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二十四小结

飞鸟时代是倭国由“奴隶社会”形式转变了中央集权制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他们全面学习了大唐的社会结构、文化、制度,通过山寨改进的方式,努力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追赶大陆国家的发展步伐。其中的先行人物圣德太子创建了十二阶官位,开日本新官制的先河。他还在推进倭国的律令制度建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并试图打破贵族的统治,确立天皇的权威,广招人才。

孝德天皇紧追其后,实行大化改新,废除了部民制,消除了阻碍社会改革的根本因素,确定班田法和租庸调制,参照建立官僚制度,改变了整体的社会结构与生产关系,并努力加强中央集权制,搭建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基本架构。

由于大化改新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奶酪,加之白村江之战的失败大大地削弱了改革派的权威,倭国社会出现动荡,且产生来自大陆方面入侵的危险。当权的天智天皇为了维持局势的稳定,局部恢复了部民制,部分改革成果付之于流水,改革处于停顿状态。

天智天皇的退让并没有能解决社会的矛盾,当一方急切需要主张权益,而另一方不愿放去手中的权力时,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暴力。六七二年,壬申之乱爆发,新旧力量在濑田桥决战,被认为是守旧派利益代言人的大友皇子兵败身死,天武天皇上台。

天武天皇彻底废除了部民制,确立了以皇族为核心的官僚阶层,并大力推进倭国的律令制建设,下令着手参照大唐的律法制定“有倭国特色的律令”。其后继任的持统天皇、文武天皇在政策上保持了与天武天皇的一贯性,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了《飞鸟净御原令》和《大宝律令》,使倭国有法可依。

当然,依与不依,还得看当权者的意思,因为有权者往往是不受法律制约的。

飞鸟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各方利益冲突的尖锐性使得权力的交接显得又黄又暴力。飞鸟时代倭国先后有推古、舒明、皇极(齐明)、孝德、天智、弘文、天武、持统、文武、还有跨时代的元明等十一代十位天皇。他们之间的权力交接大多伴随暴力与阴谋,并发生了乙巳之变、壬申之乱这样的大规模流血事甚至是内战。崇峻天皇、山背大兄、苏我虾夷、古人皇子、弘文天皇、大津皇子等人一个接一个倒在宫廷的斗争中,人类对权力的贪婪与权力场的残暴和无情暴露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守旧派还是革新派,也无论是宫廷斗争中的那一边,对一件事的态度是共同的,那就是鼓励佛教的传播。自苏我氏从上一时代末期引进佛教之后,崇佛成为了倭国的主流思想,各代天皇或者权臣都大力修建佛寺,抄写佛经,引进佛学人材,讲经授法。即使在与大唐断交的三十多年间,也不断的请进大唐僧人,传授佛理。

飞鸟时代倭国的外交已是江河日下,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由于倭国处于相对孤立的环境,在飞鸟时代的初期,倭国已经落后于大陆国家,仅靠半岛三国的分裂维系其一定力量的存在。白村江战役后,倭国的势力完全收缩回列岛之内,再也无力西向。为防御想象中的进攻,倭国在九州到大和、近江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防御性工事、城池,并在飞鸟时代的整个后半阶段不断的加强武备。这些为想象中的战争的准备工作,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人民困苦不堪。

高句丽灭亡后,新罗出于对抗大唐的需要,迫切需要与倭国恢复关系。一根筋的倭国人就此断绝了与大唐的外交来往,与新罗交好。但倭国似乎并不愿意以对等的地位和新罗开展外交,非要摆出上国的架子;新罗有求于倭,也不得不忍气吞声。

到七世纪年末期,新罗扮孙子的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因为大唐的西北边境从来没有彻底平靖过,故此大唐与新罗间的敌意消减,恢复了外交关系。

两国关系的缓和,使得新罗改变了有求于倭国的局面,倭国与新罗的地位日趋对等。倭国的上层也可能认识到断绝与大唐的来往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便在七零一年恢复了与大唐的交往,遣唐使的黄金时代在新的一个世纪里即将到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倭国虽然在外交上及半岛的势力渗透均无建树,还被打还原形,回到传说中当年神功皇后时代的状态,他们在列岛上的扩张却有了一定的进展。在北线,通过阿倍比罗夫等人的攻略,虾夷族大部臣伏于倭国,慎肃人的势力被挤压,除了东北陆奥部分地区外,倭国人将大部分本州岛收纳在囊中之外,还将其势力延伸到现今北海道的南部。

在南线,自天武天皇时代起,大和朝廷开始拓展(或者叫做恢复?如果日本武尊还有那些天皇们讨伐熊袭的故事是真的话,称为恢复可能好些)自己在九州南部的势力,越过传统的控制线,打击不肯臣伏的隼人部族。七世纪末期,大隅与阿多地区的隼人部落内附,倭国人的势力到达了九州最南端。

随着飞鸟时代的结束,倭国这个名字也用到了头。迄今为止,对“日本”国名的来由有着许多近于传说的解释,对开始使用的时代也有许多争议。《旧唐书》说“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新唐书》大抵按旧唐书的意见,“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但是《旧唐书》记的那笔糊涂账,是连倭国和日本都分成两个国家的糊涂账,不足为信。

除此之外,有些人则是认为那是武则天给他们起的名字;有些则是认为出自于当年圣德太子的“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等等。

无论是何种说法,总之,在七世纪未八世纪初,“日本”应该已经取代了“倭国”成为那个列岛国家的国号。据《续日本记》记载,七零四年粟田朝臣回国后吹牛说:“海东有大倭国”,如果那是粟田朝臣的原话的话,那么说明八世纪初大唐人还称其为倭;如果这是《续日本记》作者凭记录想象的话,说明一直到八世纪末期,日本还有人称本国为倭,因而这一阶段当属“日本”与“倭国”混称的年代。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14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14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