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平忠常没有宣布独立,杀国守,攻击政府机构天皇肯定是不能容忍的。朝廷不得不硬下头皮来,宣布要严厉打击平忠常这样的严重的犯罪行为。
经过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朝廷也知道自己的兵不怎么中用,当年的福将藤原忠文的丰功伟绩也不可能复制,要干掉平忠常,还得以“武”制“武”。于是,朝廷最终选中的人是另外一个姓平的——检非违使平直方。
平直方是平贞盛的曾孙,与平良将、良文派有近百年打出来的交情,挑他来当主将,那就是把正确的人用到正确的地方做正确事情,简直是天衣无缝的人选。
朝廷在委派平直方为追讨使的同时,还任命了同样是非检违使的中原成道跟他一起出征,这位中原成道名不见经传,本来官儿不大,后来又没能建功立业,能在史书上露个小脸已经不容易了。
追讨使是任了,朝廷却迟迟没有授权平直方等人统兵出征——藤原教通打哈哈道:兵者,国家大事也,怎么能随随便就出发呢?当然要挑一个好日子啦?
这一选就选了四十多天,日子还没能定下来。
藤原教通表面轻松,心里却异常的焦急:平忠常是自己的手下,他有事,自己不出手相助的话,以后咱还怎么江湖上混呐?其它的人对不会对咱有异心呢?可是,这混小子这次闹腾的事那么大,成了朝廷的钦犯,咱要朝廷收回追讨令,只怕没那么容易吧?
平忠常也想到这位主子,希望他能给自己在朝廷里说说情。当年八月初,他的几个手下潜过了京城,带来了他给藤原赖通、教通和源师房等人的信,说明自己攻击政府的原由,请求他们为自己申辩:老哥,您若是不敢帮助,以后咱家过年过节的不能拜访您老啦!
平忠常的几位手下没见到藤原教通,便被请去喝茶了。不过,那封信还是送到了教通的手上——检非违使们送的。
藤原教通很焦急,找到藤原实资:平忠常的事情,您老……
藤原实资是“扬名关白”藤原实赖的孙子,继承了藤原北家小野宫流的衣钵,官至右大臣,以硬骨头著称;而且,他资格相当老,比藤原道长还要大上差不多十岁,平日连藤原道长的账都不卖,何况小后辈教通?更加上平忠常犯的事实在是太大了,即便是关白赖通也不能说得过人家老同志啊。
他当下一拍桌子:象平忠常这种目无法纪,无视朝廷的恶徒,还有什么好说?剿!斩!——上总介县犬养为政的后台便是他老哥,自己的马仔被赶走了,他那能不火呢?
藤原教通吓得一哆嗦,下面的话就不敢说了。
在事发差不多两个月后,朝廷终于派出了平直方、中原成道为首的征讨大军,大军的人数是多少呢?200人!没错,你没看错,不是2000人,不是20000人,更不是200000人,确确实实就是200人。你只要用200人,就可以平定了一个在地方牛了多年的武士集团,就可以消灭了一个占了三个分国的豪强,就可以为国家排忧解难,这一切真的只要200人!
电视购物广告可以这么做,但仗是不能这么打的。朝廷想法大概是这样的:朝廷的资金也不怎么雄厚,这200人就算是给你的本钱,启动资金,你就拿着凑合着当当卫队,其它的就靠你自筹资金解决吧,当初你曾祖爷平贞盛不是一点中央投资都不靠,就和藤原秀乡解决了平将门了么?年轻人好好干,加油吧!——日本朝廷市侩得象咱当今某朝政府,中央的盯着地方的盘子,地方的看着中央的饭碗,都盘算着怎么从对方口袋要钱。中央:要搞普九教学楼?要搞通村公路?好,中央给你下计划,配套点中央补助资金,不足部分地方自筹吧。地方:自筹?钱多少也是不够花的,有钱俺干么子搞这些个没名声的东西啊,搞个亚洲第一楼,建个世界第一桥还不更好?一推两推,投那那投资不足,搞出许多楼脆脆,路薄薄。钱花了,活没干好,您说费那么大劲干吗?都收回统一计划不就拉倒了吗?不,这又不行,地方千差万别,不好协调又不好统管,更重要的是不想背责任。于是乎明知道关系不顺,明知道办不好事,还得这么维持下去。又想好处又推责任,天下那有那么美的事呢?
中原成道一看:朝廷的投资那么少,这不是纯心让俺送死吗?怎么看怎么感觉这漫不经心的征伐就是藤原教通的阴谋,啥不得放弃平忠常,才投入那么少的兵力。
狐疑中,他前出到美浓之后,就不肯前进了,据说还来信要求藤原赖通请求关白大人亲自出征,被朝廷喝斥了一顿。他大抵没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没有白手起家的本领,在美浓呆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啥的,在平直方的多次催促之下,才勉强动身前去前线。
平直方倒还有几分武士的豪气,本着有钱要办好事,没钱也要办点事的想法,一边派人赶中原成道动身,一边带着那点可怜的中央财政资金就上场了。
平直方溜达到战场上之后,发现自己反倒象是被讨伐的那个,平忠常却是来征讨他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平直方能保得住命已经算不错,要平定平忠常简直就是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