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发生在古坟时期初期和末期的第二波浪潮和第三波浪潮,除了给日本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体系外,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文明。其中有个关键的人物,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西文首氏的祖先,王仁先生。

作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类人物的典型,王仁这个名字在日本历史上可以算得上大名鼎鼎,单与他相关的寺庙、神社、碑名,就有十多处。迄今为止,据说他坟墓所在的八坂神社,还保存得相当的好。如此牛人,在中国的史书上却找不到半点痕迹,真是可叹可息。

据称(他们家里人说的),王仁是汉高祖的后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基于什么动机,他们改姓了王,跑到乐浪郡那里混饭吃。

混了几年,王仁混不下去了,怎么了呢?人家高句丽把乐浪郡给端了呗。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王仁离开乐浪,一直向南跑,来到百济,结识了一个叫阿直岐的人。这位阿直岐是百济政府里的中层干部,能说会道,喜爱文学,与王仁倒是一见如故,臭味相投。

应神十五年,百济王派阿直歧为使,给天皇老兄送来两匹好马作为贡品。不晓得出了什么变故,天皇老兄让这使者给他喂马——使者兼职弼马温,倒也稀奇。

不久,天皇发现这位新任弼马温还懂得写字看书,便又让他作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

一身兼任使者、弼马温兼“太子太傅”的阿直岐并没有感觉到皇恩浩荡啥的,满肚子只有憋曲。因此,当有天应神天皇问他认不认识其它的博学多才者时,他立马推荐了王仁。

应神天皇算得上是个好老爸,想也不想,立即派荒田别去百济,重金招聘王仁。

第二年春,新的家庭老师王仁先生上任了。据《记》所载,新老师除了带来了打手心的尺子之外,还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论语》可能是有的,身处三四世纪又不懂得穿越的王仁却不大可能带来一本编写于六世纪的《千字文》,日本编故事的人一不小心,就漏出了条秀气的马脚。

虽然没带足七种武器,王仁这个老师当得还是满够资格的,“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於王仁,莫不通达。”,王仁便成了书首之始祖;那位养马的老哥阿直歧因祸得福,后来也升了级,被称为史之始祖。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仁其后把同族从水深火势的百济拉了出来,以河内古市郡(现大阪)为中心,形成了他们的族群,是之为西文首。

王仁是作为一个文化传播使者的身份出现在日本史书上的,但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王仁之前,日本没有文字。战国吴越虽然是文化落后地区,文字还是有的;而且,当年邪马台国与魏国有多次文书来往,也不可能如抄书者所戏言的那样,请个代写书信的来帮写文书;从王仁的故事里,也可以看出,太子除了学砍人的体育课外,还是有文化课要学的。王仁的功劳,大概不是带来了文字,而应该是确立了汉字的主流地位,还有可能统一了文字的形式,并传授典籍的涵义、儒家的思想,使得文字、知识从高到低逐次普及。

有文化了的人,自然便有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动力。讲究中庸之道、敬天地而远鬼神的儒家思想并不解痒。这时候由朝鲜辗转传来的佛教,便成了在日本人犯困时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个枕头——最初的时候,佛教在日本被认为是产自于中国的宗教,而不是印度的。日本对东亚地区以外的认知,要到第三波移民浪潮后,才知道西边还有更西边,“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致错了对象,后来的《今昔物语集》才出现天竺等地的故事。

迄今为止,抄书者对宗教还没什么兴趣。大概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原故,所以一看《圣经》什么的就犯困。小时候上课时,曾就宗教与迷信的定义背了N趟,最后还是顽固地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多么的系统化,理论化,教义化,宗教就是迷信的一种形式,编课本的人堆砌了那么一大堆区别,目的不过是为了证实宗教应该合理的存在,迷信要严格打击而已。一盘散沙的迷信者打击起来没问题,严密组织的宗教还是要哄着、供奉着的。

当然,抄书者并不反对对宗教的信仰。毕竟,每一个人都是匆匆忙忙的过了几十一百年,最后必将化成虚无。每当念及于此,人生便是很可怜的一个过程。宗教或许不能从事实上改变你死后的一切,但至少能让你在生时心存希望,对死亡不至于那么的恐惧。就算是明知道自己哄自己,只要心里平静,又有何不可呢?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在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并派出“传教士”到处推广。中国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国家之一,据称最早秦末时期佛教已经东来,但有据可考的传入时间却是在公元前后,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已经逐步兴起,成为了全国性的教派。

就在这个时代,佛教先传到朝鲜,然后再传到日本。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起初并不太顺利,因为日本本土原来已经有了一大批神,就是第一章所提到的那些春青豆们、红薯们。释迦牟尼要在日本站稳脚跟,还得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人戏称这叫一与八百万的战争,倒也不失写实。

对春青豆、红薯的信仰被称为神道教。神道教跟萨满教差不多,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神道教认为万物皆有灵,万物都是神,所以他们的神不是单一的,而有八百万之多。天皇是神,狐狸是神,流水是神,大山是神,谷物是神,谷物的生长是神,自己的祖宗升天后,同样也是神。

这些无处不在的神是否满意,跟自己日子过得好不好息息相关。神不爽了,谷子不长,打猎空手,捕鱼破网。

这些还是小事,神若是发怒,搞得你头晕眼花,重病缠身,甚至象仲哀天皇一样,一命呜呼,那才叫大锅呢。

为了哄好这些个神,就得找个地方,让神住好,时时供奉于他,给点贿赂,让他睁大眼睛保护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看着自己的过错。于是,日本人就建了神社、神宫。

神宫一般是天皇的地盘,神社是其它神的别院。明治维新后,神道教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教,大搞神社的建设(神宫是大搞不了的,天皇不死就搞不成),到今天全国共有8万多间大小神社神宫。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祭祀天照大御神的伊势神宫、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还有的就是咱们最深恶痛绝的靖国神社。

就算是8万个神社,每个神社里面都住着好几位神灵,还是有绝大数的神灵是要天天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些个神灵就只有能靠小老百姓们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田头村角来帮他们找个窝了。除了神社神宫的各种“祭”外,下等级的神也就在各乡各里享受点微薄的供奉。人分阶级,神也是分阶层的呀。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小说在线阅读_第6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薛枫隆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第6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