弥二郎的小百姓倒是因祸得福,出国旅游了一番,好吃好喝,还参观了大汗的宫殿,简直就梦游了一场。

与塔二郎、弥二郎一道到日本的还是蒙古中书省(外交部)的一份外交公函。这份外交公函兜了一圈,又跑到了京都。

这次,日本朝廷方面认为应该给蒙古人一个回复;镰仓却仍然如旧,强硬地把回函给扣了下来。高丽使者再次无功而返,照样是不得要领。

忽必烈紧锣密鼓地准备了两年的对日本战和两手抓的工作,在一二六九年,却不得不停下来了。

原来,他的桥头板起火了。

高丽的局势一直不稳定,公元一二五八年,主战派崔氏被族灭,国家权力名义上回到了国王的手上,亲蒙的国王派与主战的武臣们的矛盾却一直都很尖锐。就在黑的们在对马跟日本人群殴的时候,当日发动清剿崔氏的金仁俊与林衍发生内诓,金仁俊被杀。

元宗想趁火打劫,除去林衍,恢复王权,一统江湖。却被林衍嗅到了杀气,先下手为强,于一二六九年十月废了元宗,高丽遂乱。

打了人家的干弟弟,林衍知道忽必烈必不会善罢甘休,遂整顿军备,准备与蒙古血战一场。

果不出他料,忽必汗很快打出坚决干涉别国内政的大旗,派出大军进入了高丽。林衍未战急死,元宗组成还乡团,下令全国停止抵抗,并派兵入江华岛(一二三二年,崔氏为了长期抗战,把首都迁至了江华岛)。

元宗的引狼入室激起了武臣们的强烈反对,以裴仲孙为首的三别抄将士举行起义,以珍岛为据点,四处出击,打击蒙古军和高丽政府军。在他们的带领下,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国,即便是在元朝成立的一二七一年,驻高丽元军仍不得休整,在白山黑水里追逐着三别抄的部队,奔波于命。

公元一二七一年之后,忽必烈加大了对南宋和高丽军事压力,三别抄逐渐不支,被分化瓦解。最后的抵抗派在艰难困苦之际,叨念起了日本,想引进外资,借兵抗乱,便给日本方面写了封信:“咱们几百年前还有并肩作战的交情哩,能不能过来帮个忙呢?”

跟人家捣鼓不清楚日本的朝廷、镰仓的关系一样,估计日本此时也搞不清楚三别抄跟高丽,还有那个什么牛皮哄哄的蒙古的区别,干脆以不变应万变,这封信便一如既往地石沉大海,三别抄期望的白村江时代的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场面并没有出现。

一二七三年初,三别抄的余烬基本上被扑灭,在南线,元军也打开南宋重镇襄阳,胶着了数十年之久的襄樊战役终于以蒙古人的胜利而告终。踌踌满志的忽必烈一面强迫山河破残的高丽提供兵源、船只、粮食,甚至慰军的妇女,在高丽设置屯田兵,割裂高丽领土为已所用,为征日战争做最后的准备,一边对日本做最后的外交努力。

谈到元朝与日本的外交,有个人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赵良弼。

早在三别抄仍在全盛的一二七一年,名片上印有“少中大夫秘书监充国信使”的赵良弼从开京出发,前往大宰府。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30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30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