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摄政与关白(四)
别的不说,单就平定元庆之乱的的功绩而论,阳成天皇就应该有个好谥号才是的——虽说他不亲政,但毕竟是名誉上的领导。属下有成绩,也得领导有方,放权你去做才行啊。依抄书者来看,至少谥个“仁武”什么的才够味儿吧。
但是,据说这少年天皇是个辙头辙尾的坏胚子,在宫中养马,宠信一帮宵小,藤原基经不得不亲自出马把这一群人赶出宫去。
阳成天皇不但没有改,反而更加的离谱,“帝犹不悛,捕蛙捉蛇,或鬭犬猿”,这是轻的;严重的是“祈年祭前手刃人”,又“传人升木,而掊杀之”。——这话怎么那么面熟呢?喔,当年武烈天皇曾经过干这事儿。
日本天皇自认万世一统,所以官修的史书里面的天皇们大多都是健康而正面,就算是血统断了层,换了个支系的人来天皇,也是七姑妈八大姨的,在丑化的同时嘴下无论如何都要留点情。但是,当年的武烈天皇是个例外,现在的阳成天皇也是个例外。
这两位在日本历代天皇坏蛋排行榜中高据第一和第二的小弟都是九岁就位,也都是还没到二十岁就下了岗。不同的是,武烈天皇是以死亡的方式下的台,阳成天皇只是下岗。据说他下了岗之后还照样胡作非为,曾把女人衣服扒光,捆住她的两手,扔到水里淹死——就这么个炒蛋的人居然一直活到了公元九四九年才一命归西,真是好人不长命,祸坏活千年啊。
然而,事实上的阳成天皇也未必真的有那么坏,走马斗鸡、捕蛙捉蛇和宠信玩伴不过是小孩子心性而已,虽然与天皇身份不符,亦不至于算得上十恶不赦;“传人升木、而掊杀之”倒是极端恶劣,但说句实在话,这种公式性的语句有多少是真实的呢?除了藤原基经之外,为左大臣兼太子傅的源融传记中未见过对太子的谏言,源多、藤原良世、藤原冬绪等人也不见对天皇有什么抱怨,难道只有老在家里办公的的藤原基经才关心国家大事和天皇成长的?
藤原基经于任摄政后,到元庆四年又任太政大臣。在阳成天皇元服的那一年,这位爷还假惺惺的要求还政于天皇并申请退休——这报告是不是过得几天之后又回到他上手上审批,咱们就不知道。总之,他的官照做,政照摄,而且还起了另立天皇的心思。
藤原基经心目中的新天皇必须是比较落魄,离皇位又比较远,且比较老实的皇族。新天皇不能有太大的野心,还得年龄比较大——这样的人懂得人事世故,没有啥雄心壮志,知道权衡利弊,扶上台后对自己肯定感激不止,就算对自己不满也不会冲动得不自量力的跟自己抢权,给自己制造麻烦,便于自己弄权玩术。
可是,这种人真的不太好找。他想了大半年,终于想到一个中意的人选:当了几十年和尚的恒贞废太子(恒寂和尚),够惨够老更够老实吧?这的条件简直就是拿他来当模子来定的嘛!
藤原基经喜枚枚地跟恒寂和尚打了个招呼:大师,晚到了几十年的皇位,要不?
恒寂和尚一听,脸色煞白,混身发抖,当即跑到河边大洗耳朵,还干起了绝食的勾当,没几天就死掉了。
藤原基经扫兴而回:我知道你是老实人,却也不知道你胆小到这程度,真是罪过,罪过。
他郁闷了好多天,突然叫来手下:去,给咱查查各位老王爷们财政情况。
手下不解:“老大,现在没有哪个老王爷能比俺们有钱了。俺们也漂白那么多年了,这打劫的事,就算了吧。”
藤原基经恼怒道:谁要打劫来着?你们只管查,咱想什么,还用你们提?
他的手下很得力,没几天就把老王爷的情况摸清楚上来了。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倒霉蛋的资料是这样的:姓名,时康亲王;父,仁明天皇;母,藤原泽子,括符:算是您老人家的表兄;天长八年生人,现年五十五岁;为人“少而聪明,好读经史。容止宽雅,谦恭和润,慈仁宽旷,亲爱九族。性多风流,尤长人事”;经济状况,一塌糊涂,如果人家只是债台高筑的话,他要躲债的话,必须要躲到空间站去了。
藤原基经一瞧,得,就选这位爷了,绝对没错的。
因为自己已经吓死了一个恒贞亲王,为防保险起见,藤原基经还是亲自跑时康亲王家里,看了看王爷那徒有四壁的家宅,向他旁敲侧击了几下,接着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时康亲王这会儿已经穷得已经几天没开过锅了,那里管得着是不是傀儡,受不受藤原基经的气哩。他只是问了一句:“最穷不能穷天皇,最苦不能苦太子,对吧?”
藤原基经微笑,点头颌首:“那是当然的!”
换天皇是大家伙的事,为了表现自己的民主精神,藤原基经把诸大臣叫来一起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