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给力的政策她还怕不够,便出台公告劝说民众道:你们以后出门打工,就不用背着粮食到处跑了。带点钱出门,半路上买粮吃,轻松方便加舒爽,还不怕吃完粮食饿肚皮;那些卖买田地的,一律必须以钱交易,若还是以物相易的话,地物一律归公。地方官员出现这种情况十次不查处的,以失职论处,要摘掉帽子。
以这位大姐的努力为起点,经过后来天皇们的坚持不懈,日本人这才幸福地用上了钱。否则,说不准再过几百年,日本人还是过着你一头牛换我多少头猪的日子呢。
也就在增设催铸钱司的那个月,元明天皇重提当日文武天皇的意见,准备将新都地址定于平城,要求秋收农忙之后开始修路造桥。她还向中国的历史借料,用“殷王五迁、周后三定”的典故为自己找依据,似乎不迁都就是死路一条,迁完都就百无禁忌一般。
天皇把话说得那么重,都把迁都的意见提高到政治的高度了,百官们那里还有什么话可话?只得唯唯诺诺,分头行事了。
当年九月,元明天皇视察平城新都地址。老太太亲自指挥征地拆迁工作,还在新都工地搞了个奠基仪式,设置平城新都建设管理指挥部——造平城京司,指令阿倍朝臣宿奈麻吕、多治比真人池守为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专门负责监督工程的进展。
七一零年三月,新城完工,元明天皇下令,正式迁都至平城京。日本历史终于翻到了奈良时代这一页,八十四年的都城平城京迎来它的第一批住客。而仅仅用了十六年的藤原京就此被慢慢荒废,湮没在历史的灰尘之中,成为狐鼠出没之处。
平城京,就是现在的奈良市,离原来的藤原京并不太远。原来的老城区是一个方形的区域,东西约长4.2公里,南北宽4.7公里。在对其进行总体规划时,日本人参照长安城的棋盘式格局,以南北纵向八条大路与东西横向七条道路和城墙织成棋盘的线,围出九乘八块的小格子。此外,在东城北部向外扩展一部份,同样以纵横的道路连通。
城南的中央是城市的总入口,罗城门;罗城门之后是宽74米的朱雀大街,全长约4公里,横贯南北;道路的尽头是朱雀门,门后就是建造于城北正中位置的平城宫与役所,也就是天皇的家和政府办公室所在地、天皇们就在这里吃喝拉散顺便扯点淡,官员们也都在这里办事批文兼拍马屁。
初时搬到平城京的人据说约有十万人,后来发展到二十万人。这些人的宅地不需要个人掏腰包,是由国家分配的。按照持统时代的数据,左大臣宅地四町,直广二以上二町,等等等等。即使是下户,也有四份之一町——1町是约120乘120米长的正方形面积,约二十一亩左右,也就是说最高级的大臣有八十八亩的宅基地,比五个标准田径场还要大,最差的,也有五亩地。咱们现在连八十八平方米的房子都很难支撑得起的人会对上面的数字惊呼:天呐,这么大的房子,不要说拿不出钱来建,就算是在里面住,那也走上半天啊,里面都是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没人带路岂不会迷失方向?
关于这点,各位看官倒不必担心。那年月运输效率低,运输规模小,各种农产品要全部从其它地方运来那是不可能的,大部分还得自力更生,自己生产。那些地,除了给各位“地主老爷”建房子以外,还得用来搞饭碗工程、菜篮子工程。把农业搬进城市,也算是日本特色吧。
四奈良朝的女人们(二)
都城毕竟狭小,老百姓们还是不能完全自给自足。所以,朝廷在平城京内南门入城后的第一个街口的左右两边分别设置西市和东市。在那个最充满铜臭的地方,人们可以购买布、绢、柴米油盐等生活必备品。每天上午十一点左右,商人把粮食、布料、海产品等等东西运进城市,象老鹰候兔一样在这里等候他们的猎物;来自于各地的行商人们也在日落前在市场里采购城市生产的手工产品、铁制等等生产资料、新奇小玩艺,把这些东西运到可以赚钱的地方。
东西市是官办的,设有官方的市场管理员,戴着红袖章到处悠来荡去。人家也是公务员,吃公家饭的,最低级的那一种。
高级的公务员虽然不用在市场里晃荡,但一样的辛苦。每天凌晨三点,平城宫内开始打上班鼓,京城各处大门洞开。官员抹着惺忪的睛眼,打着哈欠,洗把脸,摇晃着自己还有点麻木的脑袋,穿上朝服,在这个咱们这等夜猫子还没开始睡觉的时候一脚深一脚浅地从家里打着灯笼踱出来,在从人的护送下开始他一天的新生活。
六点半钟左右,第二通上班鼓响,官员们从宫门鱼贯而入(到七点钟还没到的人今天就记缺勤了,扣薪水)。职务高一点的或者天皇找他有事的官上太极殿去见天皇去汇报工作,分析国际形势去了;小点的官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等人开门办公。有些人没吃东西,肚子饿得百步之内清析可闻,压根儿无心工作,净是竖起耳朵象狼狗一样地捕捉下班的鼓声,生怕漏听了那要命的集结号。
他们实行的是半天工作制,并不需要磨到下午。正午时分,第三通鼓响,下班的时间终于到了。所谓“三鼓而竭”在这里并不适用,众位混日子的老哥们一听鼓声,精神百倍,手忙脚乱地收拾完东西,急冲冲地往外奔去,生怕被关在宫门之内。
冲出宫门的官老爷们沐浴在正午的阳光之下,仰天振臂长呼:终于下班了!然后,大点的官开始了他们围着盘子和裙子转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小的官嘛,算了吧,家里那一亩分三地还没犁呢,赶紧回家吃完饭下地去吧。
小官小吏们的生活虽然清苦,还得自己种田补贴家用。可相较农民来说,他们日子已经算是好过多了,毕竟他们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劳役,也不用交那么多的税。
在这个时期,班田制的矛盾已经初步显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出现,农民的日子日益困窘。按照大化改新后开始正式实施并在后世不断修改的班田制规定,朝廷每六年重新编制一次户籍,按人头班田。适龄男子每人二段,大概是三亩的样子;女的是二亩多(有位有职有功的还可以按其地位、职务相应地增加)。这地是国家而不是私人的,你要是翘辫子了,国家就可以收回,跟咱今天辛辛苦苦挣了一辈子的钱换个七十年的使用权颇有几分相似——不,还好些,至少人家不用交首付。可当年日本国家是天皇的,俺的国家据说是自己当家作主的啊,为啥在自已的家里找一个暂住之处还得交上那么多的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