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四六零年,倭王济第八次派使上贡。
这时,刘义隆草草的元嘉终于元嘉草草了。七年前,他被太子刘劭的心腹张超之快刀一挥,身首异处。刘劭还没乐完,三个月后,他那一支的族人被他弟弟刘骏杀得一干二净。刘骏笑到了最后,是为宋孝武帝——慈惠爱亲曰孝,刚彊直理曰武,这么个好名谥号居然给这个杀兄蒸母的混账,真是个十足的笑话。
我们对日本这次来贡的目的不是很清楚,大概是倭王济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派人来看一下赐自己那么多牌子的老哥,看看能不能结伴而行吧。结果一来,发现刘义隆已经死了七年多,坟上的草都已经长得老高了,于是便长叹一口气:有你等我不寂寞,一起走吧,兄弟!
倭王济死后,继承他的位置的是他儿子倭王兴。
倭王兴在公元四六二年遣使来中国——老爸死了,换图章来的。
不知道是手续费没交够还是什么的,宋孝武帝稀哩哗啦地说了一堆“奕世载忠,作籓外海,禀化宁境,恭修贡职”的好话,却把那些“都督”什么的章全部收回去,只授予他“安东将军、倭国王”。
倭国王你就算不授给他,他也是倭国王;安东将军嘛,怎么样都在安东大将军之下。倭王兴大概是嫌官小了,一怒之下,终其一世,再也没派使者过来。
又过了十五年,公元四七七年,11岁的小孩子皇帝宋顺帝刘凖就位,年号升明。这时,日本人又来了。对此,《宋书?顺帝纪》里只有一行,“倭国遣使献方物”;《宋书?列传五十七?蛮夷列传》说的是“兴死,弟武立”,但没说年份。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小孩子皇帝元年时日本来使到底是哪一位天皇派来的。
第二年,新上任的倭王武,上了一篇长长的表,叫人送了过来。表写得很有意思,仅录于下,省得大伙儿要到处翻书:
“封国偏远,作籓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廓土遐畿,累叶朝宗,不愆于岁。臣虽下愚,忝胤先绪,驱率所统,归崇天极,道遥百济,装治船舫,而句骊无道,图欲见吞,掠抄边隶,虔刘不已,每致稽滞,以失良风。虽曰进路,或通或不。臣亡考济实忿寇仇,壅塞天路,控弦百万,义声感激,方欲大举,奄丧父兄,使垂成之功,不获一篑。居在谅暗,不动兵甲,是以偃息未捷。至今欲练甲治兵,申父兄之志,义士虎贲,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顾。若以帝德覆载,摧此强敌,克靖方难,无替前功。窃自假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咸各假授,以劝忠节。”
倭王武首先客气了一番,说倭国偏远,希望能给上国做籓篱;笔锋一转,说自己祖宗当年是如何如何的艰苦奋斗,开创一番基业;再说向慕上国之情,想借道百济(真是同志加兄弟啊)前来朝贡;接着开始给高句丽放冷箭,说:“句骊无道,图欲见吞”,还“壅塞天路”,所以他决定要给高句丽点颜色看看,“方欲大举”,却“奄丧父兄”,所以“垂成之功,不获一篑”,至今还“偃息未捷”;但是一直没有放弃,“练甲治兵”,如果能借上国的威风,“摧此强敌”,那最好不过了。所以,我为了“以劝忠节”,便“窃自假开府仪同三司”,上国勿怪。
这一篇堂皇文章,没有点花花肠子是写不出来的,不太可能是刚刚从原始社会演变过来的日本原住民写得出的东西,必定那些“渡来”汉人的手笔,而且可能还经过鸿胪寺和使团共同磋商拼凑出来的文字。否则,以倭王一国之主的身份,不致于那么谦卑;牛哄哄的皇帝给天皇写的信,如果一五一十的翻译了出来,估计天皇同样会郁闷得砍使者的脑袋——后世万历抗日援朝之战时,当丰臣秀吉听到没加工过的万历诏书后便火冒三丈——所以,“外交部”也罢,“使团”也罢,都会把自己的君主的话加工成对方君主愿意听的话,不然自己的吃饭的家伙是保不住的。
小孩子皇帝刘凖听完这篇上表,眼泪都流出了:多么好的忠臣啊,身在远方还能日夜思君,为君担忧,实在难得啊。
他这一感动之下,封倭王武为“征东大将军、倭国王”。《 宋书?列传五十七?蛮夷列传》说,那“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也都一块还给他了。
后来,倭王武又于公元四七九年和五零二年先后两度派使者来南朝。他派来的使者先后拜诣的是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在拿了一堆的“征东(大)将军”,“镇东(大)将军”的图章的同时,看着大陆城头上变幻的大王旗,他会不会鄙夷一笑,然后转身对自己的太子说:“中国人,好内斗,不足惧,待异日,国富强,取代之”呢?
上面的倭王赞、倭王珍、倭王济、倭王兴、倭王武就是中国现代史学家所说的“五倭王时代”。由于《记纪》故意搞乱了天皇的在位时间,所以,这五位倭王到底对应的那几位天皇,这近百年时间里是不是只有五位倭王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定论。
六 斗地主与四国大战(一)
天皇们似乎天生有向海外扩张的冲动,而且偏好向西。
抄书者感觉到朝韩两国存在着“领土争议”问题就是一个笑话:两国本是一体,而且到现在谁也没放弃的统一对方的想法。你的就是他的,他的也就是你的,对朝鲜来说,整个朝鲜半岛都是他家的;对韩国来说,也是一样,那之间还有什么领土争议呢?
如果非得说争议,咱倒是可以从古代那会儿开始找找,就从箕子那儿说起吧。
据说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爷,与比干、微子并称“三仁”。这三仁的结局都是杯具:比干被挖了心,微子走了飞机,箕子装了半天的傻,还是被关进了大牢。武王伐纣后,他得起了劲了,带着一群不肯食周粟的商民们跑了,一跑跑到如今的朝鲜北部,在那里建立了箕子朝鲜政权,据说还制定了法律,叫《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
箕子朝鲜持续了差不多一千年——那地儿实在太冷了,连秦始皇都懒得去灭它——于公元前一九四年被打入自己内部的燕人卫满所灭。卫满占领了人家的地盘,成立了卫氏朝鲜。
卫氏朝鲜持续的时间并不太长,到“虽远必诛”的汉武帝时代,被汉朝借“涉何事件”在公元一零八年给灭了。汉朝在原来卫氏朝鲜的地盘上设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来又将临屯、真番撤并入乐浪、玄菟。
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元年的某一个时间点,濊貊人(诸多说法中的一种)在玄菟、乐浪的东北部建立了高句丽。据说高句丽的开国君王叫做朱蒙,“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高句丽的王室姓“高”,跟后来王氏的高丽自是大大的不同。
如果是汉武帝在位,听到有人在边上搞事,可能早就抄家伙劈头劈脑的干架去了。可汉室当时皇帝是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只是瞧瞧而已,没有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