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期间,还是有事可以做的,那就是把为平亲王背后的源高明给和谐掉,免得他有什么想法。于是,冷泉天皇把守平亲王立了皇太弟。这一改之下,守平亲王与为平亲王的地位逆转,守平亲王才是顺序的第一继承人,就算冷泉天皇立马死掉了,得益者也不会是源高明了。
公元九六八年,冷泉天皇似乎清醒了些,和藤原伊尹(藤原师辅之子,他的舅舅)的女儿生下了个皇子,师贞亲王,也就是后来的花山天皇。但是,这位寄托着藤原伊尹、兼家希望的新生儿并没有能平息他们家的内争。为了立谁为继承人的问题,藤原伊尹与藤原兼家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公元九六九年(安和二年),朝廷发生了多年没发生过的变故,史称安和之变。
由于守平亲王被立为皇太弟,为平亲王的继承顺序位被后推,源高明和为平亲王对此的不满,可想而知。据说源高明当然“大失望,形于言色”——这似乎并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玩政治的人的风格。
源高明其实也算得上是藤原氏的外围裙带关系——他也是藤原师辅的女婿。在藤原家的支持下,经过他自己的一番苦爬,七岁就降为臣姓的他居淘到的官位居然只比老而不死的藤原实赖低一级。
然而,总结千百年来的经验,泰山大人还在时,女婿跟儿子们还可以把酒言欢,相互利用;老同志一死,温情脉脉的窗户纸若被风吹破,背后显出的都是狰狞的鬼脸。当年藤原不比等的四子跟长屋王是如此,今天的源高明跟藤原师辅的儿子们的关系也是一样。
正在此时,据说中务少辅橘繁延、前相模介藤原千睛等少壮派的人物也认为这个时好时坏的冷泉天皇会害死大家,一道商量要拥为平亲王往东国“作乱”。
如同以往大数事先被侦破的密谋一样,这一群人里面有一个与橘繁延不对眼的源满仲。会一开完,他就一溜烟小跑,向藤原善时告发了密谋者的阴谋去了——日本朝堂上的谋反总会出现那么一两个无间道。抄书者就怀疑了,难道他们之前没有一个资格认证手续,连跟自己不对眼的人都会请到团体里来?一次又一次的看完公式化的“谋反”之后,抄书者不禁郁闷地想:难道藤原家的人都那么弱智,就是不会找点新鲜的招数?
据说源高明本人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阴谋,从事发后的处理来看,他也应该没有参与这场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的阴谋。但是,右大臣藤原师尹(藤原忠平五子),本着搞大搞乱的原则,以密谋者们“辞连高明”为由,指证源高包怀祸心,一直想颠覆政权江山。
源高明还是挺高明的,并没有象菅原道真一样凄凄惨惨地死在了太宰府。三年之后,他被召回京师,还算落得个善终,儿子们也都分配有了工作,这与朝廷中无根无基的菅原道真大是不同。
事件中扮演无间道的角色的源满仲,是在承平?天庆之乱中东奔西跑的源基经的儿子。源基经虽然在平定叛乱没干成什么事,但他看出新崛起武士集团的威力,从此改变了家族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京城大臣与武士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前的武士基本上都是“乡下”武士)。源满仲更是接过源基经的大旗,发扬光大,成为了武家源氏的老祖宗。安和之变,正是他投靠藤原氏的契机。
安和之变之后,藤原氏家族内部大概是取得了妥协。公元九六九年八月,冷泉天皇退位,继承皇位的是守平亲王(圆融天皇);同时立师贞亲王(即冷泉天皇头一年所生的儿子)为皇太子——这无疑是一种折中的做法,也给后面的皇位继承增加许多的问题。作为对立的藤原氏两派来说,大抵也只能采取让各自人选交替接任天皇这样的方式了。
或者,这就叫做搁置争议,交由后人解决?
十八藤原氏的肚皮之争(二)
此后数年之间,藤原师尹(969)、藤原实赖(970)和藤原伊尹(972)先后过世。其中藤原伊尹接了实赖的班,做了两年摄政。
在藤原伊尹摄政的时候,高丽国南原府使来到对马。
在中断官方外交关系后,十世纪初期,半岛国家变了天。新罗国在九世纪末期政治动荡不安,分裂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原新罗国、西南地区的后百济国和北部泰封国。泰封国大臣王建在公元九一八年取代了国王弓裔,在泰封国的基础上成立高丽国。
此后三方打了数十年,王建终于统一了朝鲜半岛,建立了高丽王朝。这次高丽国南原府使者的来访,或者是刚诞生高丽王朝与日本恢复外交关系的一次试探,又或者纯粹的贸易来往,不得而知。
尽管日本没有小弟好多年了,他们对高丽人的来访却提不起什么兴趣,支吾了一下,并没有顺势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
后来,在一零七九年时,高丽文宗中风。高丽人抱着死马当活马治的想法,向日本找江湖郎中治病。日本人对高丽高高在上的口气不满——高丽人也牛了,开始在自己的史书记载倭进献文物等等文字,其实不过是商人或者地方官派人来跟高丽搞边贸生意而已——回绝了,日高之间的官方渠道始终没能打通。
对马岛与高丽的贸易(或者叫做朝贡),却是一个特例——由于对马岛地少,山多,老百姓难以维持生计,只能靠搞边贸生意发展经济。因此,对马人每年都以官方的名义派出两次进贡船来高丽“献方物”。高丽为了满足自己上国的优越感,也甘当冤大头,回赐数倍价值的物品给对马地方。
对这种有损日本上国形象的事儿,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有好假装看不见:对马岛对日本中央来说算是边远地区,朝廷没有能力开展扶贫工作,老百姓又不能不过日子。你要他们勒紧裤腰带,为国家挣面子,怎么可能呢?
这种心照不宣的“进贡”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高丽臣服于元朝之后才结束。
当我们将不经意在往外溜的眼光收回到十世纪后期的日本时,会发现上一辈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下一辈更难解决。
藤原氏内部关于圆融天皇与师贞亲王的拥立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能够解决过。到了后来,即便是藤原师辅的儿子们,也都分裂成两帮,藤原兼通与藤原兼家吵得不可开交。兼家坚定不移地挺冷泉天皇和师贞亲王一系,藤原兼通则投向了拥护圆融天皇派——这一手让他暂时取得了优势。天延二年,藤原兼通被任命为太政大臣,并关白万机。
藤原兼通关白得几年,病重将死,在奄奄一息间,突然听闻朝廷准备在他死后,以藤原兼家代之。老爷子也不知道突然从那里来的力量,一骨碌爬了起来,健步如飞,直奔皇宫:“天皇啊,兼家那小子不地道、心怀不轨。万万不可让他接任关白,否则便会亡国灭种啊。如果您认为一定要有人来代老臣的话,那就让藤原赖忠(藤原实赖之子)来接手吧”。
圆融天皇对藤原兼家本来就不太顺眼,遂从之。于是,关白的大权在藤原实赖、师尹系、师辅系手上兜了一圈,又回到实赖系的手中——藤原兼家倒不是发傻了,把关白之位让跟自己势同水火的弟弟就象是借给老虎的猪,那肯定是一去不复返;让给赖忠,就算是有去无回,至少自己的子孙们还不会有立马被清洗的危险。
然而,在这一届天皇的老婆的肚皮的争夺上,藤原兼通与赖忠并没有取得胜利,笑到最后的还是藤原兼家。
圆融天皇元服之后,先娶了藤原兼通女儿藤原媓子并立为中宫。藤原媓子肚子不争气,数年之间没有任何动静,还在天元二年(公元九七九年)去世了。
接着,关白继任者藤原赖忠也把女儿遵子送回了宫中,同样是按兵不动。
最后,在诸女中年纪最幼的藤原兼家的女儿诠子给圆融天皇生下了他的唯一的皇子——怀仁亲王,亦即后来的一条天皇。莫非,冥冥之中果有天数,一定要让不为圆融天皇所喜的藤原兼家得胜乎?
怀仁亲王的出世,并没能改善藤原兼家与圆融天皇一向恶劣的关系。可藤原兼家并不是太在意,因为他已稳操胜券了:以他一向挺冷泉系的立场,冷泉天皇的儿子继位,他必定是监护人;若是圆融天皇的儿子继位,他也必定是天皇的外公。无论将来谁在台上,摄政或者关白都非他莫属——当然,前提是这位老哥必须活得够长。
圆融天皇在台上无所事事地杵了十六年,厌烦大臣们拿自己和侄子当筹码般的调戏。在得到太子的保证后(保证立他的儿子为太子),他于公元九八四年以二十六岁的“高龄”将皇位传给了侄儿师贞亲王,并当了和尚。当然,他大抵还是想以法皇的身份干涉政事的,只是最终的结果还是让他大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