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北朝时,他们又多了个名字,叫“勿吉”;《新唐书》里把他们称作靺鞨,并描述了思慕部、郡利部、窟说部、莫曳皆部的位置。其中莫曳皆部的大概位置就在库页岛南部和北海道北部,没事就跑去日本沿海跟大和国人民群众借钱借女人的肃慎人应该便是这些老兄们——抢钱抢到国外去了,也算是为国争光一把吧。
后来倭寇有样学样,跑到大明朝如法炮制,抢得中国人没半点脾气。其实任你多强大的国家,都做不到处处都布置有效防卫,海盗们只要挑对了点,便可以肆无惧惮烧杀劫掠。这是不对称的战争,攻方可以任意选择时间地方进攻,然后又退回你无法打击到的地方。这种战斗的结果跟国力无关,跟战斗力无关,否则我们会得出一个塔利班的战斗力与国力胜过美国的说法。而火星人都知道,这是扯淡。
肃慎人与虾夷到底是怎么相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虾夷人在大和的打击下,一边在本州进行拉锯式的战争,另外一部分退到北海道南部。其间也有可能跟肃慎人以床头和拳头的方式进行融合,不断地给日本人制造麻烦。
如果问这世间有什么比一个麻烦更麻烦的事,那答案必定就是两个麻烦。虽然肃慎人的袭扰只属疥癣之疾,却也害得天皇一天到晚的抓身子,龙鳞满床。
大和在东北扩张进展缓慢自然事出有因。从外因来说,虾夷的人桀骜不驯,凶勇好斗,对征服者的抵抗异常的顽强致使大和迟迟不能往北推进;从内因来说,一方面与本州东北地区相比,天皇的兴趣还是集中在“人多钱傻国”多一些,对征服虾夷并不积极,而把更多的力量投入了半岛地区;另一方面,这一时间的大和国力量并没有那么强大,分散了力量之后并没有对虾夷保持太大的优势。因此在古坟前期将虾夷的势力从中北部赶出,使自己的政权能保持安全空间后,便停止了对东北大规模的攻略。
这种战略在今天看来是绝对错误的,大和并没在朝鲜半岛争霸的力量。虽然它一开始可能比百济、新罗强大,并控有任那地区的一些国家,但任那地方国家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它在半岛上的征战,大批战争资源还得靠渡海输送。而新罗是以逸待劳,应机而动。此消彼长,那点优势就没了。
同时,高句丽是当时半岛上决定性的国家,它不可能任凭倭国并吞新罗,在自己边上养着一头老虎。所以倭国唯一一次占领新罗的军事行动,便在高句丽的风卷残云的攻势下很不光彩的失败了。在这场仗的教训之下,后来即便是高句丽穷途末路向倭国人派使者团时,倭人见到高句丽还是恭恭敬敬的,喜欢在书上意淫的历史学家们对高句丽也不象对新、百两国般的乱吐口水。
十 倭五王的故事(一)
好了,说完了日本人砍人的历史后,我们现在开始来看古坟时代天皇们的幸福生活吧。
最先一位,就是上一章我们所提过的,跨时代的人物,应神天皇。《记》中他的名字叫大鞍和气;《纪》中的名字叫做誉田别。据说人家本来叫“去来纱别”,后来在越国拜神时,神跟他换了名字,于是改成的“誉田别”,所以也叫他做誉田天皇。
书上所载他的父亲仲哀天皇(是不是便宜老爸不清楚)死于公元二零零年,死得太早;母亲神功皇后,死于公元二六九年,又死得太晚;他生于公元二零零年十二月十四日,与他老爸非正常死亡时间相比,在他老妈肚子里又呆得太长。好在这位爷活的使用寿命比较长,要不然的话就至多只能以大鞍和气太子的名字在《记纪》上晃荡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连泡都不能冒一个。
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啊。
他三岁便被立为太子——按中国的说法,就是东宫了——在这东宫住了六十七年,小婴儿熬成小老头,到70岁时熬成了精,也终于熬出了个天皇。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东西都是引自《记纪》上所载,如果按加一百二的算法,他老人家应该是320年出生,390年登上天皇的宝座的。
应神除了是天皇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岗位,叫做八幡神(也叫八幡大菩萨,八幡大明神)。八幡神是神道教附体于佛教的神灵,原是佛教的护法神;兜来转去,就变成了武家的守护神,明朝倭寇袭边,许多倭寇打的就是写着八幡大菩萨的旗子。这位神类似孙猴子,是佛教与本地文化结合的产物。当然,他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斗战胜佛是佛教本来就有的,只是吴承恩把孙猴子安排到那个岗位上去而已;而八幡神这们岗位纯粹是日本人安排的,人家佛教上是没有的。而且,佛比菩萨悟道程度要高一级。就此看来,应神天皇的道行还是比不上孙猴子啊。
他当菩萨的事太虚无了,咱还是看他当人的事吧。
让人为难的是,如果根据《记》来抄的话,那么一不小心人家会认为抄书者在抄《金瓶梅》而不是抄历史书,因为里面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各位领导级人物泡妞的故事。泡妞虽然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历史只有泡妞的话,那么也实在是太言情,太很折磨读者的神经了。
应神天皇三年(按推算是公元三九二年),根据这一年《三国史记?百济记》上的记录,百济辰斯王死于狗原。后人推断,他应该是死于他杀,但案犯没抓着。
又过了三百年,《日本书纪》把应神天皇供了出来:因为这位辰斯王无礼,天皇派纪角宿祢、羽田矢代宿祢、石川宿祢、木菟宿祢去指责他的无礼。百济人感觉到自己很不好意思,就把辰斯王给杀掉,向贵国赔礼。
最擅长给别人给政治思想工作的日本人,这次骂辰斯王居然得派出四位大将,辰斯王嘴功必然已经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么,这位辰斯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临近五世纪的百济特别多事,虽然百济人在近肖古王二十六年取得了一个大胜利,打死了高句丽王故国原王高斯由,却没有摆脱处于弱势的地位。近肖古王三十年,高句丽又占领了百济的北鄙水谷城。百济反攻不克,又急又怒的的近肖古王终于一命呜呼了。
此后的百济就是走马灯式的换人,先是近仇首王登位,十年后死了;然后换上来的太子须,也就是枕流王,才二年时间不到,就追随了他的父亲到地下了,还没有来得及撑到让他的儿子长大能继承王位。作为未来王位继承人的叔叔与监护人的辰斯王便接手王位,上台了——当然,反对其上台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他只得说是代管王位,待到侄上长大成人会让位的。
辰斯王王位一坐就是八年,坐上了瘾,侄子都长大了,还没有把位置还给人家的意思。惹得指盼着攀友附凤的侄儿党们很是窝心,以目相视,反意渐生。加之这位爷是鹰派的人物,一上台就“发国内人年十五岁已上,设关防”,向高句丽主动出击,高句丽人对其也很是恼火;倭国人认为他“无礼”,可见倭国人对其也相当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