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小结
严格来说,平安时代还要过十几年才算真正完结(史学家们一般认为,公元一一九二年,源赖朝建立的镰仓幕府,平安时代结束),武家政权还没有真正建立。然而,平清盛之死可以看作一个标志,即皇权没落的标志。平清盛虽大权在手,仍未能摆脱皇权的影响与掣肘;可是,在接下来的源平合战、源氏相残已经跟皇权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皇权已经沦落成武家争斗的工具。
因此,在这个时候来一篇小结,应该不会让诸位看官感觉到突兀。
长达四百年的平安时代是日本由古代进入到中世纪的过渡时期,庄院的发展与武士的出现是这个时代重要的标志。两者的出现,彻底改变平安时代日本的社会体系,庄院制取代了公地公民制,武家政权取代了公家政权,古朴的古代已成为了过去,纷争时代即将来临。
历代当权者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危机,发布了不少庄园整理的命令。但是,庄园主们通过巧妙的方式,将自己的利益与朝廷公卿阶层捆绑在一起,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让朝廷无法真正恢复对土地的控制权。庄园整理令并未能改变生产关系发展的洪流,在大多数时候,它唯一的作用仅是天皇修理自己所不满意的公卿的工具而已。
由于班田制下的兵制的没落,朝廷逐渐试图驱使武士们为已所用。武士们在驱赶海盗、平息动乱、镇压寺院的强诉中发展的作用让公家深为倚重,逐渐取代了已经过时的军事制度下效能低下的军队与警察机构。但是王室与公卿没有意识到武士阶层力量是他们所不能控制的,失去制衡的武士集团不仅进入朝廷的中枢,最后还成为了公家政权的掘墓人。
抄书者个人认为:那个让许多中国人感觉到充满暴力的日本并不存在于其历史的每一个阶段。血渍是伴随武士阶层的成长慢慢扩大的,并慢慢根植于日本人的思维之中。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新拜了老师,向西方学习,武士的那套思想、精神与价值体系却被保留了下来,稍加变更,发扬光大,造就了一个疯狂的时代。
在最后的皇权时代,日本的政治纷争不断。藤原氏通过姻亲关系,建立了并不是太巩固的摄关政治,时断时续统治了日本近两百年;天皇们也还以颜色,在最后的一百年里开创了院厅政治,驱退了藤原氏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
尽管权力迭代很频率,至少在头三百五十年,斗争可以“祥和”二字来形容,激烈而不血腥,尤其是花山天皇被诱骗出家从而丢掉皇位一节,简直让抄书者认为这是大灰狼与小白兔的故事而不是争权谋利的政治斗争。
但是,继白河天皇开始使用武士之后,在保元之乱中,崇德上皇与后白河天皇违反了不率先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潜规则,双方放出了战争猛犬,改变政治斗争的游戏规则,终结了皇权。
平安时代的日本与周边国家,尤其与中国贸易来往比往时更加密切,九州大宰府成了宋日贸易的窗口。日本王室、公卿与有钱人们对“唐物”的兴致不减,绮罗充满,堂上如花,轩骑群集,门前若市。扬州之金,荆州之珠,吴郡之绫,蜀江之锦,七珍万宝,应有尽有。”,以各种泊来品装点着浮华而奢侈的宫室和居所,为平安时代的华丽添加许多异国的色彩。
但官方的外交上,日本的政策日趋走向封闭,与中国、朝鲜半岛国家的官方来往日益疏淡,仅处于打招呼性质层次。
在次数不多的有官方性质的记载中,日本大体上保持独行不依附的原则,如《日本国史略》记载,南宋明州刺史曾于承安二年(公元一一七二年)上书“献物”,其中有“赐日本国”字样,日本人很不高兴,以为无礼,说“彼以我为东夷,由我以彼为西蕃”——南宋的态度是“赐”,日本硬要记作是“献”,所要死要面子,便是如此。
但是,由这条记载也可以看出,日本并不以中国为尊,也不承认自己是从属地位。不管这种独行的心态是居于什么理由,在个人看来,是值得欣赏的。国弱并不等于国家没有自尊,那怕这种自尊是建立在夜郎自大的基础,自尊得过头成了自大,也是必需的。没有自尊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自大,总比自卑的好。
在独行政策之下,日本游离东亚政局之外,没有受到大唐崩析之后中国、朝鲜半岛国家战乱的影响,专心对内,巩固了古坟、飞鸟、奈良时代对虾夷人征服的战果,努力将虾夷人纳入和族的统治体系。到了平安时代未期,种族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尤其是体系内部、武士阶层、寺院神社的冲突成立暴力的源头。
另外,由于土地的私有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京上诉活动。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些活动定义了“农民阶级反封建、反压迫的政治斗争”,因为绝大多数类似的活动是同样是在体系中人所组织与主持的,农民们最后从抗争中得到的利益也只是极少,但是他们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平安时代也是日本的国风文化起步与走向成熟的阶段。奈良时代之后,日本上流社会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创造并发展了日本的国风文化,创造了假名,以此为基础发展日本的文学、诗歌,奠定了有自己特色日本文化基础。
佛教在这一阶段继续得到发展,并似乎比在其它任何国家的势力都要庞大,对社会的影响比其它任何国家的都深,连日本人都要叹:“南都北岭,僧千万人。恣其暴虐,和汉古今未有之奇祸哉!”
平安时代是华丽的,平安时代也是忧伤的。流水落花叹无情,伊人韶华伤白鬓,华丽也罢,忧伤也好,这一时代终于还是不可避免的逝去了,仅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供后人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