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八 蒙古袭来(一)

公元一二六八年的春天,乍暖还寒,四处的樱花已经吐露出满树的烂漫,京都四处陷笼罩在如云似霞的花海之下。

然而,在这个常年最宜赏花的时节,京都的街道上却是冷冷清清的,纵有一两行人,也是面色紧张地匆匆赶路。对政治比较敏感的京都人被一个惊人的消息吓得人心惶惶,无心欣赏这一年才得十数日的美景。

蒙古人要打过来了!

对当日的日本人来说,“于今未闻”的蒙古,经过了成吉思汗(铁木真公元一二零六年称汗)、窝阔台等数代人的南征北战,已经成为横跨欧亚大陆、幅原广阔的一个强无霸。在亚洲东方,他们先后消灭西辽、金国、西夏,到十三世纪中期后,东亚大陆上只有南宋还在苦苦的支撑。

公元一二一六年,成吉思汗以追击契丹残部为由,进入高丽,并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蒙古是老大,高丽是小弟。

这位老大跟高丽以前认的老大风格大相径庭,家里穷得很,小弟家里的什么东西,从毛皮至绸缎加高丽参,那是全部要打包带回家的,所以小弟心里很是不服。

公元一二二五年,一个牛哄哄的蒙古使团在高丽境内被杀。窝阔台即以此为借口,向高丽开战。

一二三一年,蒙军大举进犯高丽,一路摧枯拉朽地连下高丽四十余城,高丽人很快就举起了白旗。

第二年,高丽降而复反,杀死了蒙古留守的达鲁花赤,迁都江华岛,并击退了蒙古的征讨军。

在其后的近三十年间,高丽与蒙古不断地在玩打打停停谈谈的猫抓老鼠游戏,蒙古方面虽然占尽优势,高丽人却也始终未能完全的征服。

公元一二五八年,高丽发生政变,权臣崔氏家族被灭,蒙古与高丽终于暂时结束了战争状态。

早在结束与高丽的战争之前,蒙古人的眼光已经越过了高丽,盯上了日本。此时尚未取得全中国控制权的忽必烈已有上国,四夷臣服的想法。极具征服欲且拥有横扫欧亚蒙古骑兵的蒙古大汗,是不会容忍区区一个岛国游离于自己的控制体系之外的。

就算是对统治日本没啥兴趣,征服日本,算算经济账也是划算的事。前几年他与阿里不哥内部混战,虽然最终取得了汗权,却也造成财政的困难。十三世纪的蒙古族统治者大体上还属于有打劫没建设的那一类人,财政的缺口,只会通过战争来弥补。据说他们还专门为此开设期货市场,出卖还没攻下的城市的财富啥的。

那么大的日本,这张合约肯定不小。忽必烈想。

更重要的是,据说这个日本跟南宋关系挺好的。自己在收拾完内部残局之后,第一个要征服的就是南宋,那些个宋人看似柔弱,却不乏拼死的决心;如能先收服日本,剪除其羽翼,陷其于孤立,再慢慢收拾南宋,那损失就小多了(事实上日本与南宋的交往不过是做生意而已,日本自己国内的事儿还摆不平呢,那有余力派志愿军支援南宋?有算是有想法,也没有那个投放能力啊)。

所以,日本必须拿下!

板是拍下了,怎么拿,却是很让忽必烈头痛的问题:蒙古骑兵陆上无敌,海上的营生却一直不太行,要进攻日本,没有一支强大水师是不成的;征日要分散、折损大量的兵力,对灭却南宋的终极目标极为不利。

还是先礼后兵吧!忽必烈最后说。

公元一二六七年,在高丽人赵彝的建议下,忽必烈向高丽派出蒙古人黑的(兵部待郎,或名里德)、汉人殷弘(礼部待郎)带领的使团,命令高丽王元宗(王倎)助黑的、殷弘渡海,以完成“不战而屈人之兵”、收服日本的使命。

高丽人虽然一直深受倭寇之苦,却也知道蒙古人是让自己替其火中取栗。要是能摆平日本人还好,摆不平的话只怕战火重燃也不一定。这些年来,蒙古人对高丽人并不见得比对西亚、欧洲的被征服者客气多少,烧杀抢掠一点也没少,高丽国内人口骤减,百业凋零,还当蒙古的仆从国打仗,只怕国内老百姓不答应。

因此,高丽对蒙古降服日本的筹谋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反而劝忽必烈,说日本这种地方,穷山僻水,不值得上国兴师动众;还说自己打了三十年的仗,托上国的福才取得和平,希望能让本国休生养息等云云。

忽必烈虽出身于马背民族,大脑皮层却一点也不简单,一眼就看出了高丽人的冷淡与推托,不禁勃然大怒:领导交下来的事,你想办得办,不想办也得办,推三托四算个啥?这事体,你们不单要办,还得办得妥妥贴贴,甭指望在朕的面前玩啥小花招,老大我聪明得很哩,“人道贵诚,卿先后食言多矣,宜自省焉”。

这下高丽国王元宗可麻了爪,去,怕发生变故;不去,只怕蒙古人明天就派城管理过来铲自己的摊子了,这该如何是好呢?

权衡利弊,元宗还是决定帮忽必烈这个忙,上面有个蛮横的老大,他又有什么办法?

经过一番波折后,公元一二六七年底,高丽人潘阜奉蒙古国书到达对马;一二六八年初,他到达大宰府,奉上了忽必烈的国书。国书全文如下:“上天眷命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峰镝,即令罢兵,还其彊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而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東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至用兵,夫执所好。王其图之,不宣。”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3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3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