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就在这半年前,思结部的都曼等三部叛变,苏定方带步兵一万、骑兵三千,直击都曼部。都曼的“反”字刚落,大队唐军已经风尘仆仆的杀到了面前,都曼只得束手投降——由此可见,苏我定用兵快、猛、准,一招直击要害,绝不拖泥带水。对准备渡海与百济作战、补给增援都不方便,不宜打坚久战的唐军来说,自是最适合的将领人选。

同年三月,苏定方统领十三万大军,由山东莱州出海;六月底到达德物岛,搞了个唐朝的仁川登陆。按两国起初的协议,新罗太子金法敏先行带新罗水师到德物岛与苏定方军汇合,看到苏定方军容整齐,人强马壮,十分高兴,马上派人通知陆军出发,配合唐军作战。

接到太子消息的金春秋这下不烦了,头也不疼了,派金庾信带五万军队,自庆州出发,前去与唐军汇合,相约在七月十日两军在百济都城下会师。

由于大唐保密工作做得不错,一直到六月份,百济方面才知道苏定方正提着陌刀杀上门来。据《三国史记?百济本纪》载:“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爲神丘道行军大摠管,率左卫将军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贵、左骁卫将军庞孝公,,统兵十三万,以来征。兼以新罗王金春秋,爲夷道行军总管,将其国兵,与之合势。苏定方引军,自城山济海,至国西德物岛,新罗王遣将军金庾信,领精兵五万以赴之。”

对义慈王来说,十八万的大军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力。据推测,穷举百济能战之人,不会超过十二万人。何况对守方来说,要分兵把守,处处都是漏洞,实难全面堵漏。

有人遂提出了方略:唐军海路前来,必定要速战速决。以百济的实力,没有办法跟他们在平原打对攻的。宜以白江、炭岘为中心,依仗地势之利建立坚固的防御体系,待唐军师老再与其决战。对新罗的五万军队,则以偏师牵制,等击溃唐军,再来慢慢跟他们算账也不迟。

这个计划,对于百济人来说无疑是最佳方案。但是,最佳方案并不一定就是能获胜的方案。毕竟,实力悬殊,百济人想翻天,除了自己不犯错之外,还得苏定方频频犯错且自个儿还要抓住机会才行。日本人有神风,百济人可没有。

其实,百济人就是这个最佳方案也没有得以贯彻实施。就在他们吵吵嚷嚷之际,唐军方面已经越过了白江口,击破了百济军的前锋;新罗军越过炭岘后,在黄山之原跟百济将军阶伯的五千死士打成一团(这场仗在韩国人的电影《黄山役》中有体现)。阶伯在十倍敌军的面前,打得有板有眼,击退了新罗的四次进攻。最后因兵力太少,阶伯力战而死。新罗人吹嘘自己这一仗打得很勇猛,涌现了无数不要命的象官状一样的少年英雄,感动得阶伯大叹“新罗不可敌也”。大锅,您多少部队人家阶伯才多少人马啊?

黄山一役,打乱了新罗军的进军计划,使得唐新两军会师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当初约定的时间,苏定方要按军令杀掉新罗督军金文颖。

金庾信大怒,说自己在黄山打得屁颠屁颠的,死了那么多人才赶到这里,没功劳也有苦劳,如果就这么杀掉金文颖的话,新罗人就先打唐军,再打百济!这位爷牛啊,新罗跟百济打了几百年都没分得出胜负,他居然能先“必先与唐军决战,然后破百济”。

唐新两军将领的冲突并没有引发严重后果,苏定方为了顾全大局,赦免了金文颖之罪。两军水陆并进,在熊津江口一战击败百济军主力,然后乘胜追击,与百济溃军来了场长跑,直扑百济的都城泗沘。由于新罗早先已经占领了炭岘要地,唐军如入无人之境,跑得比百济人还要快。百济败军刚退,唐军已经围了上来。城内守军想乘唐军立足未稳打个反击,舍去坚城跟唐军开打,结果“又败,死者万余人。”

从正式开战到龟缩都城,百济军在还不到一个星期里丢弃了大片江山。义慈王由牛气哄哄变成了如惊弓之鸟,不敢再死守泗沘,自己带着太子逃到熊津城,留次子扶余泰当炮灰——他从牛人变到鸟人的角色转换未免也太快了些。

扶余泰很不高兴:有命你自己逃,有炮灰我来当,大锅,这样很不公平哎。

一怒之下,扶余泰自己关起门来在城里自称为王起来——那怕是只能过把瘾也好。

如果百济人能象高句丽人一样,在泗沘死守上三五个月,很难说结局是怎么样。百济有大小城池两百座,除了那些不中看不中用的,剩下的几十座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全部拿下,无论苏定方的胃口多好,也有一定难度。但是,扶余泰的称王使得太子的儿子扶余文思极为担心唐军撤退后这位老叔要对自己动手,便偷偷的缒城而下,投奔了唐营。

十四 白村江(二)

榜样一出,无有不从,许多老百姓也跟着跑了出来。苏定方命令手下的兵士爬上城头,插上了唐军的旗帜。

扶余泰被迫无奈,只得放下才戴了一天的帽子,举起了白旗,开城投降。

都城陷落,在熊津城的义慈王再也没有抵抗的勇气,于是“王及太子孝与诸城皆降”。

新罗太子金法敏这回可抖起来了,怒骂百济太子:“向者,汝父枉杀我妹,埋之狱中,使我二十年间,痛心疾首,今日汝命在吾手中!”

扶余隆不敢吭声,心想,想起当年来,你们新罗人背后捅刀子,辱杀我祖圣明王这一笔又怎么算呢?揪着历史的小尾巴来,谁都不是干净的嘛。

战后,苏定方把义慈王、太子、诸王子和大臣将士,还有一万二千八百零七名百姓,献俘于朝。

义慈王年纪已老,又受亡国之耻,到朝后几天就死了。唐高宗赠其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之称,为他在孙皓、陈叔宝的墓边加了一个座位——都是亡国之君,大伙儿有心得要交流。

大唐随后在原百济国的国士上设置了熊津、马韩、东明、德安、金涟等五个都督府,派右卫郎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治之。

布局六年,筹备半年,用兵四个月,大战十五天,六百年的百济就此灭亡。期间高句丽曾趁火打劫新罗边城,听闻百济投降,立即撤军。

尽管百济已经名不存实也亡,义慈王与高层官员被苏定方一锅端到了长安,但仍有一部分不愿投降的百济人退守南部的南岑、真岘等地,跟大唐留守的刘仁愿等人打游击;黑齿常之和沙宅相如等人不满苏定方放纵手下士抢掠杀戮,亦降后复叛,跑到任存山上当山大王。所以,原百济领内的局势仍然相当紧张——黑齿常之这位爷日后是大唐名将,却在还是反党的时候已露铮荣,苏定方“不能讨而还”(大概还吃了败仗不好意思提吧),只得眼睁睁的看着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黑齿常之虽牛,似乎只是看不惯苏定方的所为而拥兵自保而已,并没有别的举动。真正打着复国大旗的主要是两部份人马。一支是鬼室福信(这个名字很有后来日本人的色彩,但人家是地地道道的百济人,据说还与百济王室有点关系)的人马;另外一支是扶余自进统领的兵马,别的“扶余”都给抓光了,不知道他是怎么逃出来的。

这两部分人在百济灭亡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发展了数万人马,扶余自进以熊津城为基地,而鬼室福信跑去跟黑齿常之扎堆,同样聚集在任存山上——那地儿风水好,大伙儿都喜欢向那里凑。一山几虎,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处理关系的。

九月,唐军主力随苏定方撤回国内,在百济留下的治安军仅为左骁卫郎将刘仁愿的一万人马和新罗金仁泰的七千新罗兵。

鬼室福信见时机已下,数万人马一拥下山,直奔泗沘城。守卫军械库的唐军见数万人挥舞着锄头棍棒如潮水般拥来,吓得撒开脚丫子就跑,将满库的兵器丢给了鬼室福信。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12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12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