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和天皇不听——估计他想听也不敢听,背后有枪指着呢——于是,剧情进一步向前推进,正良亲王再次哭哭啼啼的推辞,淳仁天皇再不听,坚持要退位:你们年轻人,要有自信心;咱们老同志老啦,这世界主要是你们的嘛。
推来推去,戏份做到十足,一集戏的时间也撑到整点,再推下去就耽误插播广告的时间了。在导演的催促之下,正良亲王终于上了台,是为仁明天皇,《续日本后纪》的唯一主角。公元七三四年,他为了庆祝自己开张大吉,改年号为承和元年。
淳和天皇终于退休了,不再需要天天的对着贵利佬的讨数,可老哥儿的日子过得依然并不舒心。
淳和上皇不舒心的原因是,仁明天皇立的皇储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恒贞亲王为太子!
仁明天皇这时候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政治斗争经验怎么丰富,大概也不会立即想到把叔叔的儿子放到太子位上,以充分体现自己大公无私的一招来,应是各位高参,尤其是嵯峨上皇想出来的主意。
皇储定为恒贞亲王的风声刚一传出,淳和上皇脸色吓得煞白——他自个儿本来就不愿介入到宫廷争斗中,那里肯让自己的儿子还在漩涡里挣扎?
为了保安全,促生产,他马上请藤原吉野向仁明天皇打来了一份报告:咱正是因为无德无能,才不敢久居皇位,您现在让我当上皇,岂不是折杀于我?我家的那小屁孩更加没啥能耐,当个亲王已经不好意思了,万万不能当皇太子。恳请您考虑考虑,把我的上皇的称号和恒贞那小子的太子位一并给取消了吧。
报告送了上去,石沉大海,仁明天皇连屁都没放一个。一个多月后,朝廷才回答说,这事儿朕不能按您的意思去办呀,书上都这么规定的,咱不能乱了规矩呀。
淳和上皇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自己说话算不了数,只得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跳入火坑里,自己则战战竞竞地日日提点恒贞亲王,生怕有人向他捅刀子。为自己操了几十年的心,现在还得为儿子操心,老实人的日子,还真是度日如年啊。
天皇换了,按例惯,斋王也得换。于是,仁明天皇的女儿久子内亲王被送到了伊势斋宫、高子内亲王被选为贺茂斋院为斋王——日本特色的斋宫是供奉大神的斋王们居住的地方。由于天皇们自认是天照大神的子孙,自然要找个地方祭祀这位丰功自绩的老姐。她本来是在宫内跟倭大国魂神(大国主神)一起祭祀的,后来有人认为男女合拜不成体系,于是在崇神天皇那会儿皇室就把天照大御神搬了出去,由丰锹入比卖命负责专门服伺这位老姑奶奶。到垂仁天皇时代,天皇又帮老姑奶奶搬家到伊势,建了伊势神宫让她安家落户。
因为天照大御神是女人,不方便随便见男人,所以供奉她的人必须是女人,而且只有具有皇族血统的未婚皇女、女王或者内亲王才有资格担任这种服侍老祖宗的工作,从街上顺便抓个染黄头发,涂花手指,在自己脸上开染料铺的非主流去跟老姑奶奶打交道老人家是有意见的。
这些专门服侍大神皇女、女王、内亲王就称为斋王(有些书干脆直接就称为斋宫),其实就是巫女的角色。
新的斋王一般由上一任斋王在离任前抽取,并交由乌龟壳去决定最终人选。一旦被选定之后,也不管她愿意还是不意愿,这“王”是跑不掉的了。
被选定为新斋王的MM一般先得在宫城里的初斋院里洁斋,时间约一年左右。除了洁斋之外,在这一年里,她还得学习跟老姑奶奶打交道所需要的一切礼节,算是岗前培训吧。
一年之后,她要到野宫里再过度三年左右时间,举行斋戒拔禊等仪式,随后前往伊势斋宫(神宫是老姑奶奶住的地方,斋宫才是斋王住的地方)。这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群行”,数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每到一次都要拔除,一百多公里的路往往要走上五六天。
斋王并不是终身制,是可以退休的,一般换了天皇或者自己家里的直属亲属死了,就可以退休。
另外一种可退休的情形是犯错误被免职,比如说,斋王想谈恋爱啥的是不被允许的,出了这种状况,那就得马上勒令退休了——退了休的斋王依然可以嫁人。但是,不少的斋王在卸任之后终身不嫁,莫不成老姑奶奶跟她位聊天时说过“男人不是好东西”?
其实,男人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是,没有了男人,这世界就什么东西也不是了。
伊势斋宫的祭祀由来已久,真正形成制度却是天武天皇时代的事。进入幕府时代之后,由于皇权旁落的原因,天皇们连自己的吃饭都成了问题,老姑奶奶的饭碗自然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事务。十四世纪初期,伊势斋宫基本上没办法运营了,六百年的伊势斋宫制度就此结束。而嵯峨天皇在药子之乱后搞起来的侍奉贺茂大神的贺茂斋院早就在十三世纪初就收摊结业、关门大吉了。
十三世纪也好,十四世纪也好,离九世纪还是很遥远的事,俺们还是把话题说回仁明天皇身上才好。
这位老兄继承了他老爸的光荣传统,也是“雅”得一塌糊涂的人。据说他精通音韵,擅长雅乐,没事儿干的时候喜欢拿着盆子碟子敲敲打打,还会自己作曲作词,一幅流行天皇相。
同时,由于他的身体不好(除了那些传说中动不动就一两百岁的天皇之外,似乎没有几位天皇身体是好的),久病成医,自己竟然也混出个药剂师的资格证书,把捣鼓新药作为主要业务爱好之一。他研发出来的新药大概也没搞过什么药理测试啥的,直接拿心腹大臣、侍从当小白鼠,就算是吃死了也算是皇恩浩荡。
以上是作为私生活的部份,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仁明天皇享年四十,在位十七年,其执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扮演的是受前后两位上皇影响下身不由已的傀儡天皇的角色。在这个阶段,他派出事实上最后一次的遣唐使,颁布实施了《令义解》,命人编撰《续日本纪》,颁草木共采令以鼓励开垦。惊天动地的业绩是没有的,中矩中规还可以说得上。毕竟是平安时代嘛,也不需要搞搞震的天皇。
承和元年(八三四年)正月,仁明天皇下敕宣布派出遣唐使。这离上一次恒武天皇时代的遣唐使正好是三十年,距他刚上台只不过半年多点的时间——看来年轻的小伙儿对大唐还是很憧憬很向往的,自己有了点话事权,就跃跃欲试,瞧瞧西边的那个大国到底是啥样。
这一次使团的大使是藤原常嗣,副使则是咱们一开始说遣唐使事迹之时就提到过的小野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