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涌现《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性灵集》、《菅家文草》等汉诗集;史书方面除了《六国纪》后面的几部之外,还有菅原道真的《类聚国史》;《日本灵异记》则是景戒编撰的日本神道佛教故事。
建筑、雕刻、绘画方面的成就仍然主要在佛教方面得到体现。最澄和尚在公元七八九年建立一乘止观院,后在桓武天皇的支持下这位大和尚当了海龟派,回来后将一佒构墼豪┙ǔ杀阮I剿拢⒊晌苏蚴鼐┒脊砻牛ǘ狈较颍┑莱『吞焯ㄗ诘淖懿浚员L旎什皇茉沽榈那秩拧T谧畛魏蜕兴篮螅饫锔拿永拢⒊晌毡痉鸾痰闹行摹�
海龟派们引入的书法(书道)也大行其道。嵯峨、空海、橘逸势三人被称为彼时的“三笔”,最澄的字也写得不错。他们大体是临摹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人的手迹,加上自己特色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日本书法发展的第一阶段。
据说日本人也是这一阶段推广喝茶的(之前虽然有喝茶的记录,但并不多见),多事的最澄和尚从中国带来的茶籽,种下了茶树,支起了茶炉,烧起了茶水,一幅悠然自得的样的。
这么风雅的事情嵯峨天皇当然发插上腿,于是几个海龟派喝来喝去,喝出了“弘仁茶风”。不过那也是贵族的事儿,神仙喝茶,百姓喝水。
在教育方面,除了国办的大学僚外,一些人也在政府的支持下或者利用自己的特权创办了学校。其中以和气广世创立的弘文院、藤原冬嗣创办的劝学院、杼嘉智子创办的学馆院、在原行平创立的奖学院最为有名——这是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如同清华北大。普通庶民真有时间去学,只能进空海创建的综艺种智院就学,类似职校技院。此时已经有了学科分类,比如学习中国史和汉文学的纪传道、法律专业的明法道、学习儒学的明经道、数学的算道等等。
弘仁?贞观文化是受日本文化受唐风影响的最后阶段。在这之后,日本的文化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国风文化。
江头春晓一首
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云气湿衣知近岫 泉声惊寝觉邻溪
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飢猿到晓啼物候虽言阳和未 汀洲春草欲萋萋
七都是面子惹的祸(一)
平城太上天皇在过了十几年的光头映摇烛,袈裟伴木鱼的生活之后,终于学会了知趣,不愿意再占太上天皇的名额指标,在嵯峨天皇退位的第二年(公元八二四年)去世。尽管他已经年近五十,就当时来看也算不了夭折(人家织田信长天天唱:人生五十年倒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他死亡的时间也实在是太凑巧了一点——嵯峨天皇的继承者淳和天皇在头一年六月刚刚走上了木偶戏台,您老人家就翘辫子,太不给新皇的面子了吧?
淳和天皇本名大伴亲王,是嵯峨天皇异母弟,老妈是藤原旅子。嵯峨天皇为了皇位不惜跟同父同母的哥哥开打,却愿意把位置让大伴亲王,大抵不是因为他高风亮节,也不是淳和天皇特别的能干,而是因为这位老哥比较好控制一点。至于为啥不直接立自己的儿子正良亲王为天皇,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自己的位置是老哥让出来的,自己一下子搞个传子不传弟,名声不好,所以就让淳和天皇过过渡,好捂住天下人的嘴巴而已。
嵯峨天皇的面子是过得了关了,淳和天皇可受罪了。他尴尬都坐在天皇的宝座上,接受臣子们的祝贺,那神情,就象刚一口气吞了十八块臭豆腐一样。
淳和天皇还是大伴亲王的时候,是个老实人,大概又有些胆小怕事,见到他户亲王、早良亲王、伊豫亲王等人前赴后继,一个一个的死于非命,想到人心的黑暗,背脊凉嗖嗖的,心想:我自已踩上自己一脚,心甘情愿地去当大臣,这样总可以活得时候长一些吧?
所以,大同元年五月,他向朝廷打了个报告,要求“许舍亲王之号,矜臣竭愚之志,垂同诸臣之姓”。
他的报告没有被通过,平城天皇看都没看就把那几张纸扔垃圾箱了。
不管大伴亲王打这个报告是真心实意,还是故作姿态,他自甘下“流”的举动让因争权夺利打得头破血流的各帮各派没有理过他,就算是他在街头高呼:“利用我吧,我有利用价值”(何况他也不敢叫),人家也只是当他是傻的。
大伴亲王万万没想到,嵯峨天皇一稳定了江山,立即把平城天皇的儿子高岳亲王象只臭袜子一样地扔掉了,却将尽量隐身于人群之中、净是点头哈腰的大伴亲王叫了出来,把自己立了皇储。
打那以后,这位爷就没有睡得过一个安稳觉。
当大伴亲王变成了淳和天皇之后,有两件大事立即摆在他的面前。
第一件大事便是立皇储的问题。
其实,立谁当皇储,并不是淳和天皇考虑的问题。嵯峨上皇让位给他的时候,下一代皇储已基本上非嵯峨天皇的儿子正良亲王莫属了——如果淳和天皇本尊说话算得了数,那么皇储必定是他的儿子恒世亲王莫属。然而,这位老实的天皇知道,嵯峨上皇将自己拉上台,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是老实人而已,要是真地傻呼呼地以为嵯峨天皇那么高风亮节,愿意把皇位让给自己,他甘愿跑去喝西北风,还可真是离死不远了。
淳和天皇只是老实,并不是傻子。
他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漂漂亮亮地把正良亲王立了皇储,既不能让人感觉到是嵯峨上皇在背后操纵,也要体现出自个儿的无私大度。
在他的导演下,恒世亲王演了一出对皇储之位“固辞不从”的老套桥段,并把嵯峨天皇的儿子正良亲王送进了春宫。嵯峨天皇和正良亲王象热恋中的小姑娘一样,半推半就了一番,也就从了——当然,半推半就那是十年二十年以前的小姑娘的风格,现在嘛,不好说。
另外一件事是尊号事件。
淳和天皇一上台,平城、嵯峨两位太上天皇好象约好般地,各打上一份报告,要求除自己尊号的事——这事儿嘛,平城上皇可能是真是实意,甚至是不怀好意的,多少有点拖嵯峨上皇下水,兄弟俩一块潜水玩的意思;嵯峨天皇对此应该是很有意见,可国家财政困难,平城上皇又先摆出了姿态,自己还是得要跟的——自已的思想觉悟总不能比平城老大哥还是差不是?
淳仁天皇有着自己没有饭吃,也得让领导吃好喝好的觉悟,不敢不把嵯峨上皇供好;可是,不降嵯峨上皇的待遇,不去其尊号,自然也不能降低平城上皇的待遇。贡养着两位上皇,却又是朝廷难以负担的一大笔开支,这如何是好呢?
好在,次年,平城上皇死掉了,不用再为他的退休金犯愁了。
淳和天皇长长地舒了口气,“驳回”了他们的“请求”,还给足嵯峨上皇面子,在他去嵯峨院养老的时候硬是要给他派仪仗队;在嵯峨四十岁生日的时候,淳和天皇还咬咬牙借了笔高利贷,给并不老的上皇老爷子办了个风风光光的生日。
嵯峨上皇笑而纳之:大伙儿瞧瞧,这可是当今天皇强加给我的,不能算我铺张浪费喔,我可是一向主张艰苦朴素的喔。
为贡养上皇们欠了一屁股债的淳和天皇苦不堪言,早就不想干了。但是,皇位就是老虎,骑上虎背之后就下不来了,要是硬要下来,只怕死得连渣都不剩一块。无论多难,他也能硬着头皮支撑下去——顶硬上,鬼叫你穷哩。
淳和天皇顶穷的方式没什么新意: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开源不用再说,在节流方面由于他受优雅毒害的程度要浅一些,遂下令朝廷减免了一些不必要仪、饰,除了上皇的待遇不能减之外,要求大家把裤头带了勒紧一些,泡吧啥的能不去就不去了,喝完早茶下午茶就免了;以前是鲍鱼当咸菜,现在是咸菜是鲍鱼。总之,能过就先凑合着过吧。
为了节省开支,公元八二五年,他再一次削减皇族的人数。他老哥一天到晚愁这愁哪的,家庭生活少了点,老婆与孩子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他二哥,不能动手乱削,再削下去就成光棍了,便拿高栋亲王(桓武天皇第五子葛原亲王的儿子)来比划比划,还挺顺手,于是就把他们给削下去了,赐姓平氏,这是平氏的第一批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