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北条执权(一)
北条泰时通过了实施“民主制度”和相对比较平稳政策,顺利地渡过北条义时、北条政子、大江广元等人死后的政治空窗期,保障了镰仓政权的相当稳定,他自己也由一个军事首领转为了政治家。
与其祖乃父不同,他的名声很不错,堪有明君之称,各方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即便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史学家们向他吐的口水也比乃祖乃父的少许多。
据说在承久之乱时,大伙儿在开会的时候,他认为朝廷这么做对自家不是很公平,然“普天之下,无非王土。今悍然与抗,非臣子之义”,干脆“宜束身诣阙,唯命是听。天威尚不霁,举族就刑,亦何憾焉。傥蒙赦宥,晦迹山林,以保馀生矣。”。
后来,他统大军出征,第二天又溜达了回来,问北条义时:“号令部署既闻命矣。若乘舆亲征,则何以自处?”。
这两件事一加起来,一个大忠臣形象活生生的跃现于纸上——事实上,作为武士家族中的一员,北条泰时有此觉悟反倒不太正常,这大抵是后人对他的涂指抹粉吧。
北条义时死后,从京都赶回镰仓的泰时明显的处于劣势,幸得北条政子和三浦义村辅佐,他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政敌伊贺局与异母弟。
他处理政敌的手法确实体现了他的忠厚:如果是源赖朝,会步步跟迫,最后把后妈与弟弟迫反;如果是北条时政的话,则会挥起大刀,明火执仗的砍下对手的脑袋;要是北条义时,可能挑激某个对政敌不满的反对派,除去对方,然后高挥正义的大旗,以为死者报仇的名义打击肇事者。北条泰时倒是什么也没有做,他不旦宽恕了北条政村,甚至把还藤原光宗也放了回来当评定众——其实,一个人宽厚与否,倒也不一定要搞些高大全的形象台词,只要看他具体做的事情,就够了。高大全加伟光正,反而让人感觉到个“假”字。
这样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却没有太多的故事流留下来,他似乎不喜欢搞什么和歌,也不喜欢蹴鞠啥的,游乐类的事情似乎跟他没有什么关系,生活俭朴,不奢侈浪费,对朝廷的政策也比较的缓和。除此之外,也就是一些无趣的行政、打官司的事儿。
据说下总国的地头曾与领家因年租问题发生争执,跑来镰仓打官司,北条泰时亲自审理案子。当领家一五一十的说完自己的理由后,本来应予反驳的地头摸摸自己的脑袋,说:“呀,这么一说,确实我不对。”别人都笑他还不经述理,就投降认输,北条时泰却说:“平日他人打官司,无不反复辩论,希望能为自己多争几分利益,现在你一听领家的话,就自认不对,你这份勇气和光棍,亦足可称道”。
原告的领家听后也比较感动,最后双方和解了事。
又据说“三河本野原旷莫”,外乡人过路经常因分不清东南西北而迷路。为了给行人指路,北条泰时下令在原野上种上柳树,形成道路。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为公路搞绿化的记载,“行旅得便,民思之如周人爱甘棠”。
武人的统治,看来也有温情的一面啊。
北条泰时虽厚道,在维护镰仓的利益上却是绝对的强硬。那是底线,任凭是谁,也不能触及的。
贞永元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后堀河天皇让位给自己年仅两岁的四条天皇,自己以上皇的身份主持院政,但不到二年时间,就以二十三岁的“高龄”驾崩(被迫退休的仲恭天皇也于同一年去世)。
四条天皇却是个活泼好动、又喜欢搞恶作剧的小孩子,整天不是调弄这个,就是捣鼓那个。有次,他在“宫廓涂滑石,见嫔御颠仆,以为笑乐”,在得意忘形中自己却也一不小心踩了上去,把自己的小命给摔没了。
这是一二四二年的事情。
甭说躲猫猫没啥事,要出起事来还真的会死人的哩。
四条天皇一死,北条义时当初煞费苦心找上来守贞亲王系的皇族血脉才两代就断了。朝廷官员们议论纷纷,目指顺德天皇的儿子忠成亲王:新的天皇,大概将会是此人吧!
大伙儿认为忠成亲王将继任皇位,并非事出无因。他的背后,站着的是修明门院高仓重子(顺德上皇之母)和九条道家。
九条道家在承乱之后同样也受打击,不旦被罢免摄政之位,连藤原家氏长之职也撤掉了。但他毕意是将军的老爸,平素跟镰仓方面关系也不错,遂很快就恢复了元气,与其子先后任关白摄政,在那个已经没啥权的朝廷里“一门烜赫,势倾朝野”。四条天皇死后,为免失大权,他立即打出大旗:坚决拥护忠成亲王的领导。
他一家子毕竟是现在京城政治的风向标,在镰仓那里多少又有点发言权,所以旗子一打出来,从者自然甚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