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和之变改变了朝堂的格局,在大清洗后,除将行就木的藤原绪嗣与橘氏公外,其余的源常、源信、正躬王等人都是新生力量,是仁明天皇在承和年间提拔上来的,跟前朝的领导人没啥感情。由这些人来组成自己的领导班子,仁明天皇不服用XX口服液也能睡得好,睡得香了——他当然不知道,承和之变最后实际得利最大的不是他,而是藤原良房。但是,就算仁明天皇知道,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谁叫自己短命哩。
这事件对藤原氏倒似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左大臣藤原绪嗣过世,藤原家官职在参议之上的仅剩下藤原良房一人,一直到嘉祥元年(公元八四八年),也不过多了藤原长良和藤原良相两个参议而已。
但是,藤原良房是除去自己的叔父都不眨眼的狠人,藤原家阴谋培训班高级班的尖子生,集藤原家所有阴谋家优点于一身而无任何缺点的一级阴谋师。有他一个在朝堂上,藤原镰足、藤原不比等就可以安心睡觉了。要是再出一个猛人,弄得窝里反,那对家族反倒可能不利哩。
至于可怜的小白免恒贞亲王,在事件之后并没有不明不白的死去,而是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恒寂。据说他在被宣布降为亲王时,还对左右的人说:“幸脱重负”——对他来说,或许这样才是最好的解脱吧。日本平安时代怕怨灵这点倒是挺好的,类似这种身份的人,在中国的宫廷中往往没两年就“暴毙”收场,那才叫冤哩!
仁明天皇大概是感觉对这位过期的太子爷不太好意思,嘉祥二年,给和尚戴了顶三品的帽子。
恒贞亲王一直活到了公元八八四年,享年六十岁。临死前不久,此时手掌大权的藤原基经,想把他弄到台上当傀儡。和尚已经看透了世情:几十年的风雨过去,自己都老得不成样子了,何必还跑到台前去充当那个木偶做他人的那件嫁衣呢?您还是请回吧!
十一摄政与关白(一)
承和之变过后,仁明天皇的执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没有了两位顶头上司,自己当家作主的日子就是爽,仁明天皇立马将其子道康亲王放出了笼,立其为太子——这位道康亲王是藤原顺子的儿子,而藤原顺子却正好是藤原良继的妹妹。此举无疑为日后藤原氏的摄关政治打开了一个口子。
不久后,仁明天皇下诏,为差不多死了一百年的橘奈良麻吕平反。仁明天皇的老妈橘嘉智子是橘奈良吕麻的孙女儿,对爷爷头上的那顶叛逆的帽子始终耿耿于怀,天天念叨着要为祖先正名。老妈有令,儿子就算不乐意,也不得不听——日本人从引进佛教以及跟大唐挂上钩后,对孝道也逐渐地重视起来。天平宝字元年时,孝谦天皇曾要求“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育习,备加教授”。仁明天皇对老妈也是颇为孝顺,以天皇之尊还跪拜老妈。无论他是真孝还是装样子,都值得赞一个。
仁明天皇执政的第二阶段也没有办成什么太大的事儿。承和九年八月,应太宰府所请,他下令不再接纳新罗的偷渡者,商人则要求做完生意就马上回国。由是,日本与新罗不仅在中断了官方的外交,甚至连民间来往也设了限制,只留了一条细细的门缝,供日本人查看外面的世界。
公元八五零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亲王上台,是为文德天皇。
他应该很放心,他不但把道康亲王扶上了皇位,还给未来的天皇留下了一个强大的领导班子,左大臣是源常,右大臣藤原良房,大纳言为源信,中纳言是源定、源弘、安倍安仁、橘峰继(权中纳言),参议有源明、兹野贞主、藤助、小野篁、藤原长良、藤原良相、伴善男等人。
从这个布局来看,仁明天皇似乎对藤原氏可能以外戚的身份干涉朝廷有所顾忌,除了“忠心耿耿”的藤原良房之外,藤原家的其它人位置都不很高。就算是藤原良房,在其之上还放了一个源常,之下还坐着个源信——自家的兄弟在这一堆中占了五席,就算是藤原家想翻天也得先考虑一下后果吧,何况背后还有一个橘嘉智子太太后哩。
一切看起来都相当美好,仁明天皇独独没想到那么一回事:道康亲王身上流着藤原家的一半血液,他要是指靠着藤原家的人维护自己权力的话,您老兄设置的所有的防止藤原家干政的防线都不过是马其诺而已,半点作用都没有!
仁明天皇前脚刚走,他设想中的最后一重保险橘嘉智子太皇太后后脚也跟着来了,而文德天皇果然不出所料地成为藤原良房的阿登山区。他继位后,马上追赠他的外公,也就是刚死不久的藤原冬嗣为太政大臣,并在宫门口高贴招工广告,把藤原氏的年子、多贺几子、是子等一帮“子”招到宫中当服务员去了,加上原来的藤原明子(藤原良房的女儿)、藤原古子(藤原冬嗣的女儿),藤原氏家的裙子罩满了后宫——天皇天天被藤原家的女人围住,藤原家不干政才有鬼呢!
依照惯例,二十三岁的文德天皇在继位后马上立了皇储。他有四个儿子,最大的惟乔亲王六岁,次子惟条亲王四岁,惟彦亲王(文德平氏的第一代帮主)和惟仁亲王还不满一岁——抄书者十七岁那年刚上大学,正是连看女孩子都不好意思正面看的岁数,人家文德天皇就做了四个孩子的爸了,想起来真是有一番浪费青春的感慨啊。
天皇的儿子都很小,说谁长大后会聪明一些、生猛一些为时过早。在一般人看来,实在要立,也要立长大成人机会大一些的惟乔亲王。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被立为太子的却是四子惟仁亲王——说穿也不稀奇,因为前面三个儿子是纪氏、滋野氏所生的,只有惟仁亲王是藤原明子所生,不立他还能立谁呢?
文德天皇是个很低调的人,低调得洋洋洒洒十卷的《日本文德天皇实录》里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没有什么值得记得下来的。
大概看到自己没有什么能与前代天皇想比的长处,文德天皇便下决定要在年号上赶过所有的天皇。他先在即位的次年(公元七五一年)改年号为仁寿,七五四年改元齐衡;才过得两年,又改元天安(七五七年)——他执政的短短八年时间里,就换三个年号,加上用了大半年的老爸的年号,共四个年号。如果他还活得更长一些的话,估计还得破掉自己的记录。
当然,他并非年号最多记录保持者。他的后世再接再励,不断地刷新记录,后花园天皇用了八个年号,差点就为难了大班的小孩。
公元八五八年八月,文德天皇去世。正在就读小学二年级的惟仁亲王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继承皇位,是为清和天皇。
没有争议并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估计没有人认为还拖着鼻涕的二年级学生能管理一个国家。但他不行,还有他的外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