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古朝与圣德太子(三)
圣德太子改革的局限性,除了受到豪强的压力外,与自身的认知不无关系。第一次结婚,没啥经验;第一次改革,经验也肯定不足。倭国对律法、官僚体系、社会结构、管理模式方面都缺乏经验,因此搞了个四不象的宪法十七条。
深受此困扰的圣德太子对此心知肚明,恰好彼时僧人慧慈对他说隋朝的经验可以借鉴参考,他便急吼吼的派出考察团,去隋朝学习,请求隋朝传经送宝。
从公元六百年到公元六一四年十四年间,历料上明确记载的倭国与隋朝的交往有四次。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六百年。据《隋书》记载,“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
隋开皇对这个国家有些陌生,遂派使者去考察他们的风俗。使者回来报告说,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不亮就开始上朝理事,“跏趺坐”,太阳一出来就下班,说太阳出来了,今天的事儿就交由我弟弟(就是“日”弟)处理了。
杨坚不爽了:我才是天之子,你老兄弟以天为兄,以日为弟,这不明摆着想占我便宜长我一辈吗?他愤愤道:“此太无义理。”遂是训令改之——这次干涉别国内政的事儿后来不知道落实得怎么样的,以圣德太子的脾气来看,就算隋开皇的精神确实传达到日本,他也顶多看看而已,不会理会的。
《隋书》中关于这一次隋朝的遣使采风的记载,与《纪》所记录的当时的倭国国内的情况不尽相同。首先,在领导人方面,当政者是“倭王”,有王后名叫“鸡弥”,而不是推古天皇女主当政。太子为“利歌弥多弗利”,不知道是不是圣德太子本人。
其次,据隋使所录,彼时倭国的内官已经分了十二阶冠位,似乎比日本自己记载的时间早了几年,或者是《隋书》的编撰者弄乱了时间。不过,从其对十二阶冠位制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冠位只是授以“京官”,其作用范围极为有限。
此外,隋使还记载,倭国的地方大吏为“军尼”,对应来说应该就是国造或县主。弹丸之地就分为一百二十个“国”,咱坐个自行车兜十几分钟就出了国,倒也有出游小人国的感觉。
有句话值得注意的是,“新罗、百济皆以倭为大国,多珍物,并敬仰之,恒通使往来。”——不知道这句话是隋朝使者听倭国人吹牛皮吹来的,还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掌握。如果是后者,那么《纪》中倭国对新罗、任那、百济牛皮哄哄的记载还真的未必是空穴来风,朝鲜半岛上倭国存在的记载是被半岛上的政权故意删除的。
有人认为,这一次派使来隋的并不是圣德太子,也不是推古老姐,而是苏我马子,因此在《纪》中没有关于这一次出使的记录。苏我也子毕竟是老经验,搞来外交来得心应手,而且他本身虽是权臣,却并非当权者,没有跟隋朝平起平坐,弄些让中国当权者激动的字眼来搞什么对等外交的想法。因此,在渡来人的协助下,在礼节与国书上并没有闹出什么乱子。
三推古朝与圣德太子(二)
推古十一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六零三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倭国朝庭颁行十二阶冠位制。
据说这玩艺是圣德太子在儒家的“五常”之上加上个“德”字,从而形成“德仁礼信义智”六大阶序。其中每个阶序又为了大小两级,构成十二阶冠位。朝廷根据冠位的不同授予紫、青、红、黄、白、黑等六色深浅不等的帽子。大伙儿从今以后只能按自己的阶序来戴帽子,不能乱带。
第二年正月,分帽子的仪式正式开始。这并不是顽童玩的分果果游戏,而是形成官僚体制的第一步。冠位不是官职,并不与岗位直接挂钩。它是授予有才能和有功绩的人,不一定是贵族才能够授冠,即使你出身是地主富农,不红不专,也可以通过授予冠位的方式提高你的社会地位。
打破出身垄断授予诸人官位,使得朝廷从各个阶层选拔人材成为可能;它也不能世袭,只能是本人才能享有的荣誉,就算是贵族豪强,也要做出贡献,才能挣到其中某一顶帽子戴戴,这也提高官二代、太子党们放下泡妞的伟大事业专心去打工的积极性。当然,过渡时期,想必位于朝堂上的诸位官爷们无论怎么差,都应该能混上一顶的。
分完帽子后,推古十二年四月,圣德亲自作宪法十七条。宪法应是诸法之纲,立法之基,是原则性的法律,内容不一定很具体。但圣德太子的宪法也实在是太泛了。
第一条总纲为“以和为贵,无忤为宗”。圣德太子出手不凡,第一条就要大伙儿建立河蟹社会,不砍人,少拍砖,多恭维。以和为贵那是千万年不变的废话,关键在于,如果有人如果以和谐为由剥夺你该有的权利,“和”字又从何提起呢?看来,这一条只适合给某省高院的法官执行的。
第二条总纲为“笃敬三宝”。圣德太子自称是圣僧投胎,又整天说自己生前在衡山怎么样怎么样,那些渡来僧人不是他的徒弟,就是他的随从,他本人建了那么多的庙堂,为的就是“笃敬三宝”。建立河蟹社会,笃敬三宝是必要的。若是你认为今世之果是前世之因,那么这辈子你受罪那是活该;为了下辈子能投个好人家的胎,这辈子就得乖乖的受苦,这样一来,大伙儿就不吵不闹了,河蟹社会便指日可待。
上完一儒一佛两道菜,圣德太子的第三道菜是:“承诏必谨”。君为天,臣为地,P民只是微生物。天皇有话要说,你就乖乖的听;天皇要唱K,你就不要抢麦,由得他做麦霸;天皇说的话,你得乖乖的去执行。这一条,换成“下级要绝对无条件地服从上级”或者更加简单易懂一些。
第四条,“群臣百寮,以礼为本”。又以和为贵,又礼为本。圣德太子这条是啰嗦了,大概是脑白金喝多了,天天就想着送礼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