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天皇敬问渤海国王。朕以寡德,虔奉宝图,亭毒黎民,照临八极。王僻居海外,远使入朝。丹心至明,深可嘉尚。但省来启,无称臣名。仍寻高丽旧记,国平之日,上表文云:‘族惟兄弟,义则君臣。’或乞援兵,或贺践祚。修朝聘之恒式,効忠款之恳诚。故,先朝善其贞节,待以殊恩。荣命之隆,日新无绝,想所知之。何假一二言也?由是,先迴之后,既赐敕书。何其今岁之朝,重无上表。以礼进退,彼此共同。王熟思之。季夏甚热,比无恙也。使人今还,指宣往意,并赐物如别。”

孝谦天皇在国书中先是用上级对下级的口气问候了大钦茂一把,然后说你“僻居海外”(地理位置搞错了吧?)还来访我,我很高兴,但是你的信“无称臣名”。我翻了一下资料,当年高丽是当以我天皇为君的(够不要脸的),所以我大日本对他们“待以殊恩”(扯淡)。为什么现在你不肯称臣呢?希望你考虑清楚,以后要注意点。

自此,两国开始争吵不休。其中争论的一个要点,便是“高丽”问题。《续日本纪》在记载在头几次的来往时,基本上将其记为“渤海”;从七六零左右开始,则记为“高丽”的多,大抵是日本感觉大钦茂不怎么听话,要以“高丽”旧事来提醒渤海国人?可能吧。

日本人称勃海国为高丽的根由,源于当初高仁义、高斋德等人第一次到日本的时候带的那封国书。勃海国人在上写了一句话:“复高丽之旧居”,因此日本人把它当成了高丽的继承人——这是很牵强且不讲理的说法,因为人家后面还有一句,“有扶馀之遗俗”,这两句话合起来是个骈句,把自己比作高句丽、百济,以图跟日本人攀关系而已。非得割裂出来理解的话,到底他说自己是高句丽的继承人呢还是百济的继承人呢?日本朝廷要争当老大,玩文字游戏倒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的砖家还这么理解,就不可理喻了。

其实,就算是大武艺自认是高句丽的继承人,日本也没占什么便宜。尽管在自己的史上牛哄哄的写自己对新罗和百济是如何如何的威风,打神功皇后那年代新罗和百济人对自己伏伏贴贴,对高句丽却只能在两方进行外交来往的时候自称人家来朝贡,献方物等等的,不敢吹嘘自己对高句丽的一星半点武功,如果不是源自于中国方面的压力的话,高句丽根本不尿你日本人。在武力上不能压服对方,文明程度又不如对方的条件下,日本和高句丽之间怎么可能存在藩属关系?

透过这封信,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大武艺是这么认为的——百济与日本的关系也不存在什么藩属关系。大武艺不可能一边透露出平等外交的念头,一边把自己比作日本的藩属。那不叫搞对等外交,而是自认臣子。大武艺就算是脑袋灌了水,也不会搞出这种低等的错误。

然则对于日本人来说,除了大唐跟咱是兄弟之邦以外,其它的国家也罢,地区也罢,都是咱的藩国。虽然它在此时无论是在文明程度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和军事实力上并不具备维持这种秩序的能力,但当老大的心理由终至终的贯穿在其中,与新罗的断交和与渤海国的摩擦,其根源便是在于此。这种思想不仅存在于飞鸟奈良时代,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根植于日本的整个历史,一旦自己有了一定的力量,便不惜任何手段,甚至动用武力去达到这个目标。

所以无论大武艺自认是谁的继承人是无关紧要,这只是一个借口。只要你肯认咱当老大,你是火星人的继承人我都管不着。在这种态度之下,羽翼已丰的新罗人自然受不了日本人的气,分手了事。力量相对较弱的的渤海国为了自身利益,只得小心翼翼的与日本朝廷周旋,时不时的给日本人一块糖吃,以换取从日本人身上挣块蛋糕来——这一段时间里,大唐发生安史之乱,新罗也时不时的跟渤海国捣乱,和好的少,添乱的基多,日本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的贸易国(据说后来单872年一次贸易,日本的贸易逆差就达四十万钱,日本倒成了钱多人傻国了)。做生意要紧,面子倒在居其次,大钦茂在保持灵活而有弹性的外交政策的同时,一边心骂咒骂着这位难侍候的婆婆,一边在不吃大亏的前题下跟日本人虚委以蛇,少少给日本一点甜头,一点面子,因此两国的关系一直持续到渤海国的灭亡才结束。

这一段时间里双方多次互相出使,关系相当和谐。由于大唐此时发生内乱,日本、渤海两国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尤其是渤海国,基于对自己安全方面的考虑,数次向日本通传战况,并把日本遣唐大使送到大唐;日本也迫切需要知道大唐方面的情况,藤原清河的生死倒是小事儿,评估当前的局面,如何更好的应对才是当务之急。在面对着潜在的共同危胁之下,日本与渤海合作得倒是挺愉快,就算是第二个蜜月期吧。

二十三中大兄的大逆转(三)

在危难在产生的爱情是不长久的,大唐内乱结束后,日本国与渤海国的矛盾随即显现出来,我们一开头提到拒收国书事件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发生的。七七一年六月,渤海使青绶大夫壹万福带三百二十五人,驾船十七只,到了出羽国。

说句实在话,搞外交不是打群架,人越多越好,渤海国派出那么多人,想必里面有不少是来搞边贸生意的,十七条船中货船亦应为不少。既然渤海国是盯着日本的钱袋子,无论如何都应该给日本人点面子。

但是这次渤海国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把自己称为“天孙”。咱都知道,日本天皇当自己老祖宗是“天孙”下凡,现在渤海国也称自己是“天孙”后人,那岂不等大神出轨,多了个私生子?虽然渤海国王谦称自己是侄子,天皇也高兴不起来:不认咱当老大,什么两国关系一览子方案啥的,一律免谈。

天皇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大有一拍两散之势。

于是渤海国使者壹万福不得以之下只得“改修表文”,曲曲折折的承认了日本国的老大地位。光仁天皇这才半推半拒收下国书,对这位识趣会补锅的使者加以封赏,授其从三位,并给了他不少礼物,一场外交风波就此停息。

既然渤海国那么承心承意的认自己做老大,那别的事情就好谈得多了,本来日本人只肯给渤海国十二年一“贡”——人家来朝贡那是乐事儿,但是来多了经济上也受不起——结果最后谈成不设限;日本人原先要求渤海国跟新罗一样,使团必须先到筑紫太宰府报到,再由日本朝廷决定引不引入京城,但最后还是让了步,由渤海国人由北路入国,还在能登半岛为渤海国专门设了渤海客院。老大老大,有些时候就是老吃亏的冤大头的意思。说句老实话,我很怀疑渤海国的国书是特意做为谈判的条件而拎出来的,明里渤海国吃了点亏,实际上利益多多。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1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1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